<p class="ql-block"> 平靜的生活,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相似的軌跡,卻會在某個深夜驚醒,質問自己:這樣的人生是否太過單???在自我的詰問中,書籍向我伸出了援手。它們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無數(shù)個平行世界的入口,讓我得以在有限的生命里體驗無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翻開《比山更高》,我的心隨著那些阿式登山者一起懸在了峭壁之上。馬一樺、嚴冬冬、王茁——這些鮮少人知道的名字,卻在宋明蔚的筆下獲得了永恒。他們走向空寂的大山,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尋找。有人尋找謀生之道,有人尋找救贖之路,有人尋找藝術靈感,有人尋找自由真我。在常人看來,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追求的是無世俗價值的目標;但對他們而言,每一次攀登都是對生命邊界的重新定義。閱讀讓我得以短暫地成為他們,體會那種在生死邊緣的戰(zhàn)栗與清醒。當合上書頁,我發(fā)現(xiàn)自己生命的維度已被悄然拓寬——不僅多了一段記憶,更多了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當傳統(tǒng)“讀書-工作-退休”的三段論人生被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擊碎,書籍又成了我重建知識版圖的磚石。年少時錯過的心理學、社會學、法學,如今通過閱讀來彌補?!抖囱ㄆ姘浮废褚粓鏊枷氲膶嶒?,徹底顛覆了我對法律“非黑即白”的幼稚認知。十四位法官的辯論讓我明白:文明的真諦不在于簡單的對錯判斷,而在于如何在規(guī)則與人性之間尋找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那些燒腦又上頭的閱讀體驗,不斷摧毀又重建我的認知疆界。</p> <p class="ql-block"> 生死,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恐怖話題。而在這一本本書,一個個故事中,讓我理解人性的復雜?!侗茱L所》里被心理疾病困擾的靈魂,范下的惡行,既可憐又可恨;《午夜書》中七個關于死亡的詭異故事,都在向我隱隱展示,存在著某種內在超自然的聯(lián)系。善與惡的邊界原來如此模糊,光明與黑暗常常同根同源。每一本書都在教我如何與必死的命運和解,如何在有限中觸摸無限。</p> <p class="ql-block"> 吳念真微型小說《計程車》,用細致入微的洞察,巧妙地刻畫人物心理,并設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出租車司機與前妻偶遇:前妻似乎并未認出他,只是在乘車過程中不停地打電話:給國外的女兒,叮囑她不要因媽媽不在家就荒廢芭蕾舞課;給兒子,提醒他記得吃維他命丸、上游泳課;給澳大利亞的公司,交代工作事宜;給倫敦的先生,說要買些什么東西;最后打給共同認識的同事,告知自己因媽媽生病開刀特意回來陪伴,不久后又要離開,還希望同事帶著孩子來相聚。到達目的地,前妻下車后,卻突然轉身敲窗,讓男人搖下車窗,盯著他說:“我都已經(jīng)跟你講過了我自己十幾年來的人生變化,而你連Hello都不想跟我講一聲嗎?”講完便離去。這簡短的質問,瞬間將故事推向高潮,好的文字就像一束X光,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的幽微處,這是我渴望達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羅胖說,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心智是有缺憾的。而書籍,正是靈魂最好的補丁。它們修補我們的狹隘,填補我們的無知,延展我們的生命。在這個信息爆炸卻意義匱乏的時代,閱讀成了一種抵抗——抵抗淺薄,抵抗遺忘,抵抗意義的缺失。每一次翻開書頁,都是向“未完成”的自我邁出的一小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