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p><p class="ql-block">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而垃圾分類正是守護這片家園的綠色鑰匙。隨著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已從“倡導”邁向“法治”,成為全民行動的新風尚。讓我們共同了解政策、踐行責任,為低碳生活注入青春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一、政策引領:</b></p><p class="ql-block"> 從“試點”到“全民行動”國家立法推動自2019年上海率先立法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全國已有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推行,覆蓋率達82.5%。202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xiàn)垃圾分類全覆蓋,資源化利用率目標達60%。校園與社區(qū)協(xié)同發(fā)力新建小區(qū)及學校需嚴格執(zhí)行“四分類”標準(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配備分類設施,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校園內(nèi)已逐步設置分類垃圾桶,并探索“不分類、不收運”機制,確保分類實效??萍假x能精準管理智能垃圾桶、AI識別系統(tǒng)、區(qū)塊鏈溯源技術等已應用于多地,分類準確率顯著提升。例如,上海試點“無感投遞”系統(tǒng),錯誤率低于3%。</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二、垃圾分類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 從“小事”到“文明基因”變廢為寶,節(jié)約資源每回收1噸廢紙可節(jié)省3立方米木材,減少74%污染;1噸易拉罐可提煉1噸鋁塊,相當于少采20噸鋁礦。垃圾分類讓資源循環(huán)再生,緩解地球資源壓力。減少污染,守護健康有害垃圾(如電池、過期藥品)若混入填埋場,重金屬和化學物質(zhì)將污染土壤與水源。分類處理可降低環(huán)境風險,保障生態(tài)安全。推動社會文明升級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指出,垃圾分類不僅是環(huán)境治理,更是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切口。它培養(yǎng)公民責任感,塑造低碳生活方式,成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三、個人行動指南:</b></p><p class="ql-block"> 從“知”到“行”源頭減量,綠色生活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自帶環(huán)保杯與購物袋;踐行“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產(chǎn)生。精準分類,習慣養(yǎng)成可回收物(藍色桶):干凈紙張、塑料瓶、玻璃、金屬等;有害垃圾(紅色桶):電池、燈管、過期藥品等;廚余垃圾(綠色桶):果皮、剩菜、茶葉渣等;其他垃圾(灰色桶):污染紙張、大骨頭、一次性餐具等。投放前需清潔可回收物,避免污染;廚余垃圾瀝干水分后破袋投放。積極參與,傳播理念加入校園“環(huán)保志愿站”,參與垃圾分類宣傳與督導;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帶動家庭與社會踐行分類。利用社交媒體分享分類知識,參與“我是小小環(huán)保員”等話題,記錄低碳生活點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四、未來展望:</b></p><p class="ql-block"> 共建綠色校園,共享低碳未來到2025年,我國垃圾分類將形成“全鏈條”體系,校園作為社會文明的搖籃,更需率先垂范。讓我們從每一張廢紙的分類、每一次餐盒的清潔做起,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讓低碳新時尚點亮青春校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