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返璞歸真,識心見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淺談旅游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王錫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短短十字,曾撩動無數(shù)人的心弦,讓人渴望奔赴遠方,探尋未知,以為行遍千山萬水、歷經(jīng)人間萬象,便是見過世面。然而,真正的見過世面,并非僅僅局限于外界的闖蕩與閱歷,而是一場深入內(nèi)心的自我剖析,是讀懂自己內(nèi)心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行游名山大川,能領(lǐng)略自然的鬼斧神工,拓寬視野,感受天地的浩瀚。喜馬拉雅山的巍峨,讓人敬畏自然的偉大力量;亞馬遜雨林的神秘,展現(xiàn)生命的多樣與蓬勃。遍歷世間百態(tài),能洞察人性的復(fù)雜,體會人間的冷暖。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交織著奮斗與夢想;偏遠鄉(xiāng)村的質(zhì)樸寧靜,蘊含著簡單純粹的生活哲學(xué)。這些經(jīng)歷固然寶貴,豐富了我們的認知,卻只是見過世面的表象。即使有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亂把白云揉碎”的狂妄,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性,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也未必道盡其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世面,藏在內(nèi)心深處。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是對自我價值的深度探尋。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外界的聲音如潮水般涌來,常常讓我們迷失方向。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不少人忙忙碌碌,卻未曾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人為了財富,日夜奔波,犧牲健康與家庭,卻在擁有財富后,內(nèi)心依舊空虛。只有當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才能明白自己的價值取向,是追求精神的富足,還是物質(zhì)的充裕;是渴望在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深耕,還是在商業(yè)舞臺施展才華。</p><p class="ql-block"> 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也是對自我情緒的掌控。生活中,挫折與困境如影隨形,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常常困擾著我們。見過世面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能理解情緒產(chǎn)生的根源,與之和諧共處。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貶,卻能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他讀懂了自己內(nèi)心對生活的熱愛,不被仕途的坎坷所左右,以詩詞為友,與山水相伴,留下諸多傳世佳作。反觀那些被情緒左右的人,稍有不如意,便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p><p class="ql-block"> 再者,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是對自我人生目標的堅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不應(yīng)盲目追隨他人的腳步。梵高一生貧困潦倒,畫作不被當時的人認可,但他深知自己對繪畫的熱愛,堅持內(nèi)心的藝術(shù)追求,用色彩和筆觸表達內(nèi)心的世界。他的作品在他離世后,才被世人所珍視,成為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倘若梵高沒有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放棄繪畫,那藝術(shù)的天空將會失去一顆璀璨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見過世面,不是簡單地積累外在的閱歷,而是通過外在的經(jīng)歷,完成內(nèi)在的蛻變,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讓我們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停下匆忙的腳步,審視內(nèi)心,找到真正的自我,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5月于寶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