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黃墻紅瓦聽細雨 石街草巷看萌花:齊魯訪古(濰坊德日建筑群/樂道院集中營)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濰坊有兩處獨具特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都是出現在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物。其中之一,是位于坊子區(qū)的“德日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出于開發(fā)文旅的追求,當下的話事者已將原名“坊子”改為了“坊茨”。這一改動可能是覺得原來名字中的“子”字有點鄉(xiāng)土、不如貼近德語的“茨”字看上去有點洋味吧??……在德語的漢譯中,這個“茨”字過去到也是用得挺多的,如當年德國的汽車品牌Benz,就被譯成過“本茨”,還是后來懂中文的德國人看中了一個更有力度的匹配詞,才改名為了“奔馳”的……還記得,當時改了名字之后,很多人不習慣,是適應了很長時間之后才改過口來的……如今回頭看,放棄那個帶“茨”字的譯名還是對的,且不說“茨”字的發(fā)音在漢語中,與指向二等貨色的“次”字相同,僅就其在德語語音上的作用,也就相當于漢語北京話中的一個兒化音,并沒有什么多大的講究……</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先羅嗦這么幾句,是因為半個世紀前本人曾在這一帶生活過好幾年,現在突然改了口,也還真有點不大習慣??……說到這一帶與德國人有關的地名,自從德國人十九世紀末來到山東半島后,對當地地名一直還是很尊重的,他們除了對在荒地上憑空新建的街區(qū),會選用個別德國文化中的詞匯命名外,一般都還是盡可能地使用原有地名的……如,在當時的膠州灣岸邊,只有幾個叫什么這個“溝”那個“洼”的小漁村,當德國人在那里建起一座新城起名字的時候,看著它們都不合適,便寧可從附近的島嶼中,借了一座名為“青島”的小島之名來命名這座新城,也沒有另造一個與德語發(fā)音相關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一座建于1905年的德國神父的住宅;本圖是當時的一座修女樓;下圖是當年德國駐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德國人來到坊子的歷史,也是山東近代史上的重要脈絡之一,借此不妨簡略回顧一下……當一眾西方國家通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及日清戰(zhàn)爭)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德國正忙于內爭而無暇參與,所以西方勢力在華的第一波跑馬占地,德國沒有趕上……等到德國內斗結束、開始向海外發(fā)力時,中國沿海已經沒有什么現成的港口可供它染指了……不過,德國當時有一位很有學問的地理學家,李?;舴?,他在中國考察了多地后,看中了今天的青島這一帶,并將調查報告上報給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這位李?;舴沂俏蝗宋?,如今天下人盡知的“絲綢之路”一詞,就是他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來的??……李?;舴抑钥春蒙綎|半島上的這一帶,部分也是因為看中了坊子等地的地下煤礦。他認為這里的煤炭儲量可觀,而且開采出來要運走的話,從坊子到海邊,也不過才百十公里,相當地便捷……</p> <p class="ql-block">……于是,借著1896年當地土匪組織大刀會在巨野縣犯事、殺了兩名德國傳教士的這個由頭,德軍于1897年在膠州灣登了陸……由于之前贏弱的清政府已被西方列強給打殘了,所以德國人基本上沒廢一槍一彈,就通過城下之盟,租借到了膠州灣的使用權和打造一條鐵路的筑路權、以及鐵路兩邊15公里之內的礦產開采權,而坊子就處在了這15公里的范圍之內(參見下圖)……坊子這里的采煤業(yè),在明末就有了,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大大小小的煤窯已有二百多家了……在當地的土話中,把挖出來的砂石堆積物稱之為“坊”,故而這個地方也就有了“坊子”這一約定俗成的名字(至于名字里的那個“子”字,是當地人口語中的一種造詞習慣,帶“子”字的地名在這一帶有不少,如與“坊子”為鄰的“央子”、“泊子”、“蔡家欄子”等)……關于采煤,當時的國人還是土法開采,即打一個豎井下去,能挖出多少算多少,當豎井挖穿煤層后,由于沒有先進的巷道技術,橫向挖不了多遠也就不會挖了……而李?;舴叶玫V脈的走向(當年美國加州的金礦,就是他較早研判出來、并在被證實后,才引爆了加州淘金熱的),他認為坊子的地下煤層很可觀,如采用德國的技術,是可以挖出來很多的……在當時,凡當地人挖不了煤的土地,是不值錢的(因為土地鹽堿化嚴重,種不了莊稼),故而德國人也沒有花多少錢,就買下來了大片土地……至于過去也曾有過的什么德國人強買強奪的說法,那多是基于某種政治立場上的一種硬說,當時的雙方,都還是明碼實價地愿買愿賣的……</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當時西方報紙上的一張新聞畫(彼時還沒有普及新聞攝影,為做到圖文并茂,記者也是要會畫上幾筆的),畫中描繪了中德雙方簽約的場景,圖中左前穿紅色長袍的,是代表清政府簽約的李鴻章,居中穿黑袍、光頭的那一位,是帝師翁同和……本圖中的老照片,是當年教案的發(fā)生地,位于巨野縣磨盤張莊的圣言會天主堂(多說一句,圣言會這個組織還是很注重教育的,北京的輔仁大學就是在它的手上發(fā)展起來的)……</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德國人當年建成的膠濟(由膠州灣到濟南)鐵路的一段現狀。在幾十年前,這條鐵路的主線改道了,眼前的這一段已成了一條不大用的貨運支線了……本圖及下圖的建筑,均為當年德國一所醫(yī)院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德國人在山東半島上搞的建設,對近代山東乃至中國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很多近代中國工業(yè)史上的“第一”,也都是在山東半島上出現的(下圖為坊子煤礦建成后的老照片)……此外,在衛(wèi)生、教育等方面,德國人對山東社會產生的影響也不小,比如,德國人在新建的工礦區(qū)給礦工們修建了宿舍,并配建了公共廁所,但由于當時的農民工還是習慣在植物叢落或建筑物的犄角旮旯處隨地排泄,為此德國人還不得不雇傭專門人員,負責打掃這種隨時會出現的便溺物……過去曾有過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說是在外國人的居住區(qū)內,常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這種標識,是對國人極大的侮辱,云云……其實,這類文字在當時只是清掃排泄物人員的一個工作守則,原文是“~~不得入內大小便”??……經過了這種被動的改造和提升,凡是與德國人接近的國人,其公共衛(wèi)生等意識等,也都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開采煤礦、還是修建鐵路,山東人在這一過程中學到了很多近代工程技術知識。本圖為當時修建坊子至濟南段鐵路時的勘察人員合影,其中的多數,已經都是中國人了……中國人的聰明和吃苦耐勞,是一種民族性。當年在修鐵路的初期,還有大幾百號洋人參與,但不久后,中國人就學會了多種技術,而且由于其勞動報酬僅為洋人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到了工程的后期,管理方雇傭的洋人,也就只剩下不到六十人了……不過,要說國人只會傻吃苦,那也就太低估中國人的文化底蘊了??……當中國人看到德國人運用先進設備能挖到好煤后,很快也就學著自己買來機器,有樣學樣地模仿秀了起來……至于不大會尋找礦脈也不要緊,只要德國人在哪里開采,就在旁邊貼著挖就是了??……但這種做法,應該說是鉆條約文字空子的一種行為。條約規(guī)定沿線15公里范圍內的礦是歸德國人開采的,雖然也寫了國人已有的礦仍可以繼續(xù)開采,但那是德國人原本好心,想給國人已存在的小煤窯留條生路……德國人原以為那些中國人的小煤窯,再挖一挖也就結束了,但他們沒想到,國人在學習了德國人的技術后,還會擴大生產,繼續(xù)接著干下去??……這就搞得德國人很煩了,他們不停地向山東巡撫申訴,要求管一管這種違規(guī)的“盜版”現象。當時的山東巡撫是袁世凱,這位老仁兄的韜略水平,就不必多言了……他當時就是一個裝聾作啞、根本不予理會……對此德國皇帝氣得要死,甚至還有了動粗的念頭。只是時運莫測,這位德國皇帝還沒有準備妥當,一位塞爾維亞的年輕人就在塞拉熱窩開了一槍,把他的表弟費迪南大公給打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也就爆發(fā)了……</p> <p class="ql-block">在得到德國工業(yè)文明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后,當時很多的山東人,心理上對德國也是親近的,但是他們仍然服從國家大局,當清政府在一戰(zhàn)中對德宣戰(zhàn)、選派勞工前往歐洲的過程中,山東人不但報名踴躍、而且在成為勞工后的工作也普遍地受到了法國等國的好評……本圖中就是現存于坊子“一戰(zhàn)華工紀念館”(上圖)里的一尊刻有“天鑒歐工”的紀念碑。當年中國派往歐洲參加一戰(zhàn)的華工多達14萬人,其中8萬是山東人,而這些山東人中的三分之一,都是來自坊子這一帶的……下圖為一處德式老房子的室內,雖然重新裝修過了,但屋內的格局,還是德國人留下來的……</p> <p class="ql-block">……還不能不說的是,德國這個民族的政治“運氣”,確實還是有點問題的??……德國人本質上是個做事嚴謹、講規(guī)矩的一個民族,其信奉的新教,也是比較注重泛民生的……當年,德國人除了把清政府賠償的20萬兩白銀全部用在了山東半島的建設上外,還自掏腰包,投入了近千萬兩白銀(二億多的金馬克),把山東半島從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區(qū),打造成了一個工業(yè)化初具的地區(qū)……但是隨著一戰(zhàn)的結束,德國成了戰(zhàn)敗國,它花了近20年建設得已經有模有樣的青島、坊子等城鎮(zhèn)及周邊,卻被日本人截了胡(當然,后來由于引發(fā)了五四運動,這些地區(qū)及產業(yè)又改成了中國與日本共管)……到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日本更是完全占據了這一帶……也正是因為有過這一段歷史,所以坊子這里現在不僅存有一百多座德式建筑物,同時也還存有六十多座日式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這一座,是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坊子辦事處的辦公樓……日本人的建筑都比較注重性價比,沒有了德國建筑物常用的昂貴的石材和建起來費力的哥特式圓頂等造型,但其四面坡式的建筑風格,也還算是美觀……</p> <p class="ql-block">本圖及下圖中的房子在德占、日據時期,都是一所學校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當年德國軍官住宅區(qū)的房子,后來日本人來了,這些房子也是日本軍官們在居住……</p> <p class="ql-block">在這些德日風格的老房子中間,也還有不少的蘇式軍營類的建筑物(如本圖中),只是由于年份比日德的建筑年輕了一點,所以沒有把它們列入國家級的文物名錄……不過,本人見到它們后,還是倍感親切的,因為當年本人所在的某部也就在附近,那時自己曾多次來到這里與戰(zhàn)友聚會……下圖是原濟南軍區(qū)八九醫(yī)院的一排庫房……</p> <p class="ql-block">本圖就是離坊子不遠處的、本人曾服役的某部營區(qū)。這一帶的所有軍營,都是按照蘇聯(lián)軍營的圖紙建造的。在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調整了建制的好幾支主力部隊,先后入駐了這里……下圖是本人正在故地重訪……</p> <p class="ql-block">……圖中遠處是當年(后來也翻修過)的一排炮庫,由于此時里邊沒有火炮,所以也就將這張照片發(fā)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當年的一處崗亭,鐵門的里面當時有兩座挺大的彈藥庫。軍火庫是重中之重,所以這里不僅設了雙崗(但當時除了戰(zhàn)備等級提升的時候,平時也只是一個崗),而且在鐵門內靠近軍火庫的地方,還有一個班的常設警衛(wèi)(這種警衛(wèi)是輪流的,一個星期換一個班次,一年大概能輪上一次左右)……由于部隊現已經轉型多年,彈藥庫也早就撤了,故該崗亭也就早已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還記得,當年在這里站崗時,還經常偷著抽煙(鐵門里面是絕不能抽煙的),為了防止被查崗的上級看到,就從這個崗亭的小窗口緊緊盯著過來的路,一旦發(fā)現有人過來查崗,就迅速將煙掐滅……沒想到當年愣頭傻大兵的違規(guī)現場,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竟然還在??……</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遠處是當年我們這些大頭兵,一磚一瓦自己動手蓋起來的一座小禮堂。據說現在它已經屬于是危房而不怎么用了(這也太應該了,當時我們也不懂什么技術,一群初、高中都沒有念完的人,拿著一張不知從哪兒借來的破圖紙,瞎比劃著蓋……雖然后來翻新、加固過,但建筑物的底子還是太差了??)……</p> <p class="ql-block">……營區(qū)里的房子,由于老部隊縮編,多數已用不大上了,它們也如同其鄰居坊子小鎮(zhèn)一樣,正默默地隨著時光而漸漸遠去……圖中的這排房子是當年二營的食堂,當有新兵來了集訓時,它也會用作新兵連的臨時大宿舍。還記得我當新兵的時候,也住過這里……當時新兵也是要輪流站崗的,但我的上一班有一天一直沒有叫我,他一直從后半夜站到了天亮……第二天大家都認為他是學雷鋒、干好事,還表揚他……但他苦笑地說,他不認識座鐘,不知道座鐘指針走到哪里后才應該去叫下一班……唉,這就是我們的那個時代,要不然我們這些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怎么也會被扣上“知識青年”的帽子了呢?那個時代,總算是翻過篇了??……</p> <p class="ql-block">還是移步回到坊子。在“德日建筑群”核心區(qū)的東部,是過去的坊子街道。那一片有著二千多間民國以后至近代的建筑物,但其多數現已處在了被棄用的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本圖中的“萬和樓”建于民國初年,當時曾是坊子這里最豪華的一座旅館……</p> <p class="ql-block">……一些有點背景的老房子,都已掛上了它的身世銘牌(放大后可見)……</p> <p class="ql-block">由于上個世紀的市井風采猶在,所以有些影視作品也會選擇這里作為外景地。拍攝后留下的一些置景,由于是修舊如舊,對整體街區(qū)的歷史氛圍不但不違和,而且對旅游觀光還是多有助力的……如上圖,是坊子火車站站前廣場上的幾座老房子,雖然為了拍戲,它們被整修了一下,但整體味道還是還原得不錯的……</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一張日據期間的老照片,估計應該是在1942年左右吧。圖中還能看到汽車上方露出來的坊子火車站的山字墻和上面的字(亦可對比下圖中的現狀),在照片中右側的建筑物上,還隱約能看到“仁丹”二字,這個廣告也是日本占領區(qū)的一種常規(guī)標識……圖中的這座樓,就是上圖中的同一座樓。</p> <p class="ql-block">這座坊子火車站,是德國人于1902年建成的膠濟鐵路上的四大主要車站之一(上圖為博物館內的車站復原模型)……還記得半個世紀前,家父從青島去濟南、中途順道下車來部隊看我,之后我送家父來這里上火車,由于有些話還沒有說完,于是我就買了一張票價兩毛的、到下一站的車票,也跟著家父上了火車,并讓送站的“嘎斯69”(蘇制吉普車)到下一站(大圩河站)那里去再接上我……這樣,我就能在火車上同家父再多說上十幾分鐘的話了……今天回想起來,那也是我人生中花出去的、最有價值的兩毛錢了??……</p> <p class="ql-block">隨著膠濟鐵路的改道和坊子煤礦的停業(yè),這座坊子火車站的客運也早已經就停了。上圖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坊子站站內北側站臺的老照片,站牌上的“二十里鋪”是東邊的上一站,而看不到的另一側站牌上,寫的是西邊下一站“大圩河”的站名……從本圖的鐵門縫隙中,還可以看到停在站臺上的銹跡斑斑的老式車組……下圖為日本占領時期車站內南側站臺的老照片。第一眼看上去,有點年資的人可能就會聯(lián)想到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某個場景吧??……</p> <p class="ql-block">在濰坊,另一處具有西洋建筑風格的全國文保單位,是位于原“樂道院”舊址上的“西方僑民集中營”……下圖是這處文保單位中最主要的建筑物,教會醫(yī)院的主樓“十字樓”。</p> <p class="ql-block">這處全國文保建筑群,有著兩段歷史和兩個不同的身份……一是作為曾經的基督教教區(qū)主堂及其所屬醫(yī)院、學校的所在地,這里是山東近代醫(yī)學、教育的緣起點;另一個,由于這里曾被用做二戰(zhàn)中日本關押歐美在華人士的集中營,故而這里也是二戰(zhàn)史上的重要事件紀念地……如今,為了豐富它的后一種身份,還附建了一座廣場和一座紀念碑。在這座名為“和平-友誼”的紀念碑基座上,刻滿了當年這里曾被關押過的人員的名字(下圖)……</p> <p class="ql-block">先簡略回顧一下樂道院的第一段歷史,也正是因為有了它的第一段歷史,日本人才把這里選做了關押歐美人士的集中營,從而產生了它的第二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傳入中國,始于明末,當時的傳教者多是來自南歐地區(qū)的天主教人士……1840年以后,英國作為當時地球上的“老大”,它的新教組織開始把中國視為了主要的傳教方向……1860年,英美的新教人士來到山東,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在山東建立起來了9個布道大區(qū)、1330個布道站,使山東成為了新教在中國的大本營……濰縣(坊)的這座“樂道院”,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由美國人于1866年建立的。本圖為早期樂道院大門的老照片。早期的老照片之所以少,是因為它只存在了十幾年,1990年它就被鬧事的義和拳給燒毀了……下圖為博物館中對那此率先來到此地的外國(宗教)文化人士的綜合介紹……</p> <p class="ql-block">……當年被義和拳燒毀后留下來的有文字的實物,也就是這座中國籍牧師的墓碑了。這塊墓碑放在了前面圖中的那座遺址碑刻的旁邊,但它是被倒著放置的,為了看清楚上面的字,這里用電腦把它調轉了過來,只是上面的文字,依然是看不大清楚……下圖中有當年樂道院其他建筑物的幾張老照片,那些房子在那次拳亂中也都被燒毀了……</p> <p class="ql-block">……這座樂道院相當于是基督教在向世界擴展中的一個布道區(qū)(傳教所)的建制,里面五臟俱全,外國人士不少,被毀后大批外籍人士無處可跑,還是留過洋的清朝海軍將領薩鎮(zhèn)兵,派船把他們接到了朝鮮去避難,才逃過此劫……當時的山東巡撫是袁世凱,他與這座樂道院的建立者兼主教的哥哥是多年的好友,他也深知清政府在國際上幾斤幾兩,故而在平亂后,袁世凱還力主清政府要賠償……結果樂道院獲得了三萬多兩銀子的賠款。這筆錢再加上美國政府從庚子賠款中撥的幾萬兩銀子和北美長老會又募來的幾萬兩銀子,教會人士重新又建了一座比老樂道院面積大了十倍的新樂道院……本圖為1904年落成的樂道院禮拜堂兼大禮堂??上У氖沁@座風格獨特的禮拜堂,在那個不可描述的年代,同濟南老火車站一樣,被拆除了??……下圖是樂道院的一張全景老照片,圖中后方的那座主禮拜堂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來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組織,一般是在三個方面(辦學校、辦醫(yī)院、傳教與慈善)開展工作的。樂道院主辦的廣文大學,由于采用了哈佛的教材和教學管理等,當時還被譽為了“中國的哈佛”……也別小看老照片中的那幾排平房,如今大名鼎鼎的山東大學,其歷史就是從那里開始算的……</p> <p class="ql-block">……從這張在教學樓前植樹的老照片中,還可以看到當年的教師和學生們身影……同樣可惜的是,這座曾經是濰縣東部最高的鐘樓,在那個荒唐的年代里,先是被砍掉了“腦袋”(上半部分先被拆除了??),后來也就都消失了……下圖是當年的教室(復原)內景及使用過的課桌椅……</p> <p class="ql-block">……當年很多的布道工作和慈善工作都是通過教會的學生來進行的(可參見照片下面的文字說明)……</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樂道院作為北美長老會在山東的總部所在地,占地不小,建筑物也較多,本圖為它的沙盤模型(上西下東左南右北),樂道院的西部是廣文大學的校舍,東部為醫(yī)院區(qū),南部為神父等外國人的居住區(qū),所以南部也被俗稱為了“外國院子”……</p> <p class="ql-block">……如今還能見到的幾座老建筑,已分別被不同的單位所分割……上圖是老照片中的“文美樓”,當年它是廣文大學的“文美書院”(專招女生)的所在地,后來改名為“文華女子中學”。這所學校也是山東歷史上的第一座女子中學。如今它是其繼承校的校史陳列館(本圖)……</p> <p class="ql-block">……這座“文華樓”是當年廣文大學的文華館(只收男生)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民國以后,樂道院的工作內容逐漸側重在了醫(yī)療方面。這座十字樓就是1925年落成的“山東濰縣基督教醫(yī)院”的主樓……這種十字狀的建筑布局(見下圖)與許多基督教教堂的構造類似,這也體現了它的某些宗教屬性??……</p> <p class="ql-block">……這座十字樓是由美國匹斯堡的長老會募捐、該市的沙迪賽德醫(yī)院負責設備規(guī)劃而建成的。除了它的醫(yī)療器械設備都是采自海外,它的主要建材也是從美國運來的,如本圖中的這些白色的基石。從奠基石上刻有的1924年算起,一百年了,其質量還真是了得??……</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復原的候診室內景,本圖是當時的X光診室的原狀及一些原物,下圖是復原的病房……</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這所醫(yī)院,也培養(yǎng)了不少的本土醫(yī)療人才……</p> <p class="ql-block">目前這座十字樓已完全辟為了博物館,其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歐美教會傳入中國后,在當地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展(也就是上面已經簡述過的一些內容);另一個是作為二戰(zhàn)時歐美在華人士集中營的紀念展。這后一部分,是博物館的重點……上圖為樓內的樓道即景。</p> <p class="ql-block">二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人對歐美等國的在華人士還是很注意保護、避免得罪的(要不然也就不會有在南京陷落后,在南京的歐美人士能保護很多中國人、并記錄了很多日軍的殘暴行為了)……珍珠港事件后,由于美國把在美的6萬多日本僑民都關進了在洛杉磯的集中管理營地(但在戰(zhàn)爭結束后在,美國政府分期分批地道歉、平反并做了賠償),作為報復,日本人把在華的歐美人士,也就都給關了起來……當時歐美的在華人士一共有14000人左右,分別被關在了四十多個地點,其中的樂道院這里是最大的一處關押地,先后有西方25個國家的2000多人在這里被關押過……二戰(zhàn)期間的集中營和戰(zhàn)俘營是不一樣,集中營里關的是非戰(zhàn)斗人員,在管理上大致只比今天中東一帶的難民營略緊一點,遠不是那種象奧斯維辛似的、以種族滅絕為目的的“集中營”(在納粹德國的管理中,集中營在內部分為勞動營、關押營、人質營、滅絕營等,但對外它們都被通稱為了“集中營”)……也有文字說,樂道院集中營這里的管理也很殘暴等等,其實還真遠到不了“殘暴”那個程度(不能誤解為同期在國內出現的那些戰(zhàn)俘營,戰(zhàn)俘營管理得比較嚴,而且還要強迫勞動)……除了配給匱乏,活動不自由外,死于被虐待的人,樂道院這里還真沒有。三年多的時間里,這里的新生兒有32個,因病死亡的有16人。整個二戰(zhàn)時期,在中國境內的戰(zhàn)俘營里的,死亡率是25%,而這種僑民集中營,死亡率為2.5%……本圖是集中營的沙盤模型,可以看到,它是在樂道院的原有區(qū)域外,臨時加建了幾個小崗樓,并在崗樓之間的部分地方修了圍墻、拉了道電網……日本只派了幾十個警察(而不是軍人)在外邊盯著……里邊的幾千歐美人士,一直都是在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的管委會,其下設九個部門,將自己的生活各個方面,管理得還是有章有法的)……至于所謂強迫,也就是列行公事地一早一晚點點名;所謂上下午成年人必須勞動什么的,也只是僑民們?yōu)樽约焊苫睿ㄈ绶N菜自己吃等)……</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當年十字樓一側的崗樓與電網的老照片。當地的電力當時也不是很足,有時候有有時候沒的,所以老百姓在與里面互相交換物資的時候,有時候也會大意……有一次,碰到了有電的時候,還電死過一位在電網一側正在做交易的當地村民……下圖是當時他們自己手繪的一張地下交易過程的場景圖。</p> <p class="ql-block">由于有國際紅十字會的關照,通過中立國大使館也能時不時地送進來一些物資……另外,由于他們這些人都有錢有物,所以也就有條件拿來換吃換喝……有時是把錢物扔到墻外,村民們拿走之后,根據大致的價值,再送來一些吃的。當時是用吊籃從墻外給拉上來,或者是隔著墻用桿子挑過墻頭遞過來(見本圖中的生動描繪)……更多的時候是寫個條子,指明要些什么,由外邊的村民想法去采購……有一次里面的人指明要香腸、威士忌等,但村民們買不到,就用腌肉和當地的坊子老白干代替,里面的人也欣然接受??……</p> <p class="ql-block">這座十字樓當年是看守集中營的日本人的居住地方。被關押的人士,都擠著住在了原來的校舍里……如今,留下來的老校舍也就只有這幾排了(下圖)……</p> <p class="ql-block">……從一系列僑民被轉押至集中營過程中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可攜帶財產還是得到了適當的保護的……</p> <p class="ql-block">……戰(zhàn)爭期間的國家行為,全靠實力說話。日本人在海外的移民也很多,他們也是日本政府的軟肋,故而雙方都不能互相虐待對方的僑民……就象當年日本人企圖占領澳門,而澳門的管控國葡萄牙就通知自己的前殖民地巴西,巴西也就照會日本,說你要敢在澳門動手,就把巴西的幾十萬日本僑民都趕走……所以日本人也就乖乖地、在澳門連一個屁也都不敢放了??……</p> <p class="ql-block">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真正的史實細節(jié),也并不是多么地重要,只要不是完全顛倒,就都還算是個說法吧……如,當年日本人把這里叫做“敵國人士生活營”,現在的這個“集中營”之名,是中國人給它起的……本圖中的這尊塑像,是這里關押過的名人之一,英國人迪埃爾。他是1929年奧運會400米金牌的獲得者和當時的世界紀錄(47.6秒)創(chuàng)造者。他出生在天津,中文名字叫李愛銳,體育只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他那時在天津的一所中學教書,好像是教哲學(神學)的吧……他在集中營里對組織學生們學習,也是很盡心的,但在二戰(zhàn)結束、集中營被解放的前幾個月他因病去世了,時年才四十三歲,令人惋惜……英國人是很看重他的,不但在家鄉(xiāng)為他立了像,而且還追到這里給他立了這尊像……他的故事還被搬上過銀幕(《烈火戰(zhàn)車》),該影片還獲得了54屆奧斯卡的四項大獎……</p> <p class="ql-block">……從這里人們自己拍攝、自己沖洗出來的照片中,也能判斷出當時集中營里的生活氛圍,也還算是“正?!钡摹谒麄兊幕貞浿?,痛苦部分主要是居住擁擠,保證不了隱私,然后就是飲食營養(yǎng)成分不足,如早餐每人只有六片面包(后來物資匱乏了,每人就只有兩片面包了),很多人吃不飽……中午有幾個少油、少肉的菜,晚上就用剩菜煮成大鍋湯,等等……</p> <p class="ql-block">……上圖老照片中的他們,還能笑嘻嘻地坐在那里喝下午茶……本圖中還有這么多人在準備飯菜,說明食材也還是有不少的……應該說,監(jiān)禁生活的痛苦程度,是與人們之前的生活水準息息相關的。這些人在華期間之前的生活質量,是比當時的中國人高了好幾個數量級的,所以當他們降到了這種生活條件時,中國人覺得好像還能接受,但對他們來說,艱難感已經是相當地深刻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這些人員中的師資力量頗為雄厚(如本圖中燕京大學的這一大批教授),所以集中營內的教育還搞得挺好……到了每年英國大學高考的時候,這里還自己出卷子自己組織“牛津海外考試”,考試成績也都被保存了下來,到幾年后出去了,所有成績都還算數,英國的大學根據這些成績,之后也都給予了補錄??……</p> <p class="ql-block">……當時集中營內的生活,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資料照片(可詳見照片下面的說明)……尤其是這支樂隊,這么多的管樂器也都帶進來了??……</p> <p class="ql-block">……僑民們的許多大件物品是可以帶進來的,但鋼琴太大了,帶不了。照片中的三角鋼琴是原樂道院里學校的……本圖中是這架立式鋼琴是當年他們彈奏過的鋼琴之一。下圖中,是全體人員在大禮拜堂里舉行集會(做禮拜)的場面,看著還是挺壯觀的……新教的優(yōu)勢在這里就體現出來了,不需要耶穌、圣母等形象和那些標志性的象征物,只要心里有上帝,在任何環(huán)境里,信仰者都可以與上帝溝通??……</p> <p class="ql-block">  ……除了隨身攜帶的細軟被用來換取食物外,原醫(yī)院里的鐵床也被用來換了食品。這也是到了二戰(zhàn)后期的原故,當時集中營里日本人開小賣部里的物品越來越貴,外面的東西也不便宜了,而且他們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本圖中是當地農民用五斤雞蛋和兩斤半白糖換到手的一張鐵床。由于質量不錯,那戶人家能一直用到后來,在博物館成立征集文物時捐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除了老的小的有點聽從命運安排外,也有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被長期關在里頭很不服,也計劃過越獄……但在整個關押期間,也只有兩位年輕人越獄并目成功了。他們中的一位是英國的海軍退役人員狄蘭,另一位是北京輔仁大學的年輕老師恒安石,這二人中的后者尤為有名,他后來是基辛格秘密訪華時的隨員,還出任過美國第二任駐華大使等要職(可參見上圖中他的簡介)……</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人越獄成功后,就在國民黨的一個游擊區(qū)里參加了抗日活動。當時軍隊的一位長官了解到二人的家世后,認為戰(zhàn)場很危險,他們隨時會犧牲,而他們倆都沒有結婚,如果犧牲了,也就沒有后代來紀念他們(上墳)了,所以還張羅著給他們介紹中國女子,想讓他們能留下自己的后代??(上圖中下面彩色照片里的那位中國人,就是當時的紅娘之一)……至與他們倆人與中國女子結沒結婚、留沒留下后代,雙方也就只回憶到這里,而沒有了下文??……</p> <p class="ql-block">……其他在這里被集中過的名人,還有燕京大學副校長、蔣介石的顧問等人,只是由于他們的政治身份與1949年之后的國內現狀不太默契,所以介紹的也就不多了……本圖為1945年8月17日,一架美軍的B-24轟炸機飛到這里,空降了七位傘兵,將這座集中營給解放了……關了這么多年了,他們手里的膠片還沒用完,還真挺佩服這些歐美攝影愛好者的??……要不是照片的畫質確實不太好,它們還真是有資格參加普利策攝影獎的評選的……</p> <p class="ql-block">……這張老照片也是當時的紀實照。其新聞紀實感很強,人們的興奮溢于言表??。盡管畫面模糊,但人們生命中的喜悅,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由于有共同的敵人,所以很多國家自然也就成為了盟國和友邦。而當沒有了共同的對手,國家間就需要找到新的共同點,來維持雙方的關系了……這座紀念碑所表現的“和平-友誼”,是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和定義??,而在未來,不同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最大的公約數又是什么呢?應該是“樂”與“道”吧,本人謹如是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