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各大景點擁擠不堪,我們避峰出行,且選擇低調(diào)景點。木瀆古鎮(zhèn)位于蘇州古城西部,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xiāng)文化古鎮(zhèn),已有2500多年歷史。但江浙一帶的名古鎮(zhèn)真多啊!烏鎮(zhèn)周莊南潯等等,以至于木瀆古鎮(zhèn)未能“擠身名流”。之前以為木瀆古鎮(zhèn)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江南小鎮(zhèn),<span style="font-size:18px;">來了木瀆之后,了解了一點它的歷史,</span>其實木瀆古鎮(zhèn)不僅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美色”,還有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四代帝王,乾隆帝執(zhí)政朝六十載,曾六下江南巡視,古鎮(zhèn)木瀆成了乾隆帝曾六次到過的地方,乾隆帝在此留下了眾多的佳話足跡。</p> <p class="ql-block">虹飲山房(下圖)是清代乾隆年間古鎮(zhèn)上的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巖,“溪山風(fēng)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yuǎn)過于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里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舍,順著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dāng)?shù)赜直环Q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p> <p class="ql-block">走進虹飲山房大門就是舞彩堂(下圖),舞彩堂為乾隆皇帝當(dāng)年接見地方官員的議事廳。</p> <p class="ql-block">正在琢磨這亭子“翠幄”的意思,突然聽到“皇上來了”!</p> <p class="ql-block">面對眾多游客這年輕的皇上還挺害羞的,皇后倒是落落大方??赐辍盎噬涎灿巍蔽覀冞M入舞彩堂,廳堂橫批"程子四箴"為劉墉所書。廳堂后半部分是乾隆看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龍椅是虹飲山房的鎮(zhèn)宅之寶。原為康熙皇帝南巡,駐靈巖山行宮專用。后搬到虹飲山房,供乾隆看戲時使用。采用千年紫檀木精制而成,上刻九龍,顯示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尊。</p> <p class="ql-block">劉墉驛館</p> <p class="ql-block">到木瀆古鎮(zhèn)最值得看的就是這些圣旨了(下圖),這些可不是什么仿制品,都是真跡。虹飲山房里的清代圣旨館陳列有清代入關(guān)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十位皇帝的十五道圣旨真跡。完善的館藏設(shè)備與古建筑,襯托出十位帝王相映生輝的圣旨珍品(孤本),更體現(xiàn)了木瀆古鎮(zhèn)歷史文化的厚重,其中有六道為乾隆年間的圣旨,尤其乾隆四十八年的《手繪龍邊誥命圣旨》(下圖)最為珍貴,為鎮(zhèn)館之寶。這道圣旨記載了乾隆帝少有頒發(fā)的《封號誥命》,極具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看完清代圣旨規(guī)格品級介紹真的漲知識了!清代圣旨是有規(guī)格品級的,圣旨一般有3米到5米長,寬33厘米,有官員的職銜、勛封等項,還有該官員的事跡。除了封勛官員本人,還對其先代和妻室實行“推恩封贈”,甚至延及該官員的子孫后人。清代圣旨以“滿漢合璧”而書,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和于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書寫,上面鈐蓋“制誥之寶”,也就是皇帝的玉璽。圣旨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圣旨用多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尊貴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熙也擔(dān)任過蘇州制造。從圣旨的圖案中能看出背賜者的地位等級,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圖案,五品以上則為瑞鶴,同時圣旨的軸柄質(zhì)地也是按官員的品級不同而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不管是清代初期用料考究的康熙圣旨,抑或清代末期,粗制麻布的光緒圣旨,他們經(jīng)歷滄桑卻風(fēng)采不減,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虹飲山房大門正對著的香溪碼頭<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為御碼頭</span>(下圖),大約是幾百年前乾隆皇帝六次駕臨下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從虹飲山房到嚴(yán)家花園可以在香溪上體驗一把搖櫓船,蠻有情調(diào)的。十幾分鐘時間里船娘唱了三首蘇州小調(diào)。</p> <p class="ql-block">木瀆古鎮(zhèn)歷史上是當(dāng)?shù)厮心绢^水運的一個中轉(zhuǎn)站,木頭上岸后運往各地,我們看到香溪的沿岸大量磚雕門樓的徽派建筑,嚴(yán)家花園就是其中一個四進院的代表,一般來木瀆古鎮(zhèn)都要來這里看一看,看看這里三姓更迭的歷史,看看偌大一個院子主人卻每年只來一次的極盡奢華。</p> <p class="ql-block">進入嚴(yán)家花園抬頭看見的是這“和合二仙”,導(dǎo)游說這就是寒山寺的倆和尚。</p> <p class="ql-block">嚴(yán)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筑亭建樓。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瀆首富嚴(yán)國馨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yán),當(dāng)?shù)厝朔Q“嚴(yán)家花園”。嚴(yán)家花園經(jīng)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后歷時一百七十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底蘊,都賦予嚴(yán)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名園風(fēng)范,被當(dāng)時建筑學(xué)界的二位泰斗"南劉北梁"之稱的劉敦楨和梁思成教授推崇為蘇州園林之"翹楚"。</p> <p class="ql-block">這嚴(yán)家花園小巧玲瓏精致秀美。</p> <p class="ql-block"> 為了避開人流,我們選擇了夜游周莊。<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dāng)我們來到周莊已是下午五點多了。沒想到迎接我們的是擁擠的周莊(上圖和下圖)。不過夜晚周莊亮了燈,別有一番意境。</span>周莊是江南聞名于世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鎮(zhèn)上水路縱橫,明清老建筑依河而建,畫家陳逸飛筆下的雙橋刻畫出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周莊是水鄉(xiāng)古鎮(zhèn),有許多橋。最有名的就數(shù)雙橋(上圖)。雙橋是永安橋和世德橋的合稱,由于世德橋、永安橋相連造型獨特,又名“鑰匙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道光二十三(1843)重建。1984年,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創(chuàng)作的油畫《故鄉(xiāng)的回憶一雙橋》被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先生收購后在其訪華時贈送給鄧小平先生。次年,被聯(lián)合國選為首日封,水鄉(xiāng)古鎮(zhèn)周莊從此蜚聲海內(nèi)外。</p> <p class="ql-block">雙橋至富安橋之間的沿河兩岸分布著多座古建筑,是明清時期周莊經(jīng)濟繁榮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張廳(下圖), 江南明代建筑的典范。張廳原名怡順堂,由明代中山王徐達(dá)之弟徐孟清后裔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清初轉(zhuǎn)讓張姓人家,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后六進,房屋60余間,占地 1800多平方米。后花園箬涇河穿屋而過,正所謂“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jīng)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國內(nèi)的許多古建筑專家認(rèn)為,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寶庫中,除了少數(shù)始建于明代的寺廟和古塔尚有保留外,明代的民居建筑已所剩無幾,因此周莊保存的幾處明代民居,就愈加顯得光彩奪目。</p> <p class="ql-block">沈廳位于周莊鎮(zhèn)南市街,座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屋字一百余間,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沈廳原名敬業(yè)堂,清末改為松茂堂。建成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系江南巨富沈萬三后裔所建。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為水墻門,石河埠,是??看恢a頭,為水鄉(xiāng)特有之建筑。中部由墻門、茶廳及正廳組成,為會客議事及辦理婚喪之處;后部為大堂樓、小堂樓、后廳屋,是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后堂”建格局。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廂房樓連接溝通,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筑中所少見。</p> <p class="ql-block">我們此行除了木瀆古鎮(zhèn)和周莊古鎮(zhèn),順便還游覽了滄浪亭和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滄浪亭是蘇州現(xiàn)存歷史最久的園林,至今仍保持了建園時“草樹郁然,崇阜廣水”的特色,景色自然,建筑樸實簡雅,為典型的“城市山林”。</span>滄浪亭園林布局開場自然,巧妙的通過復(fù)廊,將園外縈回之葑溪納入園景,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未入園先得景。從下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我們游客還未進入園林正門,隔水可見園林長廊花窗縈繞之景。</p> <p class="ql-block">滄浪亭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購得唐末五代孫承祐之池館,傍水建亭,以“滄浪濯纓”之典故取名。元明時改為佛寺,明嘉靖間僧人文瑛復(fù)建。清康熙間宋葷移亭于土卓之上,道光、同治時又經(jīng)修葺重建。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印心石屋位于院內(nèi)西南,實為假山石洞,橫額石刻“印心石屋”,為清道光帝御書,兩江總督陶澍所建。史料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陶澍受道光帝召見。道光帝得知陶澍幼年學(xué)于家鄉(xiāng)水月庵,庵前有石門潭,潭心有石,方正如印,名印心石,署書室為印心石屋。道光帝御書“印心石屋” 四字賜之。</p> <p class="ql-block">五百名賢祠(下圖),清道光七年陶澍所創(chuàng),咸豐間毀于兵焚。同治十二年,布政使恩錫重建,此祠舊為儒教名勝歷代官吏每歲以時致祭。故祠內(nèi)懸匾:“作之師”,為人師表之意。五百名賢祠經(jīng)數(shù)次興廢,名賢像有遺有增,現(xiàn)存名賢五百九十四人。其代表人物有伍子胥、董仲舒、李白、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蘇舜欽、韓世忠、文天祥、唐寅、文征明、林則徐。</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園內(nèi)有花窗108式(上圖和下圖),圖文各異,別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唐至德年間詩人張繼途經(jīng)寒山寺,寫下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寒山寺名聲大振。明洪武年間僧昌崇重建。寒山寺因其歷史遺跡而被列為中國十大寺廟之一。下圖的楓橋應(yīng)該是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這“夜泊處”應(yīng)該是后人揣摩的吧,呵呵!不過張繼《楓橋夜泊》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據(jù)說許多日本僧人喜愛并研究這首詩,甚至在日本東京也建造了一個寒山寺,并刻有《楓橋夜泊》詩碑。?</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前立著兩塊唐代的石碑,這是唐德宗年間釋迦牟尼佛說法圖。</p> <p class="ql-block">回味一下張繼的千古絕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lt;/p> <p class="ql-block">在楓橋聽一場蘇州評彈也是非常愜意的!</p> <p class="ql-block">正如我們看到的所有江南古鎮(zhèn)和古城一樣,每個古鎮(zhèn)和古城都有一些傳奇的故事和人文,這些蘊含了豐富文化的東西和古鎮(zhèn)和古城的美景完美結(jié)合,才是一個古鎮(zhèn)和古城真正的韻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