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嶺峪口之美二——紫閣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嶺的美很豐富,在中國版圖上的著名大山脈當中也是獨居首位,是唯一被稱為華夏祖脈的大山。其余名山,好多都被當?shù)厝朔Q為“父親山”,如寧夏的賀蘭山脈、山西的太行山脈、甘肅的祁連山脈等,可見秦嶺在華夏兒女心中的地位。我愛上秦嶺,是因為秦嶺實在是太美了!不僅有神工鬼斧的自然景觀,還藏著許多千年古寺和道觀,人文景觀特別豐富,但最吸引我的是山里大大小小的峪口,每個峪口里都有四季長流不斷的泉水,從山頂跳躍而下,奔騰不息。秦嶺山里溝峪多不勝數(shù),著名的有72峪,各有其美,除此還有很多峪口。都美得令人驚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進入夏季,遇到節(jié)假日,西安周邊的不少人就進入秦嶺的峪口深處,消暑乘涼,陶冶情懷。我和趙老師計劃周末去秦嶺紫閣峪納涼,因為那里有很多瀑布群、深水潭;石頭河景觀也獨特;植被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紫閣峪不僅自然景觀美,唐代還是皇家的避暑行宮。李世民曾多次來紫閣峪避暑,留下了一些人文古跡,值得游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月二十三日清晨,我們駕車來到紫閣峪口,被工作人員攔住不讓進峪,他們說秦嶺的許多非旅游景區(qū)的峪口一年四季都進行防火管控,不讓進入。我們只好退了出來,到旁邊著名的大圓寺看看。我特別喜歡寺院文化,去過很多寺院,感受那種安靜祥和的氛圍,欣賞寺院的建筑、雕塑、壁畫之美,拜一拜慈悲的佛、菩薩,沐浴在佛和菩薩慈善的笑容和目光里,內(nèi)心十分安寧、幸福和愉悅。我很喜歡這樣的感受。西安城周邊的寺院大多都是古代十三個王朝皇家敕建的,紫閣峪口的大圓寺,有資料記載:修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其修建緣由相傳是漢明帝劉莊夜夢張良,張良稱自己曾居紫蓋山北莊,有一形似魚盤的福地,讓漢明帝在此建凈土道場弘揚佛法以保國泰民安,于是漢明帝翌年下令修建了魚盤寺,這便是大圓寺的前身。后經(jīng)歷史變遷,名稱也多次更改。在后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法師入關,先在逍遙園譯經(jīng),后入大圓寺。乾元三年(759年),楚金大和尚在此圓寂,唐德宗追憶其為“大圓禪師”,大圓寺之名由此而來。我們行走在魚盤的福地上,感覺自己也有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沿著大圓寺旁邊的一條小路走去,看看田地里種的蔬果也挺好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們沿著小路沒走多遠竟然來到紫閣峪的大路上了,突然遇見大道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興奮,便沿著大道一直向峪口深處走去,道路很好,與旁邊的紫閣河相伴,逆著水流緩緩而上。一路上森林密布,鳥語草香,河水叮咚,微風習習,空氣特別好,備感涼爽愜意。進了峪口以后,我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不少游客,路邊停放著一些車輛,我很疑惑:他們是怎么開車進來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季,每當我走入秦嶺,沉浸在茂密的森林里,享受青山綠水帶來的清純新鮮的空氣,頗感渾身輕快。尤其是在峪口內(nèi)一路上看到奔流的溪水、跳脫的瀑布、沉靜的潭水等水體形態(tài)景觀,更令人愉快叫好。今天在紫閣峪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地質(zhì)景觀很特別,山體幾乎都是由巨縫的開裂石塊堆砌而成,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縫,呈現(xiàn)出歷經(jīng)了數(shù)萬年歲月的滄桑與震動,讓人不禁心生擔憂,仿佛隨時都有落石轟然滾落下來,或者一股泉水突然從中噴涌而出。不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豐富的植被不僅為這險峻之地披上了一層生機盎然的外衣,而且用粗壯的發(fā)達根系緊緊地抓住石塊,在石頭間相握著。面對此景,我感受到一種很特別的美——碎裂欲奔的險絕與欣欣向榮的生機結(jié)合在一起,叫人遐想萬千。紫閣河也很特別,河里堆滿了白色的花崗巖石,比別的峪口里的石頭明顯要大得多,密密匝匝地堆疊著,清澈見底的水流穿行其間,激起雪白的浪花和清越的水聲,在山谷里回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我們一路追尋水源來到海拔八百多米高處,遇到神仙泉。泉眼周圍山峰峻拔,山石奇特,植被茂密,綠樹成蔭,神仙泉處于這樣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宛如世外桃源。泉水從植被覆蓋著的巨大山石的一處六、七十厘米寬的縫隙中汩汩流出,清澈無比。我和趙老師手撩著泉水洗了自己的雙眼,品嘗了甘美的泉水,頓時感覺渾身清涼舒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仙泉邊有一個被綠意隱匿的神仙亭子,宛如遺世獨立的秘境,悄然訴說著山林的清幽與靈韻。這座全木結(jié)構(gòu)的八角亭,檐角飛翹,古樸雅致,亭子內(nèi)頂環(huán)繞著以竹子精心雕琢的花柱,竹紋與木紋相映成趣,盡顯匠人之巧思。若不是循著潺潺水聲和路邊立著的神仙泉指示牌尋覓而來,怕是極易錯過這方隱匿于層層疊疊綠樹掩映下的靜謐之所。當我們踏入神仙亭子時,還偶遇了一位可愛的“小主人”——一只小松鼠正蜷坐在亭中,專注地啃食著鮮嫩的毛栗子與核桃,許是感受到我們的到來,它先是警惕地抬頭張望,隨后才戀戀不舍地躍入密林,將這方休憩之地“禮讓”于我們。我們靜坐亭中,耳畔是神仙泉汩汩涌動的水聲,似一首悠然的山間小調(diào);清脆的鳥鳴不時穿透密林,與泉聲交織成曲;微風拂過,四周樹葉沙沙輕響,仿佛雨聲一般;光影在亭內(nèi)斑駁搖曳,更顯遺世獨立的清幽靜雅。置身這般美好的景致,全身心沉浸其中,呼吸間皆是山野的清新,神思也在這靜謐中愈發(fā)澄澈,只覺心曠神怡,忘了時間輕移的腳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坐在亭子里,才發(fā)覺這個清涼的神仙亭是拆除秦嶺違建時保留下來供入山的人歇腳。神仙泉原也是被違建者占為己有,納入了違建的院子里,現(xiàn)在圍墻已經(jīng)拆除了,清澈甘甜的泉水又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汩汩流淌。我們在神仙亭里坐了一會,就遇見來神仙泉取水的人,他們開著車,拉了十幾個水桶、小型水泵、長長的水管,把車停在路上,直接把水管的兩頭直接插入水桶和泉眼,很快就能抽一桶水。我好奇地問:你們是怎么開車進來的?他們說為了進峪取水,早就與管控峪口的人員交往成朋友了。哦,我慌然醒悟,原來峪溝里停了那么多的車輛,人家早就想辦法認識了,甚至成了所謂的朋友。神仙泉旁立著一個官方介紹泉水的牌子,上面寫著:神仙泉水量大,常年四季流淌不停,水質(zhì)清澈甘冽,富含多種礦物質(zhì),經(jīng)檢驗達到優(yōu)質(zhì)礦泉水標準,可直接飲用,能醫(yī)百病。據(jù)泉旁摩崖石刻記載,此處的泉水是唐代宮廷的御用水源。同時,當?shù)卮迕襁€有種說法,該泉水富含硒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喝了神仙泉的水心明眼亮、長命百歲。為神仙泉增添了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喝了神仙泉水,又向高處走去。不一會兒,來到寶林寺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寶林寺初建于北周,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敕建重修,尉遲恭監(jiān)修,宋時更名為紫閣寺。清同治元年(1862年),寶林寺毀于兵燹,僅存寶塔一座,因此塔是尉遲敬德監(jiān)修,便稱為敬德塔,一直沿用至今。傳說在唐末黃巢起義時,長安興教寺被毀,寺僧攜唐玄奘遺骸逃至寶林寺建五重塔供藏,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金陵天禧寺演化大師朝臨紫閣寺,發(fā)現(xiàn)玄奘遺骸并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天佑七年(910),重修紫閣寺塔,建七重塔,為使葬骨塔不再被破壞,因而塔不留名。1988年在塔身第五層發(fā)現(xiàn)的石刻塔銘證實,現(xiàn)存塔為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所建。該塔為樓閣式磚塔,實心,平面呈方形,共七層。1957年被列為第二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現(xiàn)在寺院建筑蕩然無存,只存敬德塔,如擎天之柱,靜靜地立在秦嶺山脈深處的紫閣河源頭陡峭的圓臺形紫閣山頂,此山刀削斧鑿般的崖壁,直插霄漢,將古塔托舉于天地蒼茫間。塔影孑然,磚石斑駁,歷經(jīng)千載風雨而巍巍挺立,仿佛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不老禪師,無言訴說著往昔的金戈鐵馬與晨鐘暮鼓,那抹古樸滄桑,在孤絕的山勢映襯下,愈發(fā)厚重深沉,令人望之恍若穿越千年光陰。拜謁了古塔,望著紫閣山后面一字擺開的三座形似“魚嘴”的山峰,想起魚盤福地,覺得古人對山川勝景的理解和感悟十分令人驚訝和佩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我們沿原路下山回家。沿途的山峰藤蔓植物肆意生長,如靈動的綠色的金絲絨,將高大的喬木層層纏繞,密密麻麻地交織著,仿佛連風都難以穿透。樹木有多高,藤蔓就能攀爬多高。我一邊走,一邊拿手機拍下自己不認識的花草,記錄下這些奇特植物的模樣,并且隨時讓微信小程序中的識花君耐心地為我詳細講解。我每一次走進秦嶺,都像是開啟了一場植物知識的奇妙之旅,讓我對大自然的神奇有了更深的認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途我們戀戀不舍地在每一個潭水邊停留片刻,走到一個幽深的大水潭邊,不忍離去,便坐在這方碧綠如玉的大水潭邊享受這份清幽之美。紫閣峪的碧玉水潭深邃而沉靜,兩三米的深度似藏著無數(shù)秘密,水底圓潤的卵石清晰可見,隨水流輕輕搖晃,恍若被施了魔法的寶石。清澈的水流自瀑布頂端傾瀉而下,如白練垂落,擊打在巨石上濺起細碎水花又匯入潭中,蕩開細微微的圈圈漣漪。四周環(huán)繞的巨石形態(tài)各異,有的如巨獸盤踞,有的似仙人靜坐,為這方天地增添了幾分神秘與雄渾。我與趙老師靜靜地坐在潭邊,周遭的一切都變得純粹而安寧,仿佛闖入了人間仙境。森林里雖然看不到鳥兒飛舞的身影,但是鳥鳴卻清脆入耳;抬眼望去,彩蝶輕盈地掠過水面,翅膀在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時而停駐在岸邊的野花上,時而盤旋飛舞,似在向人們展示它的優(yōu)雅;潭邊淺水區(qū),成群的蝌蚪擺動著細小的尾巴游來游去,為靜謐的水潭增添了幾分靈動的生氣。四周森林密布的山峰圍繞,好似綠色屏障,將水潭溫柔地包裹其中,坐在潭邊的石頭上仿佛墜入森林圍成的綠潭底,自己也是一條小魚或小蝌蚪,或者就是井底之蛙,在森林圍城的潭底清水環(huán)繞的石頭上戲水似的,抬頭只能看到一方飄著白云的藍天,被靜謐無聲的山峰托舉著,真的有一種隔世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紫閣峪的魅力遠不止于其獨特的自然景致與靜謐氛圍勾勒出來的山野畫卷,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的人文景觀,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著人們?nèi)ヌ綄?。唐代敬德塔、古老的村落遺址、斑駁的古道、摩崖石刻等,都在無聲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滄桑。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亭、一寺一塔,都承載著大自然的神奇與歷史的滄桑,自然與人文在此交融,繪就了一幅獨一無二的絕美畫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