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利馬(Lima)是于1535年1月18日,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所建的,是秘魯西班牙文化的重地,著名的天主教建筑包括了16世紀的大教堂,和圣?馬可仕全國大學。在1500年代和1600年代,是拉丁美洲僅次于波哥大和墨西哥城的經濟、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1746年,利馬遭遇大地震,有相當多建筑毀壞。 利馬這座不雨城又是一座歷史名城,它記載了秘魯乃至南美辛酸悲壯的歷史。自1535年建城到1821年圣馬丁將軍(1778—1850)解放該城,它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總督駐地,成為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利馬是全世界下雨最少的城市,全年僅15毫米左右的降水,但是并不干燥,城市有河流穿過,臨近大海,四季如春,同時又是一個花園城市。 </p><p class="ql-block">利馬一年四季,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疾風暴雨,至于結冰、下雪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利馬無雨,并非終年滴雨不落,只是年降雨量僅約15毫米左右。 降雨特點是,由濃濕霧形成的露珠以霏霏的粉狀飄落下來。降雨期,天空灰茫茫一片,陰霾多日不散,迷霧蒙蒙,時間一長,路面濕潤,草木滴水,土地滲透。 利馬雖然降雨較少,但氣溫并非酷熱可怕,年平均氣溫18.7℃,最冷時月平均氣溫為16℃,最熱時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4℃,是名符其實的四季如春。利馬市不僅氣候溫和,而且植物茂盛。條條街道綠樹成蔭,街心公園遍布全市</p> <p class="ql-block">秘魯全國擁有中國血統(tǒng)的公民人數(shù)在300萬至500萬之間,約占該國總人口的10%-15%。這一群體包含早期移民后裔及混血人群,是南美洲最大的華裔社區(qū)之一。</p><p class="ql-block">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大量廣東、福建等地華人以契約勞工身份來到秘魯,主要參與種植園、礦場及鐵路建設。歷經百年發(fā)展,華人群體逐漸融入當?shù)厣鐣⒃谡?、經濟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p><p class="ql-block">利馬的唐人街是拉美地區(qū)最大的,中國餐館在這里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從熱帶雨林原始村落走出來,回到現(xiàn)代城市的感覺真好。睡個好覺,早起神清氣爽,酒店的早餐也很不錯。</p> <p class="ql-block">酒店不大,老城區(qū)街市里小小的一間,鬧中有靜,穿過一條步行街就到圣馬丁廣場,再步行幾百米就到達城市中心武器廣場。</p> <p class="ql-block">利馬市(西班牙語:Lima),秘魯首都,分為舊城、新城兩部分。我們住在舊城區(qū)。舊城區(qū)位于城市北部,街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街道多以秘魯?shù)氖『统鞘忻?,街區(qū)狹窄 ,房屋低矮,大多為殖民統(tǒng)治時期所建造。舊城區(qū)有眾多的廣場,以城區(qū)中心的“武器廣場”最著名。以這個廣場為中心,條條街道成輻射狀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區(qū)各個角落,街面以大塊石板鋪砌,顯得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上午出門的時候,老城區(qū)步行街的店鋪大多還沒有開門。街道兩旁不少殖民時期的老建筑,帶有西班牙風格。</p> <p class="ql-block">街市里人還不多,上午陽光明媚</p> <p class="ql-block">走過路過,隨手拍</p> <p class="ql-block">來到圣馬丁廣場</p> <p class="ql-block">圣馬丁廣場360度全景</p> <p class="ql-block">圣馬丁廣場,這是利馬最具代表性的廣場之一,在2·46萬平方米的方形廣場上矗立著何塞·德·圣馬丁將軍的騎馬銅像。圣馬丁(1778-1850)在南美獨立戰(zhàn)爭中建有卓絕功勛,被稱為秘魯、智利、阿根廷三個共和國的“國父”。</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圍有精致的圣馬丁宮殿和以另一位南美解放運動英雄玻利瓦爾名字命名的玻利瓦爾酒店,均呈新古典風格。</p> <p class="ql-block">上午走累了走熱了,中午回到酒店休息一下,下午接著出來走</p> <p class="ql-block">長600米的步行街連接著武器廣場和圣馬丁廣場,街道兩旁有林林總總的商店、餐館和古老的拉默德教堂,老城區(qū)還有秀美的阿拉梅達公園和多條繁華的商業(yè)街。</p> <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利馬老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從老城區(qū)進入,穿過房屋低矮的住宅區(qū)來到老城中心的武器廣場,又稱阿爾馬斯廣場。這里有寬闊的草坪、花園和高大的棕櫚樹,四周布滿淺黃色和淡灰色的巴洛克、哥特式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因為當年常在廣場上舉辦武器展覽,即得名武器廣場。</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著名的武器廣場,也就是今天的市政廣場</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360度全景</p> <p class="ql-block">以此廣場為中心,輻射出縱橫20多條道路,通向城區(qū)各個角落。只見各條道路都用大石板鋪砌,顯得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廣場非常大,背后是總統(tǒng)府</p> <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府坐落在廣場北側,它初建于1535年,原為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式建筑,因大火損壞,于1937年重建,現(xiàn)呈新巴洛克風格。它原是西班牙殖民者的總督府,現(xiàn)為秘魯總統(tǒng)官邸與辦公地。總統(tǒng)府朝向廣場一面的兩端各有一個陽臺,每有重要節(jié)慶活動,總統(tǒng)會出現(xiàn)在西側陽臺上并向公眾發(fā)表講話。</p> <p class="ql-block">16-17世紀,此廣場原為斗牛場和執(zhí)行死刑罪犯之地,中央設有焚尸爐,1651年改建為青銅噴泉。1821年,圣馬丁將軍在此宣布秘魯獨立,現(xiàn)在這里仍是秘魯重大節(jié)慶活動舉辦地。</p> <p class="ql-block">利馬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東北側是利馬大教堂,這是一座建于1555-1649年間的羅馬天主教堂,因1746年地震損壞,1904年重建為巴洛克、哥特式與羅馬式混合風格的建筑,成為利馬的地標性建筑之一。教堂正門雕有耶穌門徒等許多圣經人物,呈文藝復興風格。教堂內有精美的小禮拜堂和銀飾祭壇,西班牙殖民者首領皮薩羅的棺槨1891年遷至小禮拜堂內。教堂精致的穹頂、獨特的棋盤式地板、精雕的唱詩班坐臺,堪稱藝術品。大教堂兩側分別為耶穌瑪麗亞教堂、艾爾·特諾夫教堂和耶穌會教堂。</p> <p class="ql-block">利馬大教堂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飾精美華貴</p> <p class="ql-block">人物木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南側是著名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它建于1761-1776年間,有豪華的內飾、華美的紅磚回廊與精致的天井花園,內有南美一流的宗教圖書館,藏有皮草書2·5萬冊、羊皮書6000冊,成為秘魯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場所。修道院的地下墓穴,藏有7萬具尸骨,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何塞說,由于西班牙宗教殖民的影響,秘魯人深信教堂才是通往天國的通道,都祈求死后葬在此教堂下面,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1810年前秘魯人死后埋葬的圣地,但地盤有限,后人決定這里只存顱骨與大腿骨,身體其余部分均移出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的黃色建筑是重建于1944年的市政廳,呈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兩個巨大木制黑色陽臺和氣派的拱廊仍保留著西班牙風格;建筑頂部飄著三面旗幟,中間是秘魯國旗,左右兩側分別是黃色的利馬市旗和古印加帝國的國旗。廣場南側有多座商廈,早在殖民地時期,這里就是利馬的商業(yè)中心。</p> <p class="ql-block">吃一頓豐盛的下午餐,味道很不錯</p> <p class="ql-block">漫步利馬老城,依然感受到這里是殖民時期政治、軍事與宗教“三位一體”的權力中心,武器廣場及周圍的建筑群訴說著被殖民的歷史,保存完好的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作為前西班牙總督府的總統(tǒng)府,都是見證殖民歷史的重要建筑。來到秘魯,利馬老城是不能不看的歷史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下午晚些時候來到利馬海邊的愛情公園,這里是利馬人談情說愛最浪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愛情公園與海濱公園相連接,立于海岸懸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接著海風,這里是滑翔傘??基地,空中有一朵朵彩色傘花在飄搖</p> <p class="ql-block">利馬作為南美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此次南美之行,我們有三落利馬,走馬觀花,匆匆而過。時間隨短,印象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