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駒過隙?,歲月如梭,四季轉(zhuǎn)換是年輪的注腳。時光如同一條靜謐而深邃的河流,悄無聲息地流淌著。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雖然經(jīng)歷四十余載,烏魯木齊當兵的經(jīng)歷,在腦海里烙下深深的痕跡揮之不去?;氐郊亦l(xiāng)后,一直有再往新疆去看一看的念想,但是由于工作等方面原因,未能遂愿。去年的金秋季節(jié),我背起行囊,千里來尋故地,再次走進久別的新疆烏魯木齊,尋覓那些曾經(jīng)走過的城市角落和記憶。</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懷揣著青春的理想,來到烏魯木齊警備區(qū)當兵。原東后街43號,是部隊營房所在地?,F(xiàn)在變更為東后街91號,老軍營舊址被改建為新疆軍區(qū)烏魯木齊第三干休所。</p><p class="ql-block">時過境遷,營區(qū)老建筑早已蕩然無存,變得物是人非 。我站在新大門前浮想聯(lián)翩,往事歷歷在目 ,內(nèi)心涌起復雜而深沉的漣漪。</p><p class="ql-block">東后街位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靠近五星南路、東環(huán)路和東后街南三巷等地?。四十年多年前,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和戰(zhàn)友們一起站崗、執(zhí)勤、訓練,開啟了人生剛剛成年后的軍旅生活。每當清晨起床號響起,戰(zhàn)友們在營房前集合出操,宏亮的歌聲、口號聲,仿佛還在東后街天空回蕩。</p><p class="ql-block">人們常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四十年多年前,烏魯木齊街道上偶然可以看到,人們趕著駱駝拉的畜力大車裝載貨物經(jīng)過,這種傳統(tǒng)的運輸方式仍然在延續(xù)使用,那時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相對薄弱,供水、供電、供氣等設(shè)施還不夠完善。居住在東后街的市民家里沒有通自來水,吃水靠到營區(qū)西邊相鄰的十一小學院墻旁邊,專門供水的自來水管子里去取水,然后用爬犁子或者手提肩挑弄回去,倒入家里水缸備用。街道周邊多為低矮破舊的平房,建筑密度較低,房屋的樣式單一,以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為主。這條街商業(yè)網(wǎng)點匱乏,只有幾家小商店或攤位,并且商品種類有限,主要銷售居民日?;旧钣闷?。</p><p class="ql-block">如今,東后街周邊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矮墻土房已被高聳的大樓所取代,高層住宅、商業(yè)寫字樓等現(xiàn)代化建筑林立,不僅在外觀設(shè)計上更加時尚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也更實用,集居住、商業(yè)、辦公等多種用途于一體,居民生活質(zhì)量得到了顯著提升。</p><p class="ql-block">走過東后街道,看著周邊陌生又繁華的景象,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既驚嘆于時代的發(fā)展,又對過去的寧靜街景有著一絲眷戀。</p><p class="ql-block">四十余載后再次來到這里,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曾經(jīng)血氣方剛的青春年少,如今已化作鬢角的白發(fā)。歲月在無聲中雕刻著時光,它不急不緩,卻從未停歇。軍營舊址,就像一個人生的坐標點,提醒著自己曾經(jīng)的起點和一路走來的軌跡。</p> <p class="ql-block">?烏市天山區(qū)的東后街,長度僅為529米??。東接堿泉一街,西接五星南路?。那時街道東頭是一個大下坡,下到坡底不遠處就到烏魯木齊步兵學校,再往東是一片荒涼的東山公墓。道路相對較窄,且路況不佳,還存在一些坑洼不平的地方,交通設(shè)施也較為簡陋,通行能力有限。</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市政設(shè)施,得到了全面升級和改善,馬路變得寬闊平坦,交通信號更加完備,清晰的交通標志標線,保障了交通順暢和行人安全。</p><p class="ql-block">每到深秋,東后街就會讓金色的銀杏樹所簇擁著,一條尋常的小街道,因銀杏樹葉而變得如詩意般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占地4萬平方米,位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中山路北側(cè)。它的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光緒年間這里是荷花池,民國23年建成督辦公署門前廣場,1950年此處被定名為人民廣場。</p><p class="ql-block">人民廣場是烏魯木齊政治、文化、娛樂的中心,是自治區(qū)和烏魯木齊市兩級政府舉行重大集會和慶典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化的城市廣場區(qū)域,公共交通比以往更加發(fā)達,公交線路不斷增加,快速公交(BRT)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現(xiàn),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出行效率。</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大型觀禮臺中間墻壁上,并排懸掛著兩位領(lǐng)袖的巨幅畫像,兩邊是宣傳標語口號。</p><p class="ql-block">拍攝于1978年的這張黑白照片,雖然有點模糊不清,但非常珍貴。它卻真實紀錄了那個年代人民廣場,具有鮮明時代色彩印跡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時,武警部隊還沒有成立,我服役的烏魯木齊警備區(qū)四團,負責自治區(qū)領(lǐng)導機關(guān)、重點部位的安保勤務(wù),并且承擔著市區(qū)治安巡邏重任。全力維護烏魯木齊治安秩序、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烏市人民廣場對我來說,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自治區(qū)政府就在觀禮臺后面的大院里辦公,我們團三營具體負責自治區(qū)大院門口崗哨勤務(wù),以及領(lǐng)導住地安全保衛(wèi)。到了星期天若有時間,戰(zhàn)友之間會互訪聯(lián)系,見面聊天。</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二營主要任務(wù),是負責在天山區(qū)和沙依巴克區(qū)的街區(qū)治安巡邏、<span style="font-size:18px;">糾察軍容風紀,</span>同時還承擔著自治區(qū)重大活動安保等項臨時勤務(wù)工作。</p><p class="ql-block">這次重返烏魯木齊,故地重游,感覺烏魯木齊的變化太大了。這種巨大的變化,也許用“天翻地覆”這四個字來形容比較準確。昔日觀禮臺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氣勢恢宏的白色行政大樓,樓前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改革開放的烏市發(fā)展非常迅猛,舊貌變了新顏。</p> <p class="ql-block">我們可以從這張七十年代廣場照片,與現(xiàn)在的照片對比中,看到那個年代的廣場觀禮臺,顯得十分高大、莊嚴肅穆。騎自行車的人們,從空曠的廣場馬路上悠閑駛過。</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它親眼目睹了烏魯木齊的發(fā)展與變遷,是這座城市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1995年,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四十周年,自治區(qū)黨委和人民政府決定對人民廣場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造。將原北門街心花園中的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重新設(shè)計遷址至人民廣場。</p><p class="ql-block">紀念碑坐南朝北,北面為正面。碑體北面鐫刻著王震同志題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體南面鐫刻王恩茂同志題詞: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開創(chuàng)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的新的歷史時期。</p> <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人民廣場,離我們部隊營區(qū)非常近,每到星期天,我和戰(zhàn)友沒少到天山百貨大樓去閑逛。從東后街出發(fā),向西到自治區(qū)農(nóng)墾總局,即公交車往返水泥廠三路終點站,順著東風路途經(jīng)自治區(qū)高院,不遠處即到人民廣場和旁邊的天山百貨大樓。</p><p class="ql-block">天山百貨大樓,是烏魯木齊著名的大商場??拷猩铰贰|風路。在公共交通方面,附近設(shè)有多個公交站,包括文廟、人民廣場東、大十字、健康路等。因為天山百貨大樓地處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的中心城區(qū),距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政府辦公樓和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很近,這也使得天山百貨大樓很有名氣。</p><p class="ql-block">天山百貨大樓在保留傳統(tǒng)商業(yè)元素的同時,融入了現(xiàn)代商業(yè)理念與科技手段,是集購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一站式商業(yè)綜合體。</p><p class="ql-block">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的城市商業(yè)史,經(jīng)歷了新疆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烏魯木齊廣場,周圍建筑較為低矮簡單,廣場設(shè)施簡陋,周邊行駛的交通車輛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為主。</p><p class="ql-block">那時候人們穿著比較樸素,大部分男性喜歡穿著軍裝、中山裝、解放裝,黑灰藍色廣泛流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性普遍穿著大眾流行服裝款式,她們中</span>部分人則通過穿著簡素的白色裙子或者是碎花裙子,在單調(diào)的藍綠灰黑服裝中尋求美感??;同時保留著部分民族配飾,如紗巾盤發(fā)或彩色頭飾。一些維吾爾女性服飾可能更偏向傳統(tǒng)艾特萊斯綢與現(xiàn)代元素的融合。?</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作為新疆首府,服飾演變既反映全國共性,又保留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健康路,北起北門、南至中山路,人民廣場位于這條路的南段東側(cè)。走過這條路,仿佛穿越了時空。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印記上,每一磚一瓦都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p><p class="ql-block">健康路267號旁邊,是一座廣場西邊臨街樓房,與我七十年代站在廣場街道旁邊拍照的那棟樓房非常相似。我想,它應(yīng)該是廣場周邊保存下來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這張拼圖照片,分別拍攝于1978年和2024年,我站在健康路老地方,讓朋友幫助拍了這個照片。目的是為進行更加直觀的對比,了解不同年代的社會風貌。</p><p class="ql-block">在七十年代,烏魯木齊最高的建筑是八層高的新疆昆侖賓館,即當?shù)厝硕炷茉數(shù)摹鞍藰恰?。因為那個年代這座城市確實鮮見高樓大夏,樓房普遍以小多層為主。</p><p class="ql-block">另外,我們還可以從照片中看到,這座建筑物二樓正面上的宣傳口號。七十年代政治宣傳是社會的主旋律;還是這個地方,現(xiàn)在向人們展示的是濃濃的商業(yè)氣息,情景與以前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機遇中國,開放新疆”,一簇簇鮮花,扮靚了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建設(shè)美好家園,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繁華的烏魯木齊都市,是一個魔幻世界。廣場周邊漂亮的高層建筑物鱗次櫛比,整個城市煥發(fā)著勃勃生機。</p> <p class="ql-block">位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建中路2號的新疆人民劇場,又稱烏魯木齊人民劇場,建筑宏偉壯觀,始建于1955年,1957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它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一座首府地標性質(zhì)、具有歐亞建筑風格和民族特色的近代優(yōu)秀公共文化設(shè)施。</p> <p class="ql-block">下火車到烏魯木齊,拉著行李箱匆匆行走在南門大街上,前來探訪故地新疆人民劇場,感覺它的模樣變得更加漂亮。</p> <p class="ql-block">劇場經(jīng)歷了幾十年風雨,建筑外觀經(jīng)過多次修繕,依然保留住了其獨特的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劇場門前廣場寬闊,設(shè)有音樂噴泉、射燈;大門兩側(cè)精美的雕塑《舞蹈》與《彈唱》,向人們展現(xiàn)出新疆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1979年,我與戰(zhàn)友付明國、張久長在新疆人民劇場合影。</p><p class="ql-block">仔細觀察對比老照片后,發(fā)現(xiàn)劇場門口兩側(cè)缺少了人物雕塑。查閱資料得知,原來在1966年“破四舊”運動中,劇場門前的兩尊雕像被毀后丟棄。</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采納人民代表建議,恢復新疆人民劇場雕像,并邀請原創(chuàng)作者李宇翔從山東回新疆,與雕塑師黃以德一起恢復雕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雕塑,是藝術(shù)家按照原來的模樣,重新雕塑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風,我心依舊。講述老照片里的故事,把塵封已久的往事回想。</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穿軍裝的我,約戰(zhàn)友們一起到南門新疆人民劇場照相。盡管當時買膠卷、借相機不是那么方便,但是戰(zhàn)友們總是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那個愉快的星期天,到現(xiàn)在也沒有忘記。</p> <p class="ql-block">新疆人民劇場,建筑造型、裝飾風格方面,在傳承新疆建筑文化的同時,外觀還融入了斯拉夫古典建筑和伊斯蘭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大廳、走廊、柱壁均有石膏花飾。制作精細,色彩豐富華麗,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受。</p> <p class="ql-block">劇場內(nèi)部裝飾精美,雕梁畫棟和浮雕花紋,高端大氣上檔次。</p><p class="ql-block">劇場正中間,是視聽效果良好的一千余座觀眾廳,樓上設(shè)有包廂,它的舞臺及后臺設(shè)施完善。劇場的聲場設(shè)計出色,有著“天然聲場”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南門人民劇場周圍,是烏魯木齊的商業(yè)和文化中心之一,附近有銀行、商店等。</p><p class="ql-block">其中南門書店 ,是烏魯木齊市最早建成的新華書店。七十年代,這里是三層仿蘇式建筑,鄰路是一個街心花園。據(jù)說在1995年,書店被擴建為十三層高樓。</p><p class="ql-block">在部隊時,我?guī)缀趺吭露紩iT抽出時間光顧這個地方。到南門書店買書,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我認為書店似乎藏著整個世界,無論想看什么類型的書,總能在這里得到 。</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乘坐地鐵很方便,南門出口上來就是書店。這次到人民劇場,路過南門新華書店,我就特意到書店轉(zhuǎn)了一圈,感覺現(xiàn)在的書店內(nèi)書籍門類齊全,保安和收銀服務(wù)態(tài)度很溫和,門店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非常適合到此選購喜歡的書籍,然后再“泡”上兩個小時閱讀思考。</p><p class="ql-block">我喜歡閱讀,不論走到哪里,書店一直是我心靈的棲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新疆烏市西北路132號的新疆博物館,是一座極具地域特色與文化底蘊的建筑。彰顯了現(xiàn)代建筑風格與新疆傳統(tǒng)建筑元素,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與多元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博物館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館初步設(shè)計是農(nóng)業(yè)展覽館,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遷至現(xiàn)址,改為博物館并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2005年新館建成,建筑面積17288平方米,該館科研工作以館藏文物為重點。2022年5月博物館二期場館建成投用,博物館邁入“雙館時代”。</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七十年代自治區(qū)老博物館照片,米黃色的墻體,主體建筑中央有一個園型穹頂。</p><p class="ql-block">記得當時的尼泊爾國王畢蘭德拉,攜夫人前往哈瓦那參加不結(jié)盟國家會議,途經(jīng)新疆時到自治區(qū)博物館參觀。當時我的執(zhí)勤哨位就在博物館門前,尼泊爾來賓從我的身邊走過。</p><p class="ql-block">那時感覺他們的服裝很特別,國王夫人身披莎麗,額頭上抹著朱砂,衣袂飄飄。特別是她穿的那雙高跟鞋,圓柱形的鞋后跟足有十公分高。當時在國內(nèi)這類高跟鞋子,基本上不容易看到。在改革開放初期,內(nèi)地穿皮鞋的人就比較少,平民百姓的服裝顏色,還是一片黑灰藍的海洋 。</p> <p class="ql-block">走進博物館,仿佛踏入了時光隧道。館內(nèi)陳列著從史前時期到近現(xiàn)代的各類珍貴文物,有精美的古代絲綢、造型獨特的陶器、古老的民族樂器,還有記錄著古代絲綢之路貿(mào)易往來的文物珍品。</p><p class="ql-block">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新疆地區(q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更見證了新疆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交流與發(fā)展,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尋這片神奇土地的過去與現(xiàn)在,感受它獨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nèi)珍藏的這臺威利斯吉普車,是王震將軍率領(lǐng)大軍挺進新疆時,乘坐過的車輛。通過文物、圖片和多媒體展示,介紹了新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革命歷程。?各族人民對解放新疆、建設(shè)新疆、保衛(wèi)新疆的全體解放軍官兵,所創(chuàng)建的豐功偉績,永世不忘。</p> <p class="ql-block">新疆博物館以絲綢之路文物為核心,結(jié)合現(xiàn)代展陳技術(shù),解讀新疆多元文化交融歷史,是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臺。</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集歷史、文化、藝術(shù)于一體的綜合性場館,是人們了解歷史、傳承文明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原烏魯木齊市革命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地處光明路和紅山路交叉路口的街心轉(zhuǎn)盤旁邊,面向西北的四層大樓呈現(xiàn)彎彎的弧形狀。大樓斜面對著西大橋,樓頂上聳立著“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九個紅色大字。</p><p class="ql-block">大樓前的街心大花壇里種滿了花草,它的北面不遠處,就是著名的烏魯木齊紅山,山下和平渠里清澈的渠水,緩緩地流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1978年,那時政府被稱為革命委員會。在這里執(zhí)勤的是,兄弟部隊十三團一個班的兵力擔任警衛(wèi)。</p><p class="ql-block">當時我在前往紅山商場附近執(zhí)勤巡邏時,感覺站在烏市革委會牌子前照張相片,應(yīng)該很有紀念意義,于是就讓戰(zhàn)友幫忙拍照了張相片。雖然攝影效果不佳,清晰度不夠,但是現(xiàn)在看來,仍然是一張不可復得的歷史影像。</p> <p class="ql-block">紅山,那時我們經(jīng)常從它身邊走過。它位于烏市水磨溝區(qū)紅山路,烏魯木齊河縱貫南北,周邊有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設(shè)施和交通網(wǎng)絡(luò)。它的山體由赭紅色砂礫巖構(gòu)成,人們稱之為紅山,就是緣由于此。</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紅山,還是一片荒山禿嶺,山上植被稀少,巖石裸露,幾乎沒有樹木。那時的紅山上,除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五十三年建造的紅山塔外,</span>基本上沒有其它建筑。</p><p class="ql-block">1985年,紅山公園正式成立。勤勞的人們把荒蕪禿嶺,變成了今天的綠色花園。公園內(nèi)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綠地覆蓋率達到97.5%,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紅山,烏魯木齊市重要地標,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和城市發(fā)展中變化巨大。它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許多人們慕名紛至沓來。</p> <p class="ql-block">烏市人民公園,是綜合性文化娛樂休閑公園。位于沙依巴克區(qū)友好南路3號,烏魯木齊河(現(xiàn)為河灘公路)西側(cè),是烏魯木齊市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園。</p><p class="ql-block">據(jù)說清朝時期,這里原來是烏魯木齊河西岸的一片湖沼,四周古樹蓊郁。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造烏魯木齊城時,該地被辟為官員休憩之所。園中林木參天,花草遍地。曲徑通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的民國時期,把這里擴建為公園,建丹鳳朝陽閣、醉霞亭、曉春亭等。為紀念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還修建了“閱微草堂”。公園命名“同樂公園”,這時公園格局初步定型。</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被改名為人民公園。政府十分重視園林建設(shè),給公園配備了專業(yè)管理人員,投入資金對公園進行全面整修和改建,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環(huán)境優(yōu)雅的休閑娛樂場所。</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人民公園,它見證過烏市百年風云,承載著烏魯木齊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記憶。</p> <p class="ql-block">丹鳳朝陽閣,建筑面積1522.83平方米,是烏魯木齊人民公園內(nèi)最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26年,坐落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的鑒湖南岸。2003年,該建筑被公布為第五批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到丹鳳朝陽閣,并非單純打卡顯示到此一游。觸景生情,往事依稀可見,瞬間喚起青春時期心靈家園那份情感 。</p> <p class="ql-block">這幅照片拍攝時間是1979年冬天,地點在烏魯木齊人民公園丹鳳朝陽閣前。</p><p class="ql-block">從照片拍攝背景不難看出,烏魯木齊冬季非常寒冷,我穿一身厚厚的棉軍裝,兩手插于褲兜,積雪覆蓋著樓閣部分房頂和庭前地面。</p><p class="ql-block">那時,這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顯得有幾分滄桑衰敗,失去了昔日雍容華貴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這次,我特意到人民公園修繕一新的丹鳳朝陽閣前再次拍照,尋覓留在這個地方里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把四十余年前后,我在烏魯木齊人民公園丹鳳朝陽閣,同一地點兩張照片拼圖對比,深有感觸??此坡L的人生,其實很短暫,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邂逅一位姓陳的先生,攀談交流中了解到,他曾經(jīng)是我們部隊的老戰(zhàn)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相逢是緣,聊天聊到了戰(zhàn)友,瞬間收獲到這份意外驚喜。我們兩人都很開心,一下子拉近了距離。</p><p class="ql-block">據(jù)陳先生說他老家在江蘇省,1975年前,他在東后街二營營部當書記,后來又被調(diào)到烏魯木齊公安部隊工作,是在團職崗位轉(zhuǎn)業(yè)留在烏魯木齊。他家就住在紅山商場附近,離人民公園不遠,經(jīng)常喜歡到公園散步游玩。</p><p class="ql-block">陳先生是一個熱心腸子,一邊給我介紹情況,一邊給我拍照錄像,最后一直把我送到公園附近的公交站點,并且再次祥細交代了去二道橋大巴扎的路線圖,令我非常感激難忘。</p> <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人民公園,古老建筑與附近新的高樓大夏相映成趣,充滿了生機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其實,在烏魯木齊還有一件感動我的事情。由于手機使用頻率特高,電池出現(xiàn)了存不住電問題。于是就找到了附近的天山區(qū)民主路239號,華為授權(quán)售后服務(wù)中心,記得臨柜業(yè)務(wù)經(jīng)理是冶曉剛先生,他在得知我是外地人,并且下午六點鐘需要趕火車時,冶先生熱情服務(wù),特事特辦,馬上安排維修人員優(yōu)先處理。</p><p class="ql-block">在維修中心工作人員的真誠幫助下,僅用四十分鐘就把手機問題搞定,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他們的辦事效率和完美的服務(wù)質(zhì)量使我很受感動。深感當你遇到困難時,祖國處處有熱心相助的好人,烏魯木齊是一個有溫度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妖魔山,原名“雅瑪里克山”,蒙古語意為“山羊之家”,因《西游記》里牛魔王神話故事情節(jié)而聞名遐邇。妖魔山不僅是自然地理實體,它還蘊含著多民族融合的歷史記憶與文化。</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我們部隊的團部就在妖魔山半山坡上,因此我也就與這座山有著不解之緣。那時我在連隊當文書,需要處理一些公務(wù)去團部。經(jīng)常乘坐農(nóng)墾總局門前的三路公交車,到烏魯木齊水泥廠終點站下車,然后再走一段山路,就到了團部機關(guān)。</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妖魔山,是一座幾乎沒有植被的荒涼禿山,上山的路是簡易土石路。</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市政府從1995年開始,啟動了大規(guī)模的綠化工程,動員全市軍民在山上植樹造林。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綠化工作逐漸取得成效。荒山開始變得綠意盎然,山上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還在山上修建了涼亭、觀景臺等休閑設(shè)施。盤山公路和登山步道直達山巔,方便市民登山游覽。</p><p class="ql-block">登頂妖魔山,東可望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西可賞赤火通紅的西山落霞。</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妖魔山,已經(jīng)蝶變成了美麗的雅瑪里克山森林公園,是烏魯木齊市一道靚麗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站在烏魯木齊妖魔山團部老辦公樓前,沸騰的軍旅往事涌上心間。拍照留念,又為閑暇之余回憶話題和素材增添。</p> <p class="ql-block">國際大巴扎建筑別具一格,色彩鮮艷奪目,融合了新疆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每一個游人來到這里,第一印象就是撲面而來的西域風情。</p> <p class="ql-block">新疆國際大巴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市天山區(qū)解放南路510號,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巴扎集民族風韻、特色食品、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景區(qū),享有新疆之窗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集市。街道兩旁擺滿了各種攤位,售賣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包括新疆特色的干果、新鮮水果、手工藝品、民族服飾等。游客們穿梭其中,挑選心儀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到處充滿濃郁人間煙火氣息,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觀看民族舞蹈表演,親身體驗新疆人民的能歌善舞和奔放與熱情。</p> <p class="ql-block">美食街上,各種新疆特色食品香氣撲鼻??狙蛉?、烤包子、手抓飯、大盤雞等美食應(yīng)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大巴扎,人流如織摩肩擦踵。除了白天的攤位外,還會有更多的美味小吃攤和民族舞蹈表演活動。</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后,大巴扎被燈光點亮,整個集市變得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五彩斑斕的燈光,照亮了街道和建筑,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吸引著游客駐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烏魯木齊的街頭,聆聽這座城市生機的脈動。改革開放改變了它過去的模樣,但那份熟悉的感覺仍然銘記心房。</p><p class="ql-block">烏魯木齊是一個浪漫之都、美食之都、夢幻之都。是我成長的地方,更是我終身難忘的第二故鄉(xiā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