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洞頭沿海的海岸線、山間小路的空地上甚至于陡峭山坡的巖石旁,常常長著一種似蘭而非蘭的常綠植物,它的葉狹長披針形,基部呈鞘狀,套迭或抱莖,形似一把合起來的剪刀,花綠白色至青紫色,漿果近球形,深藍(lán)色,像一顆顆掛在山間的藍(lán)寶石,所以人們形象地叫它“山交剪”、“絞剪2草”,它的中文名字叫山菅蘭,是一種草藥,常用于拔毒消腫、散瘀止痛,但它的全草有毒,一般不做內(nèi)服,據(jù)《生草藥性備要》記載:“不入服劑,能收老鼠。捶汁,炒香米,將汁浸米曬干,老鼠食之必死?!鄙踔劣械牡胤椒Q山菅為“老鼠砒”,其毒性之大,足以讓人聞風(fēng)喪膽。而在洞頭,這味毒草卻是從三歲孩童至耄耋老人都喜歡的一種美食,在當(dāng)?shù)赜兄痪渲V語:騙爸騙母吃“鉸子飯”,說的就是它,說起這句諺語,還有一段令人心酸卻又美麗的小故事,故事講的是在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當(dāng)時全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人們挖野草,吃野菜,將家里僅剩的一些大米留給老人和孩子吃,有一次有一戶人家的小孩生病了,家里的長輩就按照老一輩傳下來的做法,去山上采了一些“鉸子草”,洗凈之后打成小包,將大米從包最邊緣的一個小口塞入,再封上,直接放在了番薯絲湯里煮,待番薯絲湯煮熟,小包里的米飯也熟了,打開小包,米飯的香味加上“鉸子草”的清香,魅不可擋,人們叫它“鉸子飯”。很快,傳統(tǒng)“鉸子飯”的美味,通過這個孩子傳遍了各個村落。這之后,很多孩子想吃“鉸子飯”了,就在父母面前裝病,以此來“騙”取“鉸子飯”,久而久之 “騙爸騙母吃鉸子飯”的說法就傳開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洞頭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所有知青和普通社員們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下地干活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很多知青在家時沒干過重活,加上吃的也不多,所以很快會體力不支,所以有人就在休息的閑暇,抓一把“鉸子草”,打一個“鉸子飯”包,回來后放到番薯絲湯里煮好,在下次干活時帶在身邊用以充饑。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來洞頭旅游的一些民眾,在偶然間再次發(fā)現(xiàn)了這種鄉(xiāng)間美食,引發(fā)了一陣“鉸子飯”熱,很多人從中發(fā)現(xiàn)商機(jī)做起了“鉸子飯”的生意,家里的長輩在閑暇時也偶然會做一點(diǎn)“鉸子飯”給孩子們“改善生活”,很多的孩子還會在春、秋游之際打上一次“鉸子飯”,這種既簡單又方便的美食也吸引了不少的眼球?!般q子飯”有兩種手編方式,第一種為平面手編,這種相對比較簡單,挑選較長的“鉸子草”葉片,洗凈后,剪去基部的葉鞘,順著葉子中間的脈絡(luò)對半撕開,并將葉子對折備用。挑選四條相對較長對折好的葉子編排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剪去多余過長的葉子,剪口呈斜角,反折插入相應(yīng)的編條中,留取最寬的一條作為大米的塞入口,將浸泡后的大米慢慢裝入袋口,約裝至六七分滿,將最后一條葉子按前面的方法反折插入即可。第二種為多邊形手編,用前面同樣的方法處理葉子后,選取三條相對較長的葉子編排為一面凸出一面入凹的三角形,手編為等角三角形后,用同平面編的方法反折多余的葉子,用一根牙簽將三角形往兩邊拉開即成為一個菱形包,再裝米收口即可。同樣有吃“鉸子飯”傳統(tǒng)的還有臺灣地區(qū),據(jù)2002年中華美食展“金馬風(fēng)味展成果發(fā)表會”食譜記載,臺灣有一種叫“草包”的美食也是用山菅葉手編而成,方法同洞頭的第二種手編方式,除此以外全國各地的人民,均因山菅的毒性記載,而不敢輕易觸碰和食用。說到這里可能會有朋友會問,那為何我們洞頭食用了幾百年的毒草卻沒有任何人有中毒的跡象呢?是不是筆者學(xué)藝不精弄錯了?在此筆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大家都知道金針菜(萱草)嗎?這種與香菇、木耳、冬筍合稱為蔬菜四大珍品的著名蔬菜,在新鮮的時候也是有毒性的,它的體內(nèi)含有水仙堿,如果沒有經(jīng)過處理就食用,那么就會出現(xiàn) 、腹瀉、腹痛等癥狀,但我們智慧的先人們,用蒸煮、曬干的方法就輕而易舉地將其毒性完全去除,令其搖身一變成為一道美食。同樣,我們的山菅“鉸子草”在經(jīng)過高溫的處理之后,其所含的毒素也隨之煙消云散,這就是“鉸子草”為啥在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是“老鼠砒”,而在洞頭和臺灣卻是地方美食的秘訣所在,洞頭和臺灣一脈相承,或許我們的老祖先在幾百年前就已經(jīng)掌握了使毒草成為美食的技術(shù),而后隨著福建人口的遷徙傳承至今。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與日俱增。如今,在洞頭會手編“鉸子飯”的人已越來越少,如何讓這種在民間傳承了幾百年的非遺文化繼續(xù)在洞頭發(fā)揚(yáng)光大,成為了我輩的一份責(zé)任,在此筆者呼吁:“傳統(tǒng)文化應(yīng)從孩子抓起,莫讓“非遺”成為當(dāng)今社會的一場遺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和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6月2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