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漫游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傍晚時分,子德與我從濟南火車站出站口走出來,只見大街上行人熙來攘往,各種城市交通車輛東西南北有序穿行,經(jīng)緯暢通,街區(qū)房屋上空彩云追月,行止有度。突然間從巷道閃出一個50出頭的婦女擋住去路,十分熱情地招呼我們住宿,子德與我緊隨她走進旅館,查看了房間,雖感豪華盡除,卻清靜爽潔,且房價不貴,就隨遇而安了。找了一家小飯館吃罷晚飯,在大街上信步遛達,來到一處園林大門,抬頭望見大門橫匾“趵突泉”三個藍底金字在耀眼燈光照射下閃閃生輝。據(jù)說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人們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子德與我不禁一陣狂喜:這不就是我們此行計劃中要去的景區(qū)嗎?原本安排是明天早上才來的,未曾想晚間散步就走到景區(qū)南大門了。我們正欲往景區(qū)門里走時被門衛(wèi)攔住,且大聲告訴我們:“今天已清場閉園了,請明早再來吧?!蔽覀冎坏贸斯环祷芈灭^。</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們來到招牌橫匾打著百年老店的一家包子鋪吃了早餐,輕車熟路來到檢票口排隊進入趵突泉園區(qū),順著園內(nèi)右邊濼河徑道且行且止,伴隨清澈流水叮咚之聲,走到游客群集,拍照難尋空檔處,便到了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素享“天下第一泉”之美譽。泉池由并排的三股清澈泉水自地下涌出,“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清朝劉鶚在《老殘游記》中寫道:“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薄磅劳或v空”歷來都被列為“濟南八景”之首。泉池呈方形,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北為濼源堂,南側(cè)有回廊,東架來鶴橋,西臨觀瀾亭,觀瀾亭的面前有“趵突泉”和“第一泉”兩塊石碑一左一右豎立池水面上,由于來鶴橋正面對著觀瀾亭,是攝影最佳處,游觀攝影者一浪接著一浪,絡(luò)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二、趵突泉楹聯(lián)、詩句</p><p class="ql-block"> 泉池周邊,有三副楹聯(lián)十分醒目,與趵突泉交相輝映,無聲地訴說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楹聯(lián)一】泉池西側(cè)觀瀾亭內(nèi)懸有一聯(lián):“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天雷?!?該聯(lián)出自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養(yǎng)浩所作的七律《趵突泉》,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詩曰:</p><p class="ql-block">繞欄驚視重徘徊,流水緣何自作堆</p><p class="ql-block">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p><p class="ql-block">深通滄海愁波盡,怒撼秋風恐岸摧</p><p class="ql-block">每過塵懷為瀟灑,斜陽欲沒未能回</p><p class="ql-block"> 此聯(lián)指趵突泉由地底涌出,泉頭像平地堆積達三尺多高的白雪,終日不化;一年四季汩汩的水聲,如半空中的驚雷,一直響個不停。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來描述趵突泉,“平地雪”與“半天雷”分別突出了趵突泉的水質(zhì)潔凈和水聲響亮,與其“天下第一泉”的名氣相符合。 張養(yǎng)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也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張養(yǎng)浩晚年在濟南歸隱八年,“視榮華如風花之過目、鳥聲之悅耳,以六合為家,四時為友,寄傲林泉,縱情詩酒?!彼朴斡跐仙剿g,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文章,描寫了濟南的山水泉湖之美,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寄情于山林之樂。</p><p class="ql-block"> 【楹聯(lián)二】趵突泉北岸有一組宏偉的明清建筑,稱三大殿,主體建筑包括濼源堂、娥英祠、三圣殿。濼源堂是前殿,緊鄰趵突泉。濼源,即濼水之源的意思。“濼源堂”三字源于宋代曾鞏。北宋熙寧年間,曾鞏出任齊州(濟南)知州,于趵突泉之東北修建濼源堂、歷山堂兩處客舍,并作《齊州二堂記》。元代改為呂祖廟,供奉全真道祖師呂洞賓。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寫《趵突泉》詩卷,詩曰:</p><p class="ql-block"> 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p><p class="ql-block">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lt;/p><p class="ql-block"> 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p><p class="ql-block">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p><p class="ql-block"> 濼源堂楹柱懸掛的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就摘自趙孟頫所作的這首詩,由金棻書寫。整首詩有對趵突泉形象的自然描繪;有對地下泉蹤的無限遐思;有對噴涌水勢的比喻形容;有對泉水襟懷的傾情抒發(fā),是趙孟頫創(chuàng)作的數(shù)十篇贊頌濟南山水詩文中最杰出的詩作,尤其是楹聯(lián)引用的兩句。趵突泉水面升騰而起的繚繞云霧、氤氳水汽,仿佛能夠蒸潤到十公里之外的華不注山,泉頭發(fā)出的洶涌湍急的波濤之聲震蕩著向北兩公里之外的大明湖?!鄂劳蝗吩姎v來為后人所稱頌,影響深遠。趙孟頫手書《趵突泉》詩帖傳世,是存世趙書中墨跡楷書罕見大字佳作,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楹聯(lián)三】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表達了看到仙鶴的愿望,贊揚趵突泉有如洞天福地般的風光。趵突泉池北岸東側(cè)石橋名為來鶴橋,東北面小亭因橋得名望鶴亭,現(xiàn)為茶社。曾鞏在濟南為官期間,曾稱贊趵突泉道:</p><p class="ql-block">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歷山塵</p><p class="ql-block">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p><p class="ql-block">已覺路傍行似鑒,最憐沙際涌如輪</p><p class="ql-block">曾成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p><p class="ql-block"> 形象地描繪了趵突泉的泉水由來和流向,道出了水質(zhì)、水勢特點和歷史淵源,該聯(lián)即摘自此詩。楹聯(lián)懸掛于望鶴亭茶社,為關(guān)友聲題寫。上聯(lián)謂趵突泉水冬溫,用其澆灌可使蔬菜經(jīng)冬常綠;下聯(lián)謂用這冬溫的泉水沖泡春茶,茶香會更加精純。關(guān)于泉水冬溫,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提到:“趵突之泉,冬溫,泉旁之蔬甲,經(jīng)冬常榮,故又謂之‘溫泉’。”因趵突泉源自地層深處的裂隙,全年水溫恒定在18℃左右,人們冬季利用地溫在泉畔種植蔬菜,故有“溫泉”的俗稱。</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是古濼水的源頭,所以被稱之為“濼源”,人們最早以“濼”來稱謂趵突泉。北宋,趵突泉又被稱為“檻泉”。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記載到:“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p><p class="ql-block"> 曾鞏第一次記錄下了“趵突泉”這一名字,在他撰寫的《齊州二堂記》中提到:“有泉涌出,高或至數(shù)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彼^“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fā),噴涌不息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宋、金時期,趵突泉還有一個俗名,叫“爆流泉”。此名最早見諸北宋李格非《歷下水記》中,后又出現(xiàn)在金代元好問《濟南行記》中:“凡濟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為上。在趵突泉諸多名稱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還是“趵突泉”,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 曾鞏任職齊州前,退居濟南的寺丞劉詔在趵突泉邊修建了一所私家園林,泉畔有一座軒式建筑,名曰“檻泉亭”,是當時觀看趵突泉的最佳地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七月,青州知州趙抃調(diào)任知成都,途經(jīng)齊州,曾在劉詔檻泉亭做客觀泉,欣然作《寄題劉詔寺丞檻泉亭》:</p><p class="ql-block">泉名從古冠齊丘,獨占溪心涌不休</p><p class="ql-block">深似蜀都分海眼,勢如吳分起潮頭</p><p class="ql-block">連宵鼓浪搖明月,當暑迎風作素秋</p><p class="ql-block">亭上主人留我語,只將塵事指浮漚</p><p class="ql-block"> 熙寧六年(1073)秋,蘇轍自陳州(今河南淮陽)學官改任興德軍掌書記,來到濟南。在濟南期間,蘇轍曾多次在檻泉亭觀泉,并寫有《檻泉亭》一詩,詩曰:</p><p class="ql-block">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fā)涌泉</p><p class="ql-block"> 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p><p class="ql-block">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p><p class="ql-block"> 滓穢未能妨潔凈,孤亭每到一依然</p><p class="ql-block"> 熙寧十年(1077)正月,蘇軾赴徐州,行經(jīng)濟南,與齊州知州李常在趵突泉畔相會。后來,蘇軾在《次韻李公擇梅花》詩中提到了這次泉邊聚會:“更憶檻泉亭,插花云髻重?!毖玳g,蘇軾乘興在檻泉亭的墻壁上寫枯木一枝。蘇軾熱衷于繪寫枯木怪石,宋人曾記載“東坡先生每為人乞書,酒酣筆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劉詔視此圖為珍寶,將其刻為石碑,置于安遇堂內(nèi)。檻泉亭及蘇軾的原跡,于明初靖難之役時被毀。仿圖刻石于金大定年間為禹城王國寶得到,后移入禹城儒學,明嘉靖年間被毀。</p><p class="ql-block"> 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兩次來濟,多次游覽趵突泉,并在《濟南行記》中論證了趵突泉的成因及命名由來。元好問在《濟南雜詩》中寫道:</p><p class="ql-block">白煙消盡凍云凝,山月飛來夜氣澄</p><p class="ql-block">且向波間看玉塔,不須橋畔覓金繩</p><p class="ql-block"> 在元好問的眼中,浪花翻滾的趵突泉如同凍凝的云朵,又如閃著銀光的玉塔,是濟南的一大奇景?!?lt;/p><p class="ql-block"> 金元時期,趵突泉畔的最佳觀泉地點是建于金代的勝概樓。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曾登上勝概樓隔窗俯視趵突泉,留有《勝概樓》一詩:</p><p class="ql-block">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p><p class="ql-block"> 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p><p class="ql-block"> 檐外白云來托宿,梁間紫燕語關(guān)情</p><p class="ql-block"> 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干眼自明</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在趙孟頫登樓后不久,山洪暴發(fā),勝概樓“為水所壞”。</p><p class="ql-block"> 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在濟南做主考時曾游覽過趵突泉,寫下了《趵突泉和趙松雪韻》一詩。詩云:</p><p class="ql-block"> 濼源特起根虛無,下有鰲窟連蓬壺</p><p class="ql-block">絕喜坤靈能爾幻,卻愁地脈還時枯</p><p class="ql-block"> 驚湍怒涌噴石竇,流沫下瀉翻云湖</p><p class="ql-block"> 月色照衣歸獨晚,溪邊瘦影伴人孤</p><p class="ql-block"> 此詩后鐫刻于石,今鑲嵌在濼源堂后院的東墻上。</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山東巡撫胡纘宗寫有《詠趵突泉》一詩,詩云:</p><p class="ql-block"> 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p><p class="ql-block"> 云含雪浪頻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p><p class="ql-block"> 滾滾波濤生海底,芃芃蕊萼散城邊</p><p class="ql-block"> 秋光一片凌霄漢,最好乘槎泛斗前</p><p class="ql-block"> 今趵突泉西南側(cè)觀瀾亭前水中有一通石碑,上面刻著的“趵突泉”三個蒼勁大字,就是嘉靖十六年(1537)由胡纘宗書寫的。</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間,乾隆皇帝曾兩度來到趵突泉,嘆為仙境。他在《再題趵突泉作》一詩中寫道:“拈詠名泉亦已多,氿茲實可稱觀止?!?lt;/p> <p class="ql-block"> 三、老舍先生散文一一《趵突泉的欣賞》</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老舍從北京來到濟南,任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同時負責編輯《齊大月刊》。老舍在濟南一直住到1934年初秋,他在濟南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對濟南懷有深厚的感情,視濟南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滿懷深情地寫了一篇文章《趵突泉的欣賞》,錄于此以資共享:</p><p class="ql-block">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F(xiàn)在單講趵突泉。</p><p class="ql-block"> 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地流著。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來的。設(shè)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這又是個中國人的征服自然的辦法,那就是說,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里就會把它弄得丑陋不堪。這塊地方已經(jīng)成了個市場。南門外是一片喊聲,幾陣臭氣,從賣大碗面條與肉包子的棚子里出來。進了門有個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這里,“一毛錢四塊”和“兩毛錢一雙”的喊聲,與外面的“吃來”聯(lián)成一片。一座假山,奇丑;穿過山洞,接連不斷的棚子與地攤,東洋布,東洋瓷,東洋玩具,東洋……加勁地表示著中國人怎樣熱烈地“不”抵制劣貨。這里很不易走過去,鄉(xiāng)下人一群跟著一群地來,把路塞住。他們沒有例外地全買一件東西還三次價,走開又回來摸索四五次。小腳婦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許你痛快地過去。? 到了池邊,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東三面全是唱鼓書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聲“喲”要拉長幾分鐘,猛聽頗像產(chǎn)科醫(yī)院的病室。除了茶棚還是日貨攤子,說點別的吧!</p><p class="ql-block">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見方,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茨侨齻€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泡,大,扁一點,慢慢地,有姿態(tài)地,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像一朵攢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還更有味。</p><p class="ql-block"> 新近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鐵管,做成六個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還是愛那原來的三個。</p><p class="ql-block">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經(jīng)過一些貨攤,便出了北門。</p><p class="ql-block"> 前年冬天一把大火把泉池南邊的棚子都燒了。有機會改造了!造成一個公園,各處安著噴水管!東邊做個游泳池!有許多人這樣盼望??墒?,席棚又搭好了,漸次改成了木板棚;鄉(xiāng)下人只知道趵突泉,把攤子移到“商場”去(就離趵突泉幾步)買賣就受損失了,于是“商場”四大皆空,還叫趵突泉作日貨銷售場。也許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四、李清照、李苦禪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園區(qū)內(nèi)還有李清照紀念館和李苦禪紀念館。由于李清照紀念館在漱玉泉邊,又名漱玉堂,通過“漱玉堂”三字和女詞人把她的詞集命名為“漱玉集”,不難想像這里曾經(jīng)的主人,生逢宋詞鼎盛時期,詞人倍出年代,傲立于眾多男性詞人之列的才女,居家于漱玉泉邊,該是多么的喜歡這里的魚戲泉音、鴨逐魚浪、柳弄云影、清馨脫俗的秀美風光?。?lt;/p><p class="ql-block"> 從漱玉堂走出來時,子德說:“李清照盡管是婉約詞派代表,但她寫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焙罋飧稍疲欠N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蔽一卮鹫f:“是啊,她的《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山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這首詩的氣勢,實在不像一位正在逃難中的婦女所作,更像一位征戰(zhàn)四野、憂國傷時的當朝大臣。”說話間我們已到了李苦禪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紀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園內(nèi),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內(nèi)涵最豐富、功能最齊全的李清照紀念館。紀念堂陳列著李清照塑像、著作版本以及后人的詩詞、題字等,從圖、文、像、書、畫等不同層面展示了一代詞人的偉大成就與豐富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李苦禪(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李英、李英杰,號勵公,山東高唐人。畢業(yè)于北京國立藝術(shù)??茖W?!,F(xiàn)代書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中國近現(xiàn)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p><p class="ql-block"> 李苦禪于1916年從國畫家孫占群習畫,1918年暑期入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美術(shù)學校西畫系,靠夜間拉人力車維持生計,極其艱苦,同學贈他一個藝名為“苦禪”,自此以苦禪名行世。擅長大寫意花鳥畫,具有筆墨厚重豪放,氣勢磅礴逼人,意態(tài)雄深縱橫、形象洗練鮮明的獨特風格。1983年6月11日凌晨,因心臟病突發(fā)逝世。代表作有《松鷹》《枯木蒼鷹》《芙蓉小鳥》等。</p><p class="ql-block"> 李苦禪師從徐悲鴻、齊白石,成為齊白石的第一位入室弟子。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并稱“京中四怪”。</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兩個紀念館,我們出了趵突泉南門,沿著濼河邊上的大路順流而行來到五龍?zhí)丁W拥屡c我人雖離開了趵突泉,情思卻仍沉浸在趵突泉中的二李紀念館。子德說,李清照、李苦禪真是名如其人,倆人的名字就是不平凡的一生的真實縮影。我說,是?。±羁喽U還是抗戰(zhàn)時期的勇士,面對日本鬼子的拷打不低頭,錚錚鐵骨,堅強不屈。</p> <p class="ql-block"> 五龍?zhí)?,也叫凈池、烏龍?zhí)?、龍居泉,位于濟南老城西門外,是天下第一泉景區(qū)的一部分,面積大約為5.44公頃。該景點曾是唐朝名將秦瓊的府邸,玄宗末年,秦瓊之子痛斥朝廷與奸臣腐敗被告,玄宗大怒派官兵緝拿將其抄家官兵快到時,突然五條金龍閃現(xiàn)空中,隨即秦府塌陷形成滲坑大量泉水冒出秦府消失被潭水取代,這就是五龍?zhí)?,擁有夾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103.4公頃,其中水面57.7公頃,陸地45.7公頃。大明湖歷史悠久,風光秀美,素有"泉城明珠"之稱,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為國內(nèi)外罕見的天然泉水湖泊,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稱于世。歷下亭、北極閣、匯波樓、稼軒祠、超然樓、鐵公祠、遐園等三十余處名勝古跡。杜甫、曾鞏、李清照、辛棄疾、趙孟類、王士鎮(zhèn)、劉鳳誥等歷代名士都在湖畔留下詩文墨寶,傳承千古;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稼軒悠韻、秋柳含煙、七橋風月、超然致遠等十六處著名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大明湖一帶有歷代建筑,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其中有歷下亭、北極閣、匯波樓、鐵公祠、小滄浪等,歷下亭因處歷山之下而得名;北極閣又名北極廟,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廟宇;匯波樓位于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北水門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shè)閘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鐵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余平方米,由曲廊、三間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覽樓”組成。</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是子德與我此次漫游齊魯行程的最后一個景點,沿著湖區(qū)走了片刻,覺得有些疲乏,順勢坐在亭子里,放眼湖區(qū)自然風光,心中蕩起無限遐想,我說:“子德,我們這次漫游齊魯能留下什么?除了我倆的一串腳印,隨風隨雨而霧化,終歸什么都沒有罷了。你我與悟空相差十萬八千里呢,悟空駕筋頭云到天邊見五根擎天柱,還在中間的大柱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跡,而我們呢?”子德笑著說“難道我們也要在這亭子里打個標志?”二人哈哈大笑后,背著行囊踏上了歸途。時2025年5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