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花苑是青島市首座規(guī)模較大的紀念性園林。始建于1984年,北依青島山,南臨中山公園,植有上百個品種的喬灌木2600余株和110個品種的花卉約8000株。是AAAA級“海濱風景區(qū)”的重要景點。<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1995年青島市政府聘請國內(nèi)著名雕塑大師在園內(nèi)為20名已故青島籍或客居青島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塑立雕像,故又名文化名人雕塑園。</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8日,漫步百花苑,賞花看名人雕像,了解歷史,回首當年,深感我們1960年代一代人生長在貧乏的物質(zhì)生活中,卻能從上一代文學藝術(shù)名人精心釀制的文學作品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即使是識不了多少字的鄉(xiāng)村青年,又有幾人沒讀過老舍的小說,幾人沒看過《鐵道游擊隊》電影?幾人不知聞一多?大多數(shù)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正是從這字里行間挺立而出的嗎?</p><p class="ql-block"> 然而,今天呢?還有幾個年輕人捧書夜讀?又有幾個能寫出激發(fā)當代人奮進而令人敬仰的名人?更有幾人能如一多先生一樣為真理慨然赴死?又有幾人能如海洋學家朱樹屏一樣學成報國孜孜科研?</p><p class="ql-block"> 時移世易,人心何向?</p><p class="ql-block"> 逛百花苑,探名人像,詢其所志,知其所愛,思其所為,育德培志,砥礪奮進,一舉兩得,幸甚至哉!</p> <font color="#b06fbb"><b>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劇作家。因創(chuàng)作《龍須溝》,他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 </b></font><b><font color="#b06fbb"> </font></b><div><div> 老舍生在北京度過了貧困的童年,1924年到英國倫敦大學擔任講師,并開始陸續(xù)發(fā)表小說《老張的哲學》等,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1930~1936年期間,歸國赴齊魯大學任教,期間發(fā)表《貓城記》等長篇小說,文風逐漸成熟。<b><font color="#b06fbb">1934年至1937年,老舍于齊魯大學任教,居于青島?!恶橊勏樽印繁闶谴似谒鳌?937年6月發(fā)表散文《五月的青島》充滿了綠意花香和對青島的愛戀。</font></b>1937年,南下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文協(xié))工作。1946年,老舍受邀到美國游學宣講,三年后回國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新時代社會的作品。1966年8月24日,受文化大革命影響,老舍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div></div><div> <b><font color="#b06fbb"> </font></b></div> <p class="ql-block"> <b><font color="#b06fbb">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font></b></p><p class="ql-block"> 沈從文14歲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qū)。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b><font color="#b06fbb">1931年—1933年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font></b>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 <b><font color="#b06fbb">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日),河南衛(wèi)輝人,中國著名作家。</font></b><div>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奔赴陜北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yè)后分配到抗大山東分校文工團工作,1943年調(diào)到山東省文協(xié),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div><div> <b><font color="#b06fbb">2024年3月18日,為紀念劉知俠先生,促進和繁榮山東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劉知俠先生的夫人劉真驊女士與青島市作家協(xié)會商定,捐贈100萬元,設立 “劉知俠長篇小說獎”,是青島市首個個人文學獎。</font></b></div> <p class="ql-block"> 王統(tǒng)照(1897年2月9日—1957年11月29日),字劍三,筆名息廬、容廬?,F(xiàn)代作家。山東諸城人。</p><p class="ql-block"> 王統(tǒng)照自幼聰穎,6歲入家塾。7歲喪父, 在母親傾心教養(yǎng)下,潛心習讀四書、五經(jīng)。1922年中國大學英文系畢業(yè),留校任教,<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1926年遷居青島,1946年秋應聘擔任山東大學文史系教授。</b>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lián)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p> <p class="ql-block"> <b>楊振聲(1890.11.24—1956.3.7),山東蓬萊人?,F(xiàn)代教育家、作家、教育家、教授,曾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b>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19年赴美,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學與心理學,獲博士學位。1928年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30年任國立青島大學首任校長,聘聞一多、梁實秋等學者,奠定該校(今山東大學)早期學術(shù)基礎。抗戰(zhàn)時期</b>任西南聯(lián)大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編選《大一國文課本》,首次將白話文納入大學國文教材。</p> <b><font color="#b06fbb">洪深(1894.12.31—1955.8.29),導演、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劇作家,是中國電影、話劇的開拓者、抗戰(zhàn)文藝先鋒戰(zhàn)士。</font></b><div> 1924年起,投身于中國電影事業(yè)。1927年美國發(fā)明了有聲電影后,首次為中國引進了有聲電影技術(shù),并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他還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guī)化電影學府——中華電影學校,自任校長。1930年洪深參加中共領導的左翼作家聯(lián)盟。<b><font color="#b06fbb">1934年接替梁實秋擔任山東大學(青島)外文系主任,為改變青島文化生活貧乏的狀況,他和老舍、王統(tǒng)照等12位文化名人籌辦文學期刊《避暑錄話》,1934年完成了電影劇本《劫后桃花》,1935年拍成電影,受到廣泛好評。</font></b>新中國成立后,在復旦大學教書,后出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局長。</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聞一多(1899.11.24~1946.7.15),湖北浠水縣人。中國近代詩人、學者、民盟盟員、民主戰(zhàn)士。</b></p><p class="ql-block">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乙班,1919年2月成為《清華學報》編輯。1924年6月,畢業(yè)于科羅拉多大學。1927年2月?lián)挝錆h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藝術(shù)股長。<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1930年,應楊振聲之聘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b>1932年從青島轉(zhuǎn)赴清華大學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大會后被國民黨特務殺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聞一多故居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南區(qū)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校園東北角。</b></p> <p class="ql-block"> 王獻唐(1896—1960),日照市東港區(qū)大韓家村人。著名學者。11歲入青島禮賢書院就讀,17歲入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學習。1917年應天津《正義報》之約,赴津翻譯德文小說。1918年22歲時,回濟南任《商務日報》和《山東日報》主編,<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后以兩報特派記者身份長駐青島。</b>1929年8月2日,出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著意搜集文物、典籍,擴充館藏,使山東省圖書館成為當時全國收藏文物典籍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并創(chuàng)建山東省圖書館協(xié)會。新中國建立后,曾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職,在考古、金石、書畫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詣。</p> 吳伯簫(1906.3.13~1982.8.10),山東萊蕪人,原名吳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div> 7歲從父讀書,1919年考入曲阜師范學校,1925年夏考入北京師范大學。<b><font color="#b06fbb">1931年夏畢業(yè)后在青島大學校長辦公室任事務員,</font></b>1935年,任濟南鄉(xiāng)村師范教務處主任兼國文教員。1936年,任萊陽鄉(xiāng)村師范校長(今魯東大學)。1938年4月,長途跋涉到達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1月,任八路軍總政治部抗日文藝工作組組長,1939年,回到延安任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div>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開創(chuàng)了中國“克隆”技術(shù)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div> 1927年,童第周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后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b><font color="#b06fbb">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font></b>、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b><font color="#b06fbb">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font></b>;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div> 毛漢禮(1919.1.25~1988.11.22),生于浙江諸暨縣楓橋鎮(zhèn)毛家園村(今屬趙家鎮(zhèn))。物理海洋學家。 1943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1951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font color="#b06fbb"><b>1954~1988年,任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b></font><div> </div> <font color="#b06fbb"><b>張璽(1897.2.11—1967.7.10)?,生于河北平鄉(xiāng),是中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湖沼學家和貝類學家。</b></font><div> 1931年獲得法國里昂大學博士學位,1932年1月回國受聘于國立北平動物研究所,從事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1935年任團長,帶領“膠州灣海產(chǎn)動物采集團”,對膠州灣及其附近海域的各類海產(chǎn)動物和海洋環(huán)境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撰寫了100多萬字關(guān)于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原索動物的研究論文。</div><div> <b><font color="#b06fbb"> 195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195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再次擴大建制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璽先生是研究室創(chuàng)建人之一,擔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長。</font></b></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朱樹屏(1907.4.1—1976.7.2),山東昌邑人。世界著名海洋生態(tài)學家,水產(chǎn)學家,教育家,世界浮游植物實驗生態(tài)學領域的先驅(qū)。中國海洋生態(tài)學、水產(chǎn)學及湖沼學研究的先驅(qū)和奠基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 </b>1938年9月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修完了動物、植物、生物化學系課程并于1941年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2~1945年,任英國普利茅斯研究所研究員、英國淡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46年5月任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46年12月謝絕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一再挽留回國,1947年1月—1948年9月,先后任云南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本科水產(chǎn)系山東大學水產(chǎn)系,并任水產(chǎn)系首任主任。1953~1955年,任渤海經(jīng)濟魚類調(diào)查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8月—1957年6月,與有關(guān)專家組織領導海帶南移研究獲得成功,1978年獲山東省科學大會獎。1964~1968年,任全國紫菜研究大會戰(zhàn)領導小組組長,試驗研究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yǎng)殖研究并獲成功,開創(chuàng)了福建全省壇紫菜人工育苗與養(yǎng)殖的新局面,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p> <b><font color="#b06fbb">華崗(1903.6.9~1972.5.17),中國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人,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學家。</font></b><div> 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4月任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8月任江蘇省委書記。1932年初,被派往北方工作,任滿洲特委書記。當年9月,途徑青島時,因叛徒告密被捕,后營救出獄。1945年8月,任國共談判中央代表團顧問。1946年5月,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員會書記。<b><font color="#b06fbb">1950年4月,華崗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創(chuàng)辦《文史哲》雜志任社長。</font></b></div> 林紹文,1907出生于福建漳州,生物學家,海洋學家,中國水產(chǎn)學奠基人之一。1924~1930年就讀于北平燕京大學生物系及研究院,獲生物學碩士學位。1933年,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獲湖沼學博士學位后,回廈門大學任教。<font color="#b06fbb"><b>1935年,受校長趙太侔的邀請,舉家來青島,擔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b></font>被公認為暖水魚類養(yǎng)殖的世界權(quán)威,譽為“淡水蝦養(yǎng)殖之父”。 束星北(1907.10.1—1983.10.30),江蘇揚州邗江人,中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雷達之父”。1926年至1931年,自費赴美英堪薩斯州拜克大學、舊金山加州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學習。1931年9月回國后,先后在南京中央軍官學校、浙江大學、暨南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任教;<b><font color="#b06fbb">1978年5月,束星北被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為研究員。</font></b>1983年10月30日病逝于青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碩果累累</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花苑最大的一棵錦帶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錦帶花開 前程似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麗新娘 一世芬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愛新人 幸福浪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親相愛 白頭到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欣欣向榮</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花苑遠望信號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藍天白云 山色蒼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