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硨磲(chē qú)是一種稀有的有機寶石,白皙如玉,與珍珠、珊瑚、琥珀一起被西方譽為四大有機寶石。 在中國佛教中,硨磲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一起被尊為佛教七寶。硨磲是用海洋貝類動物硨磲的軀殼做成的,硨磲是海洋中最大的貝殼動物,直徑可達2米左右(見下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硨磲一名始于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的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后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兩字旁加上“石”字而成“硨磲”。據(jù)古代資料記載,硨磲在商代已被認為是一種寶物。西漢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里邊就有一則關(guān)于散宜生用硨磲敬獻給商紂王,換回被囚禁的周文王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推斷,當(dāng)時的硨磲應(yīng)該是玉化的硨磲,或者稱硨磲的化石,因為在古代的條件設(shè)備下,人是不可能潛入到海底來獲取硨磲的。眾所周知,幾百萬年前整個北半球都被海水覆蓋,地殼運動使海水退卻,那些曾經(jīng)在海底生長的硨磲被深埋在土中,經(jīng)過幾萬年,或幾十萬年的變化成為硨磲化石,或稱玉化硨磲。玉化的硨磲外表光潔細膩,如同珍珠一樣(見下圖的玉化硨磲,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后來,硨磲作為世間珍品被上供到朝廷,并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在清代,二品官上朝時穿戴的朝珠就是由硨磲做成。</p><p class="ql-block">硨磲在中國佛教中被視為驅(qū)邪避災(zāi)的圣物,?其白色象征純潔和清凈。硨磲串成的念珠被高僧使用,視為神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西藏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西藏佛教習(xí)慣被稱之為藏傳佛教,后來佛教信仰逐步往中原發(fā)展,就有了漢傳佛教,再逐步南下,便形成了南傳佛教。硨磲自被發(fā)現(xiàn)之時起,便與佛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伴隨佛教文化的傳播,流傳世間。各地的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都有硨磲制作成的佛珠。</p><p class="ql-block">藏傳硨磲珠年代一般年代較古老,千年或幾百年不等,都是用玉化硨磲做成的,硬度和比重都較高。藏傳佛教所用的硨磲珠是經(jīng)過手工打磨后,在硨磲的自然溝痕之處填補上了綠松石和朱砂粉,使其表面更加圓潤光滑,精致美觀(見下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硨磲加工出來的念珠和配飾都深受西藏藏民的喜愛,硨磲被認為具有溫和的磁場,能夠消災(zāi)解厄、避邪鎮(zhèn)煞、保平安。長期佩戴可以改善自身磁場、氣場。近年來,硨磲因過度采集,面臨瀕危,國家將硨磲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禁止交易,懲處違法者的力度很大,甚至判刑坐牢。因而古老的藏傳硨磲珠成為珠寶收藏家和文玩愛好者的追捧對象,其獨特的紋理和色彩使其在市場上備受關(guān)注。人們喜歡用藏傳硨磲珠做成手串佩帶或把玩,使得藏傳硨磲珠彌足珍貴。筆者有幸在偶然的機遇中購得一副古代藏傳硨磲珠手串,手串由14顆硨磲珠組成(見下圖)。</p> <p class="ql-block">每顆直徑大約2厘米,呈扁圓形,重126克,平均每顆重9克,比重與和田玉差不多,是典型的玉化硨磲。珠面上的溝痕處和破損處均被綠松石和朱砂粉混合成填充物填補,因而表面光滑(見下放大圖)。</p> <p class="ql-block">這串硨磲化石加工出來的老佛珠手串,雖然看起來有些泛黃,卻可能有著幾百年或上千年的歷史。在中醫(yī)藥中,硨磲被認為具有鎮(zhèn)心、安神、涼血、降壓的功效,能夠增強免疫力、防止老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描述硨磲性寒味咸,歸肝、心、腎三經(jīng),具有鎮(zhèn)驚安神、潛陽息風(fēng)、化痰散結(jié)之效。因此,經(jīng)常佩戴硨磲手串,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p><p class="ql-block">本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普及一下硨磲的常識性問題,包括我國硨磲的使用歷史,以及硨磲在佛教中的地位等。文中涉及的資料皆為網(wǎng)上查閱后整理而成,如有不當(dāng)之處,請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