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稱:塞北森林</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號: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攝地點:木瀆古鎮(zhèn)嚴家花園</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蘇州木瀆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上,一座古雅的園林靜靜佇立,粉墻黛瓦間,花木扶疏,曲徑通幽。這便是聲名遠揚的嚴家花園。當人們沉醉于它的美景時,或許不曾想到,這座園林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從文人雅士的清幽之所,蛻變成為江南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每一處角落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承載著無數(shù)動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嚴家花園,這座隱匿于蘇州吳中區(qū)木瀆古鎮(zhèn)山塘街王家橋畔的江南名園,宛如一顆明珠,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它背倚靈巖山,面朝香溪水,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得山水之靈氣,聚天地之精華。作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 ,嚴家花園在木瀆古鎮(zhèn)的諸多園林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江南園林的杰出代表。</p> 竹嘯軒:文人雅韻的起點 <p class="ql-block">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的“竹嘯軒”。沈德潛一生醉心詩書,雖科舉之路坎坷,卻始終筆耕不輟。直至六十七歲高齡,他終于高中進士,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后來,沈德潛搬離蘇州城,來到木瀆鄉(xiāng)下,擇地建造園林。他鐘情于竹子的清雅高潔,在園內(nèi)廣植青竹。每當微風拂過,竹葉沙沙作響,宛如竹在呼嘯,“竹嘯軒”之名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竹嘯軒中,沈德潛潛心編修《古詩源》,梳理從遠古至隋代的詩歌精華,為后世研究古代詩歌留下了珍貴的典籍。這里不僅是他的棲身之所,更是文化創(chuàng)作的搖籃。彼時的竹嘯軒,充滿文人雅韻,園內(nèi)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山水花木相映成趣。曲徑通幽處,或有一池碧水,魚兒悠然嬉戲;或見幾株古樹,枝椏虬曲蒼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次到訪竹嘯軒。他與沈德潛因詩結緣,在竹嘯軒中談詩論文,吟詩作對。乾隆對詩歌創(chuàng)作頗為熱衷,一生作詩四萬余首,但文學水平參差不齊。沈德潛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暗中為乾隆的詩作潤色修改,幫助皇帝在文壇樹立風雅形象。君臣二人在竹嘯軒的亭臺樓閣間,共同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與文學理論,留下了諸多佳話。竹嘯軒也因這段特殊的君臣情誼,聲名遠揚,成為當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p> 易主與重塑:走向嚴家花園 <p class="ql-block"> 時光流轉,竹嘯軒歷經(jīng)多次易主。乾隆年間,它曾歸屬于錢端溪,后又在光緒二十九年(1902 年),被木瀆首富嚴國馨購得。嚴國馨對園林情有獨鐘,他聘請了當時著名的香山幫建筑大師姚承祖對園林進行重新修葺和擴建。</p><p class="ql-block"> 這是嚴家花園內(nèi)的尚賢堂。尚賢堂作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門廳,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由明代著名文學家、藏書家徐泰所建,最初是作為其藏書、會友之所,承載著文人雅士的風雅志趣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姚承祖在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精湛技藝,對園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在建筑布局上,他將嚴家花園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qū),巧妙利用花木、假山、水池等元素,營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觀氛圍。春景區(qū)以古廣玉蘭為中心,花開時節(jié),滿樹潔白,清香四溢;夏景區(qū)有假山荷池,炎炎夏日,池中荷花亭亭玉立,清風徐來,荷香陣陣;秋景區(qū)遍植桂花,金秋時節(jié),滿園飄香,登高遠眺,景色宜人;冬景區(qū)建筑密度高,環(huán)池湖石錯布,滿植梅花,寒冬臘月,梅花綻放,暗香浮動。</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風格上,嚴家花園融合了江南園林的精巧與雅致。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已有 400 多年歷史,木礎石質,楠木直柱,雕刻簡潔,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展現(xiàn)出古樸典雅的美感。園內(nèi)還有造型別致的延青閣、廳榭合一的聞木樨香堂、依地勢而建的爬山廊等,每一處建筑都獨具匠心,與周圍的景致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此外,尚賢堂和明是樓前各有清代磚雕門樓一座,所雕人馬戲文玲瓏剔透,意趣雋永,極富藝術價值。經(jīng)過此次大規(guī)模的改造與擴建,竹嘯軒完成了向嚴家花園的華麗蛻變,成為江南園林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以下兩幅圖就是清代磚雕門樓,雕刻細膩精湛,堪稱是磚雕技藝上乘之作。</p> 歷史長河中的故事沉淀 <p class="ql-block"> 嚴家花園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無數(shù)的興衰榮辱,沉淀下豐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多次到訪,為這座園林增添了皇家的傳奇色彩。而嚴氏家族入主后,嚴家花園更是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嚴國馨家族在園內(nèi)生活的點滴,反映出當時江南士紳階層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追求。園內(nèi)時常舉辦文人雅集,嚴氏家族與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撫琴弈棋,傳承和弘揚著江南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藏書之所友于書屋,收藏了大量的典籍文獻,嚴氏子弟在此讀書學習,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p> <p class="ql-block"> 在時代的變遷中,嚴家花園也經(jīng)歷了風雨的洗禮。近代以來,社會動蕩不安,但嚴家花園依然頑強地保存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木瀆古鎮(zhèn)的繁榮與滄桑,見證了江南地區(q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與人文風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期間,嚴家花園被日軍侵占,建筑遭受嚴重破壞。戰(zhàn)后,嚴氏后人將廢園賣給國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后,此地成為吳縣農(nóng)具廠,產(chǎn)權歸屬該廠,園林一度失去其原本的觀賞功能。</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木瀆鎮(zhèn)政府收購嚴家花園并進行全面修復,同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嚴家花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占地16畝,是江南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私家園林之一。</p> 嚴家花園的匠心布局 <p class="ql-block"> 步入園區(qū)之內(nèi),仿佛踏入了一個精巧雅致的世界。樓閣亭軒廊榭錯落有致,變化豐富。園中有書齋二處,友于書屋地處幽偏,需經(jīng)曲折長廊,過清蔭居和靜中觀,方能蜿蜒抵達,是自成一體的獨立庭院,前院湖石點綴,花木扶疏,室內(nèi)古籍飄香,是專心攻讀的絕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海棠書齋同樣充滿文人雅趣。而眺農(nóng)樓、見山樓、環(huán)山草廬、宜人亭、延青閣等建筑,則地處高曠,空間暢豁,憑欄遠眺,園內(nèi)景致與園外的田野風光、靈巖山的滿目蒼翠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聞木樨香堂為廳榭合一式建筑,前部水榭依水而筑,可觀魚之樂,后部四面廳光明通透,四周景色皆可納入窗欞;</p><p class="ql-block"> 羨園東部的爬山廊依地勢而建,隨地形升高,連接自然,造型優(yōu)雅,不知不覺間便能將人從平地引入環(huán)山草廬的二樓,令人稱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園林在植物配置方面,嚴家花園巧妙栽植四季花木,獨創(chuàng)“四季分景”布局,構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qū)。春有海棠塢,百年古廣玉蘭在春夏之際千葩萬蕊,與海棠書屋相互映襯;夏賞荷香,假山與荷花池相得益彰,清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呈金谷,聞木樨香堂周圍桂樹成林,仲秋時節(jié),丹桂飄香,寓意“蟾宮折桂”;冬綻寒梅,疏影齋前梅花傲雪綻放,盡顯“暗香疏影”的意境 ?;九c建筑相互交融,使得嚴家花園愈顯幽深廣遠,變化多端,漫步園中,移步換景,趣味無窮。</p> 乾隆帝與嚴家花園的不解之緣 <p class="ql-block">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鐘情于江南山水人文,嚴家花園(時為沈德潛的“竹嘯軒”)作為江南園林的典范,成為他駐足休憩、雅集賞玩之地。</p><p class="ql-block"> 乾隆首次到訪嚴家花園,便被其清幽雅致的氛圍所吸引。彼時的花園以竹景取勝,青竹成片,微風拂過,竹葉沙沙作響,竹影婆娑搖曳,營造出靜謐深邃的意境。園內(nèi)亭臺樓閣布局精巧,與山水花木相映成趣,曲徑通幽處,處處皆成詩畫。乾隆對這種將自然山水濃縮于庭院之中的造園藝術贊嘆不已,在園中流連忘返,欣賞江南園林獨特的韻味,感受其中蘊含的文人意趣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江南之行,乾隆多次選擇下榻于此。一方面,這里的園林景致能讓他暫時擺脫宮廷政務的繁雜,沉浸在江南的婉約風情中。園中四季景色各異,春有繁花似錦,玉蘭高潔;夏有荷塘飄香,清涼宜人;秋有丹桂馥郁,層林盡染;冬有臘梅吐蕊,暗香浮動。乾隆在此觀賞四季更迭之美,賦詩作畫,抒發(fā)情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乾隆與沈德潛深厚的詩緣,也是他多次到訪的重要原因。沈德潛在嚴家花園內(nèi)潛心編修《古詩源》,乾隆到訪時,常與他在園中談詩論文,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與文學理論。君臣二人在花園的亭臺樓閣間吟詩作對,相互唱和,沈德潛為乾隆的詩作潤色,乾隆也對沈德潛的文學才華給予高度贊賞。這些在嚴家花園中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君臣情誼,也為這座園林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p><p class="ql-block"> 乾隆多次下榻嚴家花園,使其聲名遠揚,成為江南園林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讓這座園林承載了更多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nèi)涵,見證了一段特殊的君臣交往史與清代文化繁榮景象。</p> 乾隆與沈德潛君臣間跌宕起伏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與沈德潛的關系,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從君臣相知走向身后清算,背后折射出復雜的政治與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1739年),67歲的沈德潛考中進士,成為清代科舉史上最年長的登科者之一。 他自幼醉心詩書,卻屢試不第,直到古稀之年才金榜題名。沈德潛擅長作詩,尤其推崇“格調(diào)說”,詩歌風格平和雅正,符合乾隆皇帝對文學正統(tǒng)的追求。乾隆七年(1742 年),乾隆召見沈德潛,發(fā)現(xiàn)這位老臣不僅詩才出眾,還能精準揣摩圣意,于是君臣二人開啟了長達三十年的密切交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四萬余首,但文學造詣參差不齊。沈德潛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暗中為乾隆的詩作潤色修改,幫助皇帝在文壇樹立風雅形象。乾隆對沈德潛的文學才華極為欣賞,不僅多次破格提拔,還為其祖父、父親、 本人三代加封,甚至下旨為他建造生祠——在古代,為生者立祠是極高的禮遇,足見乾隆對他的恩寵。此外,乾隆六次下江南,多次邀請沈德潛陪同,兩人詩畫唱酬,共同游覽江南名勝,留下諸多佳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表面的君臣相得背后,隱藏著帝王的猜忌與權力博弈。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沈德潛已去世九年,卻因卷入“徐述夔案”遭到嚴厲清算。徐述夔是一位已故文人,其遺作《一柱樓詩》被人舉報含有反清復明的隱喻,引發(fā)乾隆震怒。因沈德潛生前曾為徐述夔寫過傳記,乾隆借此機會翻舊賬,下旨剝奪沈德潛的所有榮譽頭銜,拆除生祠,削除封賜,甚至推倒其墓碑,史稱“撲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外,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沈德潛退休后,將自己為乾隆修改過的詩作編入個人文集中,等于公開了皇帝文學水平有限的事實。這種“泄密”行為觸怒了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讓他認為沈德潛辜負了圣恩,“銜之刺骨”。乾隆對沈德潛的態(tài)度劇變,本質上是帝王維護權威、控制輿論的手段。沈德潛作為文臣領袖,生前是乾隆塑造文化盛世的工具;死后則因政治需要,成為統(tǒng)治者打壓異見、鞏固統(tǒng)治的犧牲品 ,君臣關系的戲劇性轉折,也成為清代文化專制的典型縮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從竹嘯軒到嚴家花園,這座木瀆園林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歷史蝶變,從文人的清幽雅舍,逐漸發(fā)展成為集皇家氣息、家族榮耀與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的經(jīng)典之作。它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教科書,承載著無數(shù)的故事,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那些雕刻精美的窗欞、蜿蜒曲折的回廊,一磚一瓦都鐫刻著匠人的心血,一草一木皆浸潤著時代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走在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嚴家花園里,撫摸著古老的磚墻,欣賞著園林雅致的景色,仿佛聽見了那段歷史的回聲,感受到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在眼前緩緩展開。指尖觸碰到斑駁磚石的那一刻,突然驚覺,我們與古人共享著同一片屋檐下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園林里的四季更迭,恰似人生的起起落落——春日繁花似錦,正如少年意氣風發(fā);秋日落葉紛飛,又若暮年回首往事。而嚴家花園靜靜佇立在此,看盡朝代興衰、家族榮辱,卻始終以溫柔的姿態(tài),將江南的詩意與風骨傳遞給每一位來客。</p><p class="ql-block"> 或許這就是園林的魅力,它不僅凝固了時光,更讓每個到訪者在光影交錯間,讀懂了文化傳承的重量,也尋得了內(nèi)心深處那份對詩意棲居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