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如建筑,建筑亦如人生。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中,我仿佛走進了一位建筑大師的內心世界。展覽以“LIFE is ARCHITECTURE”為核心理念,通過400余件展品,包括繪圖手稿、建筑模型、相片、錄像和其他檔案紀錄,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對建筑和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覽,我被一幅黑白肖像畫深深吸引。畫中人物帶著微笑,眼鏡后的眼神透著智慧與溫和。這正是貝聿銘,他的形象仿佛在訴說著他對建筑的熱愛與執(zhí)著。展覽日期“2025.04.26”提醒著我,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展覽分為六大主題,每個主題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貝聿銘的建筑哲學。從他的跨文化底蘊,到他在房地產和都市重建中的實踐,再到他對藝術與公共建筑的理解,貝聿銘的建筑之路如同人生旅程,充滿了探索與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如螺旋公寓、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香港中銀大廈等,無不體現(xiàn)了他對物料改良與結構創(chuàng)新的追求。而他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深刻理解,則在他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等項目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在展覽中,我看到了一副被精心放置在透明玻璃柜內的眼鏡。這副眼鏡不僅是貝聿銘的個人物品,更是他建筑理念的象征。它讓我想起了那句掛在墻面上的裝飾語錄:“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這句話簡潔而深刻,道出了貝聿銘對建筑與生活的獨特見解。</p> <p class="ql-block">展覽的空間設計也別具匠心,采用古典園林“借景”設計,透過27°角的“取景框”看層疊展品,仿佛穿越水墨長卷。這種園林式觀展體驗,讓我在欣賞貝聿銘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的韻味。入口處的貝聿銘圓框眼鏡與結尾影像呼應,“建筑是生活的鏡子”理念貫穿始終。</p> <p class="ql-block">在展覽的特別展區(qū),我看到了“未建成的夢想”。這些未實現(xiàn)的項目,如雙曲面大樓模型、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構想等,展現(xiàn)了貝聿銘未竟的創(chuàng)意。這些模型和圖紙,不僅是建筑的雛形,更是他心中對未來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觸摸不同項目的混凝土樣本,讓我感受到了貝聿銘在材質實驗上的魅力。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他的手中卻能煥發(fā)出無限的可能。這種對材質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建筑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展覽的最后,我站在一幅展示蘇州博物館俯瞰視角的照片前,久久不能移步。照片中的現(xiàn)代化建筑群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合的設計風格,在周圍綠樹環(huán)繞下顯得格外和諧。這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貝聿銘對歷史與現(xiàn)代融合的深刻詮釋。</p> <p class="ql-block">離開展覽時,我心中充滿了感慨。貝聿銘的建筑藝術展,不僅讓我領略了他作為建筑大師的風采,更讓我明白了“人生如建筑”的真諦。建筑是生活的鏡子,而人生亦如建筑,需要我們用心去設計,用愛去建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