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無巧不成書的尋友記

乃然城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2年后我終于擺脫了繁忙的在職工作,告老返鄉(xiāng)定居福州。而清閑平淡的退休生活,又激起我對往事的追憶,腦海里推疊著抹不掉的兒時記憶。闊別了半個世紀的家鄉(xiāng)老友,何時才能聯(lián)系上呢?渺茫的尋友線索讓我無所適從。結果這場世紀尋友之路,竟成了我“無巧不成書”的尋友故事,說是巧合,不如說有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故事該從1970年說起。17歲的那年,我與家鄉(xiāng)的知青一道,離鄉(xiāng)背井赴閩清山區(qū)縣爐前村插隊落戶(第二故鄉(xiāng))。三年后轉插于沿??h霞浦城郊溪前村。與他們這一別幾乎是風箏斷了線,用他們的話說,我是消聲匿跡,毫無音訊。當然在那漫長的分別歲月里,主要是各自忙碌于工作與家庭的原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在霞浦插隊、工作與生活,足足有大半輩子的光陰,比在老家生活時間還長得多。此地理所當然成了我的第三故鄉(xiāng)。但長樂老家畢竟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土,我始終鄉(xiāng)音沒變,時刻想念著家鄉(xiāng)老友,他們也在惦記著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記得,在我未退休的2008年的一天,突然接到用鄉(xiāng)音打來的電話,對方的聲音既陌生又熟悉,我十分的驚喜。三十余年來從未聯(lián)系的小學同學,或許都已認不出了,居然還能打聽到我工作單位電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奇跡般的期待,終于在約定的酒店見到了出差霞浦的小學同學,更是發(fā)小。他以兄弟般激情,花九牛二虎之力才了解到我的信息。相見雖恨晚,總算找得到。各自雖有變化,但兒時的印象還記憶猶新,兩人驚喜若狂,熱淚盈眶,親切敘舊,各留下手機號碼。之后也許各自尚未退休都忙于工作的緣由,漸漸地又少有聯(lián)系,手機號碼也被遺忘,唯一的線索又斷了近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直到我退休遷居福州后的2017年,小學幾位熱心同學急籌著“小學同學聚會”,這位發(fā)小出于尋找老同學的迫切心情,為能找到我,特私下通過市公安戶籍處朋友查找到我的信息,使二次失聯(lián)近十年的風箏線又重新接上。2017年4月7日先聯(lián)系到的幾位老同學,聚首在“福州榕城酒樓”。分別五十年的老同學相見,心情無比興奮。大家抓緊討論了籌備“小學同學聚會”事宜。福州小聚后,我使用多年的“老人手機”才換上智能機,加入了“同學群”,學會了微信聊天,聊起了記憶中的童年。當年我們要好的幾位老小,經常周末或假期山上搞什么“打游擊”等趣事。凡越是稀奇古怪的地方,都有我們的身影。凡越迷離撲朔的問題,我們越想探個明白。而且還帶著甩不掉,昵稱“小尾巴”的發(fā)小的妹妹一起玩,總之往事歷歷在目。能找到發(fā)小那是我尋友中的第一次巧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緊接著2018年春節(jié)初六,我們小學老同學自1964年畢業(yè)一別,各走南串北,闊別五十多年后母校首聚。聚會搞得有聲有色,群主將拍攝的大量珍貴鏡頭,即編輯《聚會美篇》在群里傳閱。遠在美國的小學同學看了家鄉(xiāng)一場《聚會美篇》無不激動,即轉發(fā)給她的"中學群"分享。正是這位旅美同學與她中學同學之間的微信交往,且將中學群的《知青美篇》也轉發(fā)我們分享,才牽扯出尋友的第二次巧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記得當時看到《知青美篇》時已臨近夜12點,大家還未及欣賞,美篇傳送突然中斷,我只一閃而閱,覺得美篇中知青人物有些面熟,而美篇配樂又極具特色,深受發(fā)小們的青睞,大家都想再欣賞一次美篇。次曰經與旅美同學聯(lián)系,才如愿以償。世上哪有如此奇巧,《知青美篇》中的人物,正是我三四歲兒時青梅竹馬一起玩耍的鄰居伙伴,足足六十余年未見面,竟在同學偶然的微信交流中找到了,當時她暫旅居國外。憶當年我與她姐妹倆,三人結伴,一天沒空閑過,串街走巷一早溜到晚。只有我們想去的街,沒有我們去不了的村。而且你家來,我家去,天天玩得開心。記得一次我意外腿摔骨折后在家休息,姐妹倆還常來“慰問”。偶爾我還會土制幻燈片哄他們看,那也算是兒時唯一的“文化活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再后來隨各家搬遷另處,各自經歷了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年代,且在閩清山區(qū)同一公社插隊卻不盡相知?,F(xiàn)聯(lián)系上即留了微信。在微信交流中,除了相互問候祝福外,最熱聊還是共同的興趣“微信美篇”。她是攝影世家之女,攝影是她的特長。還是我美篇制作的啟蒙“老師”,作為“學生”的我也不辜負這位“老師”的熱心指點,學有成效,收獲滿滿,現(xiàn)美篇制作也成為我退休生活中一種特有興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緊接著尋友中的第三次巧遇,是在2018年4月24日下午三點多,遠在國外的這位兒時玩伴發(fā)來微信“聽說你們爐前村知青今晚在長樂聚會,你知道嗎?”,信息來源卻出自國內同是知青的她妹,后來才知還是我同生產隊一知青的妻子,該稱呼弟媳才行 。而我這位朝思暮想渴望尋覓闊別了近五十年的爐前插友,也曾被他們調侃為“出走”“叛逃”的知青,此次若不是得到輾轉國內外的這份插友信息,我不知還要等待多久才能找到這支,同在第二故鄉(xiāng)插隊過的“爐前知青隊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當天下午,她妹和同隊隊友都聯(lián)系上了我,電話中幾句簡短的親切問侯,是我等了多少年才聽到的鄉(xiāng)音。雖信息來的倉促,可我難掩心中的激動,立馬趕回家鄉(xiāng)長樂,與當年苦樂共享的爐前知青相聚了。昔日花樣年華的少女少男,都己成了年逾花甲的大爺大媽,相逢中大家敘舊談新,有聊不完的話題,敘不盡的情懷。又拍照留念,又互留微信。新建的“爐前知青群”成了我們下半輩溝通交流平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后來,出于對家鄉(xiāng)老友的深情厚誼,我將剛學的美篇技術付之實踐,收集大量素材,編輯了《發(fā)小們的老來聚》、回憶小學同學的《緣于同窗六載(連環(huán)畫)》以及八集爐前知青的《爐前之戀》與《"一鍋粥”里的人》等。把傾注著朋友深情的美篇,化作心中永恒的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回憶“無巧不成書”的尋友記,讓我更懷念在尋友線索中,最初盡力尋覓我的這位家鄉(xiāng)發(fā)小,若不是他的首牽,何來往后一場場的團圓夢??赏聪?!他于2022年因病與我們永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各圖為第一次找到闊別五十多年的小學同學后,尤其幾位發(fā)小屢次的老來聚 (酒家聚會或家庭小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圖為第二次聯(lián)系上的三四歲時的玩伴,六十多年后的2019年國內難得一見。右上圖中為她的親妹,當年昵稱依妹(右二)參加爐前知青首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圖為第三次聯(lián)系上,同在第二故鄉(xiāng)閩清縣爐前村第二生產隊插隊的“一鍋粥”知青,已闊別近五十年的相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