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車壩是花溪馬鈴鄉(xiāng)的一個布衣村寨,離鄉(xiāng)政府不到兩公里,依山傍水。寨前那條水質(zhì)清澈的馬鈴河,讓馬鈴冷水魚和豆腐聲名遠揚。當然,甚至可以肯定地說,水車壩這村寨名,一定和車水灌溉河兩岸的稻田有關(guān),就像小車河一樣。</p><p class="ql-block"> 我好多年沒去馬鈴了,前兩天陪夫人去青巖趕場,趕完時間還早,于是就想到水車壩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從青巖去馬鈴有兩條路,一條經(jīng)燕樓,另一條從達夯和新樓過去。后面這條路是徐霞客當年去馬鈴時走過的,我自然選擇和老先生一樣的路線。在柏油的鄉(xiāng)村公路上,碰見一群騎行愛好者,我有幾十年沒騎自行車了,拍張照懷舊一下。</p> <p class="ql-block"> 到了水車壩,村口是一座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斗拱牌樓,牌樓上鋪青瓦,這在黔東南一帶的苗侗村寨很常見。</p> <p class="ql-block"> 穿過牌樓,路邊有一棵高大的苦樹,樹齡在200年以上。這種苦樹我是第一次聽說,也是第一次見到。</p> <p class="ql-block"> 沿苦樹旁狹窄的水泥路下行幾十米,就到了水車壩停車場。停車場有兩三個籃球場大小,旁邊是美麗的馬鈴河,河上架有一座類似侗寨的風雨橋,橋下攔河壩上是石頭步橋。離端午還有些日子,河水沒漲起來,站在石階上洗衣洗菜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當然那是過去的生活,現(xiàn)在自來水已通村民家里,不用再去河邊洗淘。以此相似的,是石階旁仍佇立在河中的車水轱轆,轱轆也不再轉(zhuǎn)動,車水早換成了抽水機,那轱轆似在一旁靜靜的訴說著歲月,成為游人拍照取景的襯墊。</p> <p class="ql-block"> 水車壩除了秀麗的山水田園風光,最有名的是橫跨馬鈴河上的石拱橋。從風雨橋沿河上行,不遠就可看到石拱橋。貴州的古石橋我見過不少,但和周邊田野、小河、古樹搭配得如此協(xié)調(diào)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 石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橋?qū)?米左右,跨度約15米,為單孔石拱橋。</p> <p class="ql-block"> 石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xiàn),隨后于2001年被花溪區(qū)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15年又升級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上橋有十多級石階,由于已很少有人通行,石階接縫處長著青草,那被踩踏得光滑圓潤的石階,是過往歲月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這是石塊鋪砌長滿青草的橋面,當年村民來來往往的景象已不見。</p> <p class="ql-block"> 石橋原是馬鈴通往廣順一帶的唯一通道,在橋南側(cè)有一塑像,走近一看,是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徐霞客。</p> <p class="ql-block"> 據(jù)《徐霞客游記》介紹,明崇禎十一年(1638 年)四月,徐霞客游玩青巖后的次日,沿山間小路西行,翻山越嶺,過橋涉水,來到了馬鈴水車壩。他被當?shù)仫L光和布衣族風情吸引,在游記中記述:水車壩北有盧姓土司,壩南有集市,川人在集市旁修了茅草房居住。水壩是石灘橫截水流形成的,澗水飛濺在壩上,上游還架有木橋。徐霞客在旅店中吃了飯,拿錢給主人,主人不收。隨后他過河向南,朝廣順白云寺而去。</p><p class="ql-block"> 馬鈴石拱橋是清乾隆年間修的,徐霞客來時還沒有石橋,不知道他是從下游壩上石階上踩過去,還是從木橋過去,反正這難不倒他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 游玩水車壩時,我遇到一有趣的場景。在石拱橋的河對岸,隔著好遠就發(fā)現(xiàn)有一只鵝站在河邊。起初我也沒在意,只顧著拍照,那鵝一直沒動,后來仔細一看,卻原來是一只獨腿鵝,站在河邊搞“金鵝獨立”。</p> <p class="ql-block"> 已經(jīng)快到插秧的季節(jié),河邊稻田里是高密度培植的秧苗。</p> <p class="ql-block"> 另一邊,村民已開始犁田,但沒有見到傳統(tǒng)的水牛,卻是“鐵牛”在耕犁,感覺差了點意思。</p> <p class="ql-block"> 走回村口,見導游圖上標注,沿馬鈴河邊公路繼續(xù)前行,還有舊院布衣寨、鹽井布衣寨等景點??上r間不早了,只能下次再去,今天先買些馬鈴冷水魚和馬鈴豆腐回家,美美的吃一頓火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