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說明一下,這次游輪旅游是從美國的佛羅里達出發(fā)橫渡大西洋,其終點是丹麥的哥本哈根。在這里停一天之后接下來是波羅的海之游,也就是同一條船(我們也不需換房間)從哥本哈根出發(fā),兜一圈(最遠達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再回到哥本哈根。所以,在哥本哈根,我們前后到了兩次。第一次人生地不熟,我們參加了一個當?shù)氐穆糜螆F,參觀的是哥本哈根經(jīng)典的旅游景點,譬如“美人魚雕像”,“丹麥皇宮”以及皇宮前面的衛(wèi)士換崗儀式等等。前幾天查8年前手機里的9成宮,居然沒有找到這一天的任何記錄,可能當時那天沒有制作9成品。我9年前,攝的照片巳經(jīng)歸檔,再去找也麻煩。幸虧我太太的手機里還有一些,所以與第二次來這里所攝的照片一起制成了這一篇美篇。主要是哥本哈根的景點。有的照片兩次可能在同一地方攝的,方便起見也是放在一起,第一次是大晴天,天是籃的,第二次的是陰天,天是灰色的,所以還能區(qū)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哥本哈根的景點比較集中,地方不大,但能看到的東西還真不少。好多當時糊里糊涂,看到好看攝了下來,但不知道是什么,直到這次做美篇時查了谷歌才知道什么是什么。本篇還是以地圖作導(dǎo)讀,因為只有照片,沒有方位,這些景點的概念似乎是懸空的,而且在敘述上也可有一個順序。</p><p class="ql-block"> 文中提到的所有地方當時我們都經(jīng)過,至少其中有一張照片是我攝的,但有些額外照片是網(wǎng)上轉(zhuǎn)錄的,尤其有些建筑的內(nèi)部,當時沒有時間進去觀賞。</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景點是美人魚雕塑,正好它在最北面,所以就從北向南開始寫。</p> <p class="ql-block">在右上角的紅圈處</p> <p class="ql-block">美人魚雕塑:</p><p class="ql-block"> 雕塑家埃德瓦爾德·埃里克森(Edvard Eriksen,1876–1959)原本想以芭蕾舞劇中飾演美人魚的首席女舞者埃倫·普賴斯(Ellen Price)為模特。然而,當這位舞者得知雕像將被安放在海港邊時,便拒絕繼續(xù)擔任全身模特,僅允許使用她的臉作為雕像的面部參考。因此,雕像的身體部分最終以雕塑家的妻子為模特創(chuàng)作完成。</p> <p class="ql-block"> 從美人魚雕塑處朝南走,可見到兩個景點:阿馬林宮(紅圈)和腓烈特教堂(綠圈)。</p> <p class="ql-block">阿馬林宮與教堂的空間關(guān)系。下面網(wǎng)上兩張照片很好,轉(zhuǎn)錄的。</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克里斯欽五世(Christian V)騎馬銅像,在阿馬林堡宮廣場中央。這尊雕像是為了紀念18世紀的丹麥國王克里斯欽五世,由法國雕塑家 Jacques Saly 于1771年。右側(cè)遠處有一座塔樓,是哥本哈根圣弗雷德里克教堂的標志性尖頂之一【也是哥本哈根的一個景點,但是沒有去】。</p> <p class="ql-block">阿馬林宮</p> <p class="ql-block">宮中進門大廳(網(wǎng)上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騎士大廳</p> <p class="ql-block">阿馬林王宮前的衛(wèi)隊換崗儀式。正好我們到時儀式在舉行之中。</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丹麥皇家教堂】,也稱“大理石教堂”。</p> <p class="ql-block">內(nèi)部(網(wǎng)上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這是哥本哈根歌劇院,位于阿馬林宮附近河的對面。</p> <p class="ql-block">再朝而走,就是哥本哈根的新港(事實上也有400年歷史了),也算是一個有名景觀。</p> <p class="ql-block">這是哥本哈根的新港(事實上也有400年歷史了),也算是一個有名景觀,河邊有很多不同顏色的房子,這也是哥本哈根最熱鬧的地方。好像旅游團必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離新港(藍圈)的西面不遠有一座現(xiàn)代博物館(綠圈)。我沒進去,只是遠遠地照了一張相,看似一個老教堂,或者王宮的建筑,居然是一座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我好奇網(wǎng)上一查,里面倒也蠻好看!</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張網(wǎng)上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再朝西走,就是市政廳。</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市政廳</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大門</p> <p class="ql-block">主入口上方矗立著一座鍍金的阿布薩隆主教雕像,他是12世紀哥本哈根建城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內(nèi)部大廳(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 在市政廳前面廣場的噴泉中有一組動態(tài)的青銅雕塑,描繪了一條巨龍與一頭公牛(或類似的大型動物)搏斗的場景。巨龍盤旋在噴泉頂部,口中噴水,象征著力量與混亂,而公牛則代表力量與秩序,兩者之間的斗爭象征著善惡或自然力量的對抗。此外,噴泉底座周圍還有幾條較小的龍或蛇形雕塑,進一步豐富了神話氛圍。</p> <p class="ql-block">市政廳附近的一座安徒生的雕像,附近也有一座安徒生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我與安徒生雕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再朝南走,就是克里斯欽堡宮(Christiansborg Slot)【舊皇宮】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這座皇宮坐落在四座歷史建筑的遺址上。最早,這里是12世紀由阿布薩隆主教(Bishop Absalon)【就是市政廳門上的那位主教建造的一座堡壘,但在1369年被拆除,隨后建成了哥本哈根城堡(Copenhagen Castle)。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又將這座城堡拆除,建造了第一座克里斯欽堡宮,這是當時歐洲最宏偉的宮殿之一。然而,該宮殿于1794年被燒毀,王室被迫遷往阿美琳堡宮(Amalienborg)。第二座克里斯欽堡宮于1828年完工,但在1884年又遭火災(zāi)損毀。如今這座現(xiàn)存的宮殿始建于1889年,并于1928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遠看老皇宮,</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還有這個青銅雕塑,(當時我自己瞎發(fā)揮,這個白熊象征俄羅斯)</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查了一下ChatGPT ,如下說明:</p><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名叫《Powerless Structures, Fig. 219》,由丹麥藝術(shù)家Elmgreen & Dragset(邁克爾·艾姆格林 & 英加·德拉格塞特)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為何選熊?</p><p class="ql-block"> ? 熊是力量的象征,尤其在西方文化中常象征野性、自然或國家力量(如俄羅斯)。</p><p class="ql-block"> ? 而倒吊的熊呈現(xiàn)出一種無助、被動、甚至滑稽的狀態(tài),對“英雄主義”或“國家權(quán)威”的象征進行諷刺?!?lt;/p><p class="ql-block">看來我最初設(shè)想蠻對的,所以今天丹麥對烏克蘭的支持也是最積極。】</p> <p class="ql-block"> 皇宮的廣場上還有皇帝Frederik VII的騎馬雕像,在19世紀中葉就是這個皇帝宣布放棄絕對權(quán)力,用新憲法使丹麥成為一個民主國家。有時想想,外國皇帝好像思想要比中國皇帝好。想得穿!現(xiàn)在丹麥照樣是王國,皇室后代日子也蠻好過。他自己也照樣騎著高頭大馬在廣場上,神氣活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里面還蠻氣派的。(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 在這皇宮的當中有一很寬大的廊道,穿過去就是皇宮的院子,挺大的。我們正好看到里面在溜馬,一身沒有一點雜色的純白的馬真漂亮。不愧為皇家的馬匹,一舉一動都顯得十分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 在老皇宮南面附近有丹麥哥本哈根的 Magasin du Nord 百貨公司,是哥本哈根最知名的高端購物場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內(nèi)部(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老皇宮(紅圈)附近有老交易所(Borden 綠圈)與國家博物館(藍圈)</p> <p class="ql-block"> Borden也是一座哥本哈根標志性的建筑,當年股票交易所市場,【綠圈】建于1590-1640(明朝末年期間)。交易所一直開到1857年,現(xiàn)在是哥本哈根的商業(yè)委員會。這樣想想,歐洲的資本主義是老牌。仔細看,建筑上的一根尖尖的柱子,是由四條龍尾巴盤旋而上,最頂上有丹麥,瑞典,挪威三頂皇冠。屋頂是由青銅做的,顯得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我的照片看不清,只能看到三個國家的國旗在下面看臺上飄揚。加一張網(wǎng)上的照片,三個國家的皇冠像北京冰糖葫蘆那樣串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尖頂下的龍頭</p> <p class="ql-block">再朝西可見荷爾曼教堂(藍圈)再朝北可見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紅水滴)。</p> <p class="ql-block">荷爾曼教堂 / 海軍教堂</p><p class="ql-block"> 最初為一座鍛造廠,1563年改建為教堂,是丹麥王室舉辦重要儀式的場所之一。典型的荷蘭文藝復(fù)興風格,紅磚外墻,綠色銅頂尖塔。丹麥著名作曲家尼爾斯·加德(Niels Gade)曾在此擔任管風琴師。1967年,現(xiàn)任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十世的父母(瑪格麗特女王與亨里克親王)曾在這里舉行婚禮。與丹麥海軍淵源深厚,因此也被稱為“海軍教堂”。</p> <p class="ql-block">里面兩張照片也是網(wǎng)上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皇家劇院門口有兩座雕像。</p> <p class="ql-block">(網(wǎng)上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應(yīng)是路德維格·霍爾堡,底座上的銘文“LUDVIG HOLBERG”,是18世紀著名的挪威-丹麥作家、歷史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被認為是丹麥和挪威文學(xué)之父。</p> <p class="ql-block">老皇宮后面(也就是馴馬的地方)出來,可看到一條運河。</p> <p class="ql-block">運河對面就是國家博物館(下篇再介紹)。</p> <p class="ql-block">再跨過運河朝東,看到蠻獨特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17世記建的教堂,屬地標性建筑:救主堂(Church of Our Saviour / Vor Frelsers Kirke) 螺旋狀的外部樓梯是它最著名的標志,游客可以從外部沿著塔身螺旋而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俯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全景。它</span>頂端是一個金色球體,上面立著耶穌拿著旗幟的雕像(樓梯盤旋方向為逆時針向上(從下往上看是順時針),這是比較少見的設(shè)計。它還以北歐最大的鐘樂器著稱,每天從8時至午夜十二時演奏旋律。</p> <p class="ql-block">下面四張不是我攝的,從網(wǎng)上轉(zhuǎn)錄的。新教教堂里面一般教簡樸,明亮,但沒啥看頭。</p> <p class="ql-block">內(nèi)郚,新教教派教堂一般內(nèi)部沒什么如看。(轉(zhuǎn)錄)</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街景</p> <p class="ql-block"> 街頭藝人在做沙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