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老褚</p><p class="ql-block">圖片 網(wǎng)絡(luò)(嗚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中,父親宛如一本厚重的書,記載著歲月長河中的點點滴滴,每一頁都散發(fā)著獨有的質(zhì)樸與堅韌的氣息。</p><p class="ql-block">父親生于1917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五,早年念過三年私塾,對文言文略通一二。閑暇時,他偶爾會冒出幾句“之乎者也”,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許文雅的韻味。他日??釔圩x書看報,對土方子的藥書更是情有獨鐘,興致來了還會為自家或旁人開些小處方。寫書信便條之類也能隨心所欲。</p><p class="ql-block">木匠活是父親安身立命的本領(lǐng)。他精通小木制作,大木活兒也能應(yīng)付自如。父親這一生,憑借精湛的木匠手藝掙錢,支撐起家庭的重?fù)?dān),供我們兄弟幾人上學(xué)。雖也會涉足一些農(nóng)活,但大多只是在農(nóng)忙季節(jié),在自家的自留地簡單勞作一番。退休后,父親毅然從工轉(zhuǎn)農(nóng),實實在在地干了幾年農(nóng)活。</p><p class="ql-block">聽父親講起過往的故事,猶如掀開了一幅波瀾壯闊又滿是滄桑的畫卷。在他十三歲那年,爺爺便離世了,從此他與奶奶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父親有兩個哥哥:大哥是入贅而來,與他并無血緣關(guān)聯(lián),且比他年長二十一歲,性格強勢且脾氣暴躁,父親沒少遭他欺負(fù);二哥是爺爺從南洋帶回來的,同父異母。1940年,二哥被抓去替父親當(dāng)壯丁,這一去便如石沉大海,音信全無。二伯母因此遭受巨大打擊,精神失常,最終離世,留下一個兒子由父親撫養(yǎng)。每當(dāng)提及這些往事,父親總是陷入深深的沉思,那感慨的神情中,滿是對歲月的無奈與嘆息。</p><p class="ql-block">父母、奶奶,還有二伯留下的兒子清泉,一同生活在老舊的厝宅里。我們兄弟六人都在這座充滿溫情與回憶的舊厝中呱呱墜地,慢慢長大。我二十歲那年毅然參軍,可當(dāng)我轉(zhuǎn)業(yè)歸來時,父親早已離開人世多年。那無盡的思念與未曾盡孝的愧疚,如潮水般淹沒了我的心。常言“自古忠孝難兩全”,在父親最需要我陪伴的時刻,我卻遠(yuǎn)在部隊,為國家盡忠,難于盡孝。</p><p class="ql-block">1975年年底,我首次回家探親。那時的父親身體還算硬朗,仍在木器社工作。每天上下班,他騎著那輛心愛的舊自行車。那輛車是二哥1967年探親時買下的飛鴿牌舊車,多年來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不僅是他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更是為家里運載貨物的得力助手。父親用它拉過糧食、鋸末、豬飼料,還有我當(dāng)兵前做家具用的木料。每次他載著沉重的貨物回家,我都會跑到瓦窯口幫他推車爬坡。有一次,父親從詩山買了一塊床框,舍不得花錢雇人運輸,便自己費力地把又笨又重又長的床框橫放在車后架。上坡時,他拼盡全力推著;下坡時,則小心翼翼地騎著,憑借頑強的力氣與信念,好不容易才把床框運回了家。在我眼中,父親騎車的本領(lǐng)堪稱一流。</p><p class="ql-block">我在家時也曾騎過那輛車,父親隔三岔五地?fù)v鼓它。內(nèi)胎破了,他自己動手修補;外胎壞了,就剪下一塊舊胎墊著繼續(xù)用;自行車坐墊壞了,他就用木頭精心雕刻一個裝上。那沒有減震功能的硬邦邦坐墊,再加上墊著舊胎的外胎,坐上去咯噔咯噔響,震得人十分難受。但即便如此,在當(dāng)時,這輛車仍是家里最好的出行工具。未曾想離家數(shù)年后,父親還在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我很想為他換一輛新車,可身為戰(zhàn)士,囊中羞澀,實在無能為力。</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回家休假,看到父親身上穿的衣服仍然簡樸陳舊。我便對他說:“現(xiàn)在條件好些了,應(yīng)該穿得體面些,別再讓人笑話。我?guī)ヌ魤K布料做身新衣吧。”父親笑著拒絕了,對我說:“過去因為沒衣服穿被人笑話,現(xiàn)在不一樣了,你們都長大了,‘有頭有臉’的。就算我穿得舊些,也沒人會笑我啦!”父親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得意與自豪,臉上始終洋溢著燦爛的笑容。</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與父親相見是1987年春節(jié)剛過,我到福州出差,順便回了趟家。此時的父親已不復(fù)往日談笑風(fēng)生的模樣,曾經(jīng)的意氣風(fēng)發(fā)也悄然從他身上消失,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眼前的父親又瘦又憔悴,說起話來有氣無力。我心里明白,父親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在此之前,家里人都沒跟我說起父親生病的事,父親自己也沒寫信告訴我。因為父親生怕影響我們的工作,對在外的兄弟,他向來都是報喜不報憂,有任何困難都獨自默默承受。</p><p class="ql-block">我和父親聊天時,他沒有提及自己的病情,反而和我說起翻建護(hù)厝的事情。從他的話語里,我能感受到他對護(hù)厝翻建的深深牽掛。為了讓父親少些操心,我特意找來一把卷尺,仔細(xì)丈量護(hù)厝面積,并告訴他翻建花費不多。在父親看來,翻建護(hù)厝這事有了著落??蓪嶋H上,那時的我哪有能力去翻建護(hù)厝呢?</p><p class="ql-block">記不清是哪一年的清明,一家人都去給父親掃墓,墓前擺滿了各種供品,三哥還特地帶來兩瓶洋酒。侄子海斌斟了兩盅酒,站在墓前飽含深情地對父親說:“阿公,今天有好酒,您干一杯。”話音剛落,三哥就忍不住傷心落淚,在場的其他兄弟、侄子們瞬間被凝重與哀傷籠罩,只聽到隱隱的抽泣聲。大家難過的是父親在世時,從未享受過這樣的好酒。</p><p class="ql-block">父親喜歡飲酒,可他生前喝的不過是三兩角錢一斤的地瓜酒。有時下班回家路過橋頭的小賣店,他會買二兩地瓜酒,用來緩解疲憊,而且常常是空腹一口喝下,說那樣才有昏昏然的感覺。如今回想起來,要是父親還在世該多好??!兒孫都已長大,經(jīng)濟(jì)條件也改善了許多,我們有能力讓他享受生活了,可他卻再也回不來了。每當(dāng)回憶起這些,我對父親的思念便愈發(fā)濃烈。</p><p class="ql-block">父親向來崇尚讀書,嘴里時常念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堅信,讀書是農(nóng)村孩子的出路,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秉持著這一樸素的思想,父親即便自己吃苦受累,四處舉債,也要供我們兄弟幾個上學(xué),堅決不讓我們中的任何一人輟學(xué)。他滿心期待著我們通過讀書,將來成為明事理、有見識、有出息的人。</p><p class="ql-block">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生活都很艱難,我家更是舉步維艱。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母親辛勤的勞作來維持,幾乎沒有其他經(jīng)濟(jì)來源。我們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缺吃少穿。老大穿過的衣服給老二,老二穿過的再給老三,到最后衣服上滿是補丁。那時,一學(xué)期學(xué)費只需2 - 3元,但兄弟幾人的學(xué)費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哥哥上中學(xué)寄宿還得帶大米。每到開學(xué)繳費和帶米的時候,父親一時拿不出足夠的錢,母親就只能四處去借錢借糧,跑好幾家都不一定能借到。實在沒辦法時,只能變賣家里能賣的東西。樓閣的木檁、睡覺的床鋪、櫥柜都先后被賣掉。父親還曾讓我扛著一根木檁到后墘去賣。即便如此艱難,父親也從未消極悲觀,始終表現(xiàn)得淡定從容,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人就有物。”</p><p class="ql-block">到了收獲季節(jié),生產(chǎn)隊會按人口分配糧食、地瓜等農(nóng)作物。因為經(jīng)常交不起錢需要賒賬,所以少不了遭受冷遇,甚至還會聽到一些冷言冷語,被人嘲笑為“純消戶”,還會遭到刁難。所謂“純消戶”,指的就是沒有勞動力參與生產(chǎn)隊勞動的戶頭,這種戶頭在當(dāng)時會被人看不起。其實,要改變這種狀況很簡單,只要讓哥哥們放棄讀書,回家干活或者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家里的困境就能得到改善,甚至可能比別家還要好。但父親堅決不這么做,他總是坦然面對現(xiàn)實,忍辱負(fù)重,把培養(yǎng)子女成才當(dāng)作自己的使命。在眾人面前,他始終保持著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樂觀面對一切困難。</p><p class="ql-block">懂事的哥哥們曾想輟學(xué)去做事,幫父母分擔(dān)重?fù)?dān)。比如,已經(jīng)在福州上大學(xué)二年級的大哥,開學(xué)時不想去上學(xué)了,一直留在家里。父親知道后,堅決要求他返校,大哥只好繼續(xù)去福師大讀書。三哥十六歲時,考上了成功中學(xué)(高中),他是我們褚厝村當(dāng)年唯一考上高中的學(xué)生??粗找共賱诘母改福睦飳嵲谶^意不去,便懷揣著錄取通知書,悄悄去了安溪山區(qū),當(dāng)了一名鋸木工人。父親找了半年才找到他,硬是逼著他去學(xué)校報到??捎捎跁r間拖得太久,三哥無法插班,只能等一年后再入學(xué)。在讀書這件事上,盡管父親和懂事的大哥、三哥有過爭論和分歧,但父親始終沒有妥協(xié)讓步。</p><p class="ql-block">父親為人熱情好客。他有抽煙的習(xí)慣,只是那時家里太過貧困,連煙都買不起。于是,他便在自家田園的角落里種上煙葉,等煙葉晾曬好后,用兩塊木板夾起來,再用刨刀精心刨成絲,做成土煙絲供自己抽。而招待客人時,他則會去街上買來煙絲和煙紙。他常常買一角三分錢一包的水利牌煙絲,偶爾也會狠心買一盒一角八分錢的鷺江牌香煙來招待客人。我家在村口,過往行人眾多,大家都喜歡在我家停留片刻。熱情好客的父親總會熱情地打招呼、問好,用買來的煙招待客人,來的人越多,他就越高興!</p><p class="ql-block">每年到了過佛誕日,父親喜歡請客吃飯。有時候,他事先不跟母親商量,就突然請來一些朋友,弄得母親措手不及,十分尷尬。因為當(dāng)時家里窮,母親實在拿不出豐盛的飯菜招待客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飯桌上不是包菜,就是其他各種菜,一碗菜上擺上幾片五花肉片,再加上什么地瓜粉粿、芋圓,湯湯水水,雜七雜八的,母親總覺得這樣很寒酸,不好意思。有時客人走了,輪到我們吃飯時,飯桌上已經(jīng)沒什么食物可吃了。如今回想起當(dāng)時的場景,依然清晰如昨,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父親的性格比較急躁。我常?;叵肫鹚l(fā)脾氣時的樣子:眼睛直直地瞪著對方,大聲數(shù)落著,五指彎曲比劃著,嘴里還喊著“惹我生氣就給你吃‘五粒橄欖’”,意思就是要用手指關(guān)節(jié)敲你的頭。即使有了孫子孫女后,他也還是改不了這個習(xí)慣動作。不過,他也就是嘴上說說氣話嚇唬人,哪里舍得真的敲我們的頭呢。</p><p class="ql-block">記得小學(xué)三年級第一學(xué)期,有一次,父親幫別人做了一塊蘿卜擦絲板,讓我上學(xué)時順便帶給人家??晌?guī)е蠈W(xué),走到前洋(靠近橋頭的地名)路邊的小魚塘?xí)r,就被抓魚的場景吸引住了,站在塘邊看了起來。聽到學(xué)校上課的鐘聲,才突然想起要去學(xué)校,于是趕緊拔腿就跑。晚上,父親回家問我東西送到了沒有,這時我才猛地想起這事,可東西早就不見了。父親頓時火冒三丈,眼中燃燒著無法遏制的怒火,就像一頭暴怒的獅子,憤怒地吼叫著。他怒到了極點,找來了一根繩子,把我綁在護(hù)厝門口的一棵木瓜樹上,后來還是母親幫我解開了繩子。這是我記憶中父親發(fā)的最大的一次火,至今我都刻骨銘心。</p><p class="ql-block">如今想來,心里還是覺得難受。那時家里窮,父親本想著靠做這個賺點工錢,卻因為我貪玩不但沒賺到錢,還得賠償人家的材料款,他怎能不生氣呢?也就是從那以后,我逐漸養(yǎng)成了做事前先思考、做事嚴(yán)謹(jǐn)認(rèn)真的工作作風(fēng)。</p><p class="ql-block">父親性格耿直,說話向來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也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做老好人。他愛憎分明,對那些歪門邪道、不正之風(fēng)深惡痛絕。要是讓他碰上或者知道了,一定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也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一些人,在文革期間遭受污蔑和算計,被關(guān)押審查了一段時間。</p><p class="ql-block">父親這一生,飽經(jīng)滄桑,生活節(jié)儉質(zhì)樸,從未有過清閑自在的時候,也沒有享受過什么福分。他對吃穿并不講究,實際上也沒有條件講究。當(dāng)我們兄弟幾個長大參加工作,經(jīng)濟(jì)條件逐漸好轉(zhuǎn),能夠讓他享清福了,可他依舊閑不下來,整天忙碌不停。平日省吃儉用,我們寄給他的錢,他舍不得花在吃穿上,而是攢起來用來翻建那破舊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那座殘破的舊厝,從1977年到1987年,斷斷續(xù)續(xù)花了整整十年才建成。說起十年才建成一棟房子,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以為是豪華的大宅子,其實不過是一棟普通的房子罷了。建房用的材料,有些還是拆除老房子剩下的舊料,像木檁、木椽、瓦片,能利用的就利用,能節(jié)省就節(jié)省,有些木工活還是父親親自干的。這十年里,父親傾注了無數(shù)的心血。他秉持著“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一貫生活準(zhǔn)則,舉全家之力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wù),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在這個過程中,三哥承擔(dān)的責(zé)任比我們更重,付出得更多。房子建好后,父親特意將“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這八個大字寫在大門門頭兩側(cè)的墻上,目的就是要教育子孫后代不要忘記根本。</p><p class="ql-block">父親這一生,盡職盡責(zé),功績斐然。他注重傳承良好的家風(fēng),用心培養(yǎng)下一代,讓家族的精神薪火相傳;他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享受著天倫之樂,在當(dāng)?shù)芈暶h(yuǎn)揚;他始終肩負(fù)著家庭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無論擔(dān)子多么沉重,都從未有過絲毫懈怠,能挑一百斤,絕不挑九十九斤。他盡到了一個父親應(yīng)有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p><p class="ql-block">父親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兄弟幾個撫養(yǎng)長大,看著我們成家立業(yè),兒孫繞膝。他心心念念要翻建的房子終于建成了,雖然還剩下一些零碎的活兒,比如頂落房間的地板還沒鋪設(shè),但他似乎預(yù)感到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便匆忙進(jìn)行了分家。他也盡到了作為兒子的責(zé)任,將祖父祖母的墳?zāi)怪匦滦蘅?,為二老盡了最后的孝道。</p><p class="ql-block">他想做的事情都已如愿以償,他滿足了,累了,身體也支撐不住病倒了。他宛如一位完成使命的戰(zhàn)士,要好好休息了。在人們的贊揚聲中,父親于1987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四日,永遠(yuǎn)地離開了我們。</p><p class="ql-block">如今,每當(dāng)我懷念起父親,心中唯一的愧疚便是未能好好照顧他。在沒有條件的時候,無法陪伴在他身邊;而當(dāng)有了條件時,父親卻已離我而去?!白佑⒍H不待”,這句話道盡了人間最大的悲傷!父親雖然已經(jīng)離世,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yuǎn)激勵著我們,成為永不褪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