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鑄魂紅色天河</p><p class="ql-block"> 5月11日早8時許,我們告別中牟縣城向林州市紅旗渠景區(qū)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是我們久仰的紅色圣地,年前我們就組織過一次,因為天冷原因沒有成行。這次出游,兩天時間就報名31人,充分說明這些老干部們對紅色景區(qū)的向往與期待。</p><p class="ql-block"> 從中牟縣城到紅旗渠景區(qū)三小時車程,途中主持人馮秋桂閃亮登場,她這次沒有組織大家唱歌,而是深情地祝福車上的女性們“母親節(jié)”快樂!她提議,讓車上的七對夫妻中的老公逐個當眾對自己的老婆做表白。因為這七對夫妻都是70歲左右的人,雖然他們一生非常恩愛,但大多數(shù)不會說情話,開頭的幾位羞羞答答、語無倫次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但當他們終于說出“老婆,今天是母親節(jié),祝你節(jié)日快樂!你辛苦了,我愛你”時,全車旅伴報以熱烈的掌聲。車上的7位夫人聽到自己的老公說出這句話時,都感動的熱淚盈眶。這個小游戲與其說是旅途逗笑,到不如說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公開表白的機會。我們這些未帶老婆的單身也按照主持人的要求,給在家辛苦的老婆發(fā)了祝福微信,做了“老婆,我愛你”的深情表白。這個小游戲雖然只是旅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卻充滿正能量,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吃完中午飯,我們就去紅旗渠景區(qū)游覽。由于紅旗渠紀念館維修,我們只游覽了分水閘和青年洞,并參觀了楊貴生平展覽館。</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分水閘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鎮(zhèn)東南的分水嶺,是總干局的終點工程,建于1965年三月,主要功能是將全長70.6公里的總干渠來水按需分配至三條干渠。分水閘紀念樓頂懸掛著郭沫若親筆提寫的紅旗渠珠紅大字。太行山的驕陽下,我們在分水嶺的閘樓前合影。眼前這座青磚砌成的三層建筑像一位沉默的見證者,將滔滔漳河水一分為三,化作七條銀鏈穿行于千山萬壑。青石臺階上深淺不一的凹痕里,仿佛還回響著當年鐵錘鋼釬的鏗鏘。幾十年過去了,分水渠渠岸還是那么堅硬結實,這不得不讓人佩服當年林縣人民做工的精細。</p><p class="ql-block"> 分水閘樓上邊有個小廣場,廣場左邊墻上用大字書寫著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右邊墻上是一幅紅旗渠全貌圖,前邊是楊貴生平展覽館。</p><p class="ql-block"> 在楊貴紀念館的玻璃展柜前,一份泛黃的工程圖紙讓我屏住了呼吸。圖紙邊緣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墨跡力透紙背。這位年僅26歲的縣委書記在太行絕壁上勾畫的藍圖,不是簡單的引水工程,而是一場關于尊嚴與生存的革命。展墻上褪色的黑白照片里,他腳踩草鞋與民工同食一鍋飯的身影,讓"共產黨員"四個字有了暖人的溫度。</p><p class="ql-block"> 楊貴是一位不平凡的縣委書記,是一位偉大的共產黨人。他敢想敢干,敢想常人不敢想的,敢干常人不敢干的,他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生動詮釋了毛澤東主席“人定勝天”的哲學思想。難以想象,在60年代那樣貧窮落后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他是以怎樣的膽量和勇氣,帶領全縣人民奮戰(zhàn)十年,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人工鑿出1500百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創(chuàng)造出這樣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它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每個共產黨員的榜樣,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英雄。黨沒有忘記他,他曾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文革”中受到周總理的保護,離休后享受正部級待遇。這是他興修水利,為民辦事應得的回報。</p><p class="ql-block"> 從楊貴展覽館出來,我忽然想起了那個技術員吳念祖,紅旗渠紀念館應該有他的展室吧?他是修建紅旗渠的主要功臣之一,這位清華畢業(yè)的水利才子,雖然生命永遠定格在檢查爆破孔的瞬間,但他卻永遠活在林縣人民心中,他的興水功德如紅旗渠清泉奔涌,世代歌頌。</p><p class="ql-block"> 從分水閘下來,我們在紀念碑前小憩,看了會紅旗渠短劇表演,又去青年洞參觀。</p><p class="ql-block">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鎮(zhèn)盧家拐村西,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說的牛嶺山村下方,從鬼斧神功陡峭如切的小鬼臉上穿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年洞的崖壁如同被巨斧劈開的史冊,裸露的巖層里沉淀著六十載光陰。乘著游船駛入幽深的隧道,,洞頂犬牙交錯的鑿痕在光影中復活——這是三百雙布滿血泡的手掌留下的指紋,是三千個日夜與頑石對話的印記。船頭激起的浪花拍打在石壁上,我分明聽見了"叮當"作響的錘鑿聲穿越時空而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從青年洞出來已是日落時分,</span> 暮色中的紅旗渠像一條游動的紅綢,纏繞在太行山的脊梁上。渠水倒映著崖壁上"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朱紅標語,恍惚間化作流動的血管,將自力更生的基因注入這片土地的血脈。這里流淌的不是普通的水,是共產黨人用信仰淬煉的鋼水,是人民群眾用血肉鑄就的豐碑。</p><p class="ql-block"> 歸途上,我撫摸衣襟沾染的太行山風,忽然懂得:所謂天河,不在九霄之上,而在共產黨人與百姓血脈相連的方寸之間。這蜿蜒1500公里的水長城,每一塊砌石都是初心鑄就的界碑,每朵浪花都在講述著永不褪色的精神傳奇。</p><p class="ql-block"> 紅旗渠綻放出中原上一束瑰麗的奇異光彩,這束光將永遠照耀和激勵后人發(fā)揚紅旗渠精神,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加美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紅旗渠所說:“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