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qū)的“什剎?!保拖褚徊炕钌臍v史教科書,北京胡同、名人故居構(gòu)成了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這片水域由西海(積水潭)、前海、后海三部分巧妙相連,其名字起源于清初,因蓮花池北岸一座明代古剎——什剎海庵而得名,寓意著佛教文化的深厚積淀與自然風(fēng)光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走進什剎海,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動的畫卷。這里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xiàn)代的活力。湖面波光粼粼,垂柳依依,古老的胡同與現(xiàn)代化的酒吧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獨特的風(fēng)景線。</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7日,我們來到這里,感受著它那悠長的古韻,傾聽著那些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這座古老而現(xiàn)代交織的城市中,隱藏著無數(shù)令人向往的地名,它們不僅是地理坐標(biāo),更是歷史的低語與文化的傳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片碧波蕩漾、古韻悠長的“什剎?!?,不僅為了它的美景,更為了探尋其名稱背后鮮為人知的文化與故事。</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的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一廟說”;一種是“十廟說”?!耙粡R說”認(rèn)為什剎海源于湖邊原有一廟稱十剎海寺,后來湖因廟而得名?!笆畯R說”認(rèn)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廟,因而湖泊被稱為十剎海,后又按諧音稱什剎海 。</p> <p class="ql-block">北京南北中軸線的西側(cè)自北向南依次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三塊湖泊在元朝時連為一體,統(tǒng)稱積水潭或稱海子,又稱后三海。從明代起,后三海逐漸被稱為什剎海 。<br></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的景觀空間沿水面展開,水是其中最核心的景觀要素。前海、后海以銀錠橋為界 。后海周邊有宋慶齡故居、醇親王府、大藏龍華寺、廣化寺、鑒園等景點,前海周邊有火神廟、金錠橋、萬寧橋等建筑。西南區(qū)域街道胡同林立,分布著梅蘭芳故居、慶親王府、恭王府、郭沫若故居等名勝古跡。<br></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什剎海畔,一片寧靜的湖水映入眼簾。湖邊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亭子,紅色燈籠點綴其間,為這片天地增添了幾分古韻。遠處樹木茂盛,仿佛將人們帶入了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畫卷。天空湛藍無云,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寧靜。</p> <p class="ql-block">走著走著,來到一處熱鬧的場所。這里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群落,人們聚集在此休閑娛樂。柳樹垂下長長的枝條倒映水中,橋上行人來往穿梭。遠處高樓林立與傳統(tǒng)建筑形成對比,讓人感受到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沿著河岸邊綠意盎然的小道前行,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形成了斑駁光影效果。在小路盡頭,一座石拱橋橫跨水面之上,背景是一片藍色墻面建筑物。站在橋上,俯瞰著河面,心中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花園中,盛開的月季花叢成為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坐在石凳上,背景中的中式建筑為這片花海增添了幾分古典韻味。她的笑容如同玫瑰般燦爛,仿佛在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月季花是薔薇科屬的常綠花色,以紅色為主,其他有白、黃、粉紅、玫瑰紅等。月季花,以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皆能見花而得名,又以其每月近乎開花一次而得名“月月紅”“長春花”。</p> <p class="ql-block">月季栽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始于唐宋,興于明清,發(fā)展于當(dāng)代。月季花在園林綠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月季在南北園林中,使用次數(shù)是最多的一種花卉。月季花是春季主要的觀賞花卉,其花期長,觀賞價值高,價格低廉,受到各地園林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走進一家茶館,這里裝飾著紅色燈籠與花盆植物,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溫馨。茶館招牌醒目地展示出“唐人茶道”,旁邊懸掛著兩尊石雕佛像,門前擺放著綠色地毯,營造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在這里品茶聊天,是感受濃厚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最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過茶館,來到了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庭院。青磚灰瓦房舍錯落有序排列,院墻上掛滿紅色燈籠點綴其中,樹木郁郁蔥蔥,環(huán)境靜謐宜人。</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古時稱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廣義上什剎海包括前海、后海、什剎海、荷花市場、煙袋斜街等。</p> <p class="ql-block">北京稻香村始創(chuàng)于1895年(清光緒21年),位于前門外觀音寺,是京城生產(chǎn)經(jīng)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生產(chǎn)糕點、肉食、速凍食品、月餅、元宵、粽子等特色食品,共16大類600多個品種。</p> <p class="ql-block">爆肚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吃,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xiàn)時,每當(dāng)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jīng)營爆肚。</p> 爆肚張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式小餐館,它的爆肚很出名,所以名字就成為“爆肚張”。爆肚張的爆肚,無論是牛羊肚,原料都是24小時內(nèi)宰殺的新鮮牛羊肚,調(diào)料是祖上秘傳的佐料,加上精心的選料。爆肚張的三代傳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被人們贈予了不同的美譽,成為老北京的特色餐之一。 <p class="ql-block">清代的許多王爺居住在什剎海地區(qū),如恭親王府、醇親王府等。這個北京小王府就是模仿王爺府建起來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慶云樓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始建于1820年,坐落于什剎海煙袋斜街內(nèi)。慶云樓一度名噪京華,成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聚會之所。形成了后來京城著名的“八大樓”,即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云樓、新豐樓和春華樓。</p> <p class="ql-block">驢打滾 ,又稱豆面糕,是老北京和天津衛(wèi)傳統(tǒng)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粉,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其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p> <p class="ql-block">門釘肉餅是北京的名小吃,與慈禧太后有關(guān)系。一日,御膳廚房的師傅給慈禧做了一道帶餡的點心,慈禧吃后,覺得味道適口,非常喜歡,就問這是什么食物。當(dāng)時還沒有名字,可是太后問,不能說不知道吧?于是,廚師想到了宮廷大門上的釘帽,于是就隨口說:“這叫‘門釘肉餅’”。門釘肉餅就這樣誕生了。</p> <p class="ql-block">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tǒng)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后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fēng)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p> <p class="ql-block">同和居是北京同和居飯店有限責(zé)任公司旗下品牌,北京較早經(jīng)營魯菜的中華老字號,開業(yè)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三不粘、貴妃雞、蔥燒海參是它的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什剎海景區(qū)的淮揚府?;磽P菜是中國傳統(tǒng)四大菜系之一,發(fā)源于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肴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xì)致精美,格調(diào)高雅。</p> <p class="ql-block">荷花市場步行街位于什剎海前海西側(cè),全長280米 。荷花市場興起于20世紀(jì)20年代,有售賣荷鮮、冰碗等食品攤點,還有游藝場所,歷史上是平民的消暑勝地,2000年以來,荷花市場以“酒吧一條街”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銀錠橋位于什剎海前海和后海的交界處,始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現(xiàn)存為1990年和2010年重建的橋梁,?是一座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全長12米,橋身兩側(cè)帶有燕翅墻,兩端有八字欄桿和抱鼓石,橋身篆刻有“銀錠橋”三字,由單士元先生手書?,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p> <p class="ql-block">銀錠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成為北京城內(nèi)一個重要的景觀節(jié)點。站在橋上向西望去,可以隱約看到峰巒起伏的西山,形成“銀錠觀山”的景觀。這一景觀是北京老城里唯一展現(xiàn)山水城相融合的景觀視廊。</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銀錠橋就是文人雅士流連忘返之地,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近代史上,銀錠橋也因一些歷史事件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民間對銀錠橋還流傳有“銀綻觀山水倒流”的俗語,說的是:后海較前海地勢低,如果關(guān)閉前海東、南岸處的兩個水閘,水就會由前海通過銀錠橋倒流回后海。</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風(fēng)景優(yōu)美,先后被入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的“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qū)”之一 、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遺產(chǎn)名錄 。</p> <p class="ql-block">在橋上俯瞰河流與傳統(tǒng)建筑群落,橋梁欄桿上有精美的雕刻裝飾,周圍環(huán)境綠意盎然,垂柳輕拂水面。</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景區(qū)的火神廟,即“火德真君廟”,明萬歷38年(公元1610年)在元代廟址上改建而成,是主祀火神的道觀。清乾隆24年(公元1795年)重修。廟門東向,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靈官殿”、“火祖殿”、“斗姆閣”和“萬歲景命閣”(俗稱:玉皇閣),均保留了明代形制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北京,鮮花遍地,什剎海景區(qū)更是萬紫千紅。</p> <p class="ql-block"> 一條河流旁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群落,建筑物上懸掛著各種招牌與廣告牌。河岸邊有人來往穿梭,享受休閑時光。遠處可見高聳的通信塔,柳樹垂下長長的枝條輕輕拂過水面。</p> <p class="ql-block"> 湖邊有一排傳統(tǒng)風(fēng)格建筑,綠樹成蔭,人們沿著木制棧道散步或休息。遠處可見現(xiàn)代高樓與古色古香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及周圍地區(qū)已成為風(fēng)景秀麗、古跡眾多、京味濃郁、大眾性強的歷史文化旅游風(fēng)景區(qū)。這里不僅有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還有現(xiàn)代化的購物中心和娛樂場所。游客們可以在這里盡情地購物、品嘗美食、欣賞表演,感受那份獨特的京味兒文化。</p> <p class="ql-block">楊向東:原國家稅務(wù)總局四子王旗稅務(wù)局工作,內(nèi)蒙古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藝術(shù)攝影學(xué)會理事,四子王旗攝影愛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