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行南麓,丹水之濱,沁河兩岸,晉城的每一塊城磚都浸潤著文明的肌理,每一片瓦當都鐫刻著時光的密碼。作為一名文保志愿者,近三年間隨師友踏訪古跡的旅程,于我而言不僅是對國保單位的丈量,更是與歷史魂魄的私語——當指尖撫過青蓮寺唐代佛像的衣紋,當目光掠過砥洎城鐵渣筑就的城墻,那些沉睡的文物忽然在記憶里蘇醒,化作筆尖流淌的詩行。這冊《詩話晉城七十二國?!?,便是我以平仄為磚、韻腳為瓦,為家鄉(xiāng)文化遺產(chǎn)筑就的一座精神碑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入文保之門,常為老師們的"偏執(zhí)"所觸動:他們會為一塊殘碑的釋讀爭論半日,會在暴雨夜驅(qū)車查看古建漏情,更會對著瀕危的彩塑默默垂淚。他們會在每個節(jié)假日志愿服務(wù)。他們會對外地客人熱情而耐心的解說。耳濡目染間,我漸漸懂得,所謂文物保護,從來不是冰冷的修舊如舊,而是將代代相傳的體溫,重新焐熱那些即將褪色的文明印記。于是每次走訪國保、古建,講座、研學,我總帶著小本子:速記老師的解說詞,勾畫飛檐的起翹角度,記碑刻的漫漶文字,更留意民間對古建的稱謂與傳說——比如老百姓口中"故宮小角樓"般的郭峪古城,或是被喚作"響堂"的崇明寺中殿,這些鮮活的記憶碎片,最終在詩詞里凝結(jié)成有呼吸、有溫度的文化肖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處國保,是晉城遞給世界的文化名片,更是中華文明的微縮譜系。這里有唐宋的木構(gòu)遺珍:青蓮寺的"乳栿對四椽栿"寫下建筑美學的傳奇,二仙廟的"懸梁吊柱"暗藏古代工匠的智慧;有明清的民居典范:皇城相府的"中道莊"里藏著耕讀傳家的密碼,柳氏民居的"丹桂傳芳"坊上刻著科第蟬聯(lián)的榮耀;更有跨越千年的信仰印記: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讓星辰落入人間,開化寺的宋代壁畫將佛經(jīng)故事繪成永恒。每首詩詞的背后,都是一次與歷史的深度對話——我試著用"檐角銅鈴風解語,碑間朱字雨生苔"(《謁崇明寺》)記錄古建的滄桑詩意,以"鐵爐凝滓成堅壁,石磴盤云見遠眸"(《登砥洎城》)還原工業(yè)文明與自然的古老博弈,更借"二仙遺跡今何在?滿徑松風似答言"(《訪二仙廟》)叩問傳說與現(xiàn)實的精神聯(lián)結(ji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些文字并非專業(yè)的學術(shù)著述,而是一個文保志愿者的心靈注腳。我查遍百度文集,尋問AI文庫,走訪古建現(xiàn)場,當我在青蓮寺的藏經(jīng)瀏覽殘卷,在府城玉皇廟的彩塑前遙望星晨,在長平之戰(zhàn)遺址觸摸帶血的陶片,忽然明白:文化遺產(chǎn)的守護,需要學者的嚴謹、匠人的執(zhí)著,需要詩人的浪漫,更需要普通百姓的呵護——唯有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代人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才能讓"保護"二字超越口號,成為流淌在血脈里的自覺。正如書中那些關(guān)于梁架、關(guān)于磚雕、關(guān)于彩塑的詩句,與其說是對文物的描摹,不如說是一個后學晚輩,向創(chuàng)造文明的先人們,獻上的一闕跨越時空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刻捧卷,眼前又浮現(xiàn)出那個春日的午后:在全國最小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南神頭二仙廟前,老師曾指著斑駁的梁架說:"我們守護的不是木頭,是古人讓木頭成為永恒的智慧。"愿這七十二首詩詞,能成為打開晉城國保之門的鑰匙,讓更多人在平仄韻律中,看見每一處古跡里沉淀的文明之光,聽見歷史長河里不息的文化濤聲。也實現(xiàn)文保志愿者把無形的文化講出去、傳下來的夙愿。畢竟,當我們學會用詩的眼光凝視文物,那些沉默的梁柱磚瓦,終將在時代的長夜里,重新亮起屬于自己的星辰。那些冰冷的碑礎(chǔ)栱基,將在志愿者的熱血情懷中升溫,給晉城這片古老的熱土再添溫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是為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振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