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海徐匯區(qū)蒲匯塘路55號的土山灣博物館,有一座精美絕倫的中國牌樓,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獨特歷程。</p> <p class="ql-block">19世紀60年代,西方教會在上海徐家匯南端建立了土山灣孤兒院。為了讓孤兒們掌握一技之長,孤兒院創(chuàng)辦了土山灣工藝品廠,開設繪畫、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多個工種,成為中國近代工藝與藝術教育的搖籃。1912年,德國傳教士、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木工部主任葛承亮,萌生了創(chuàng)作一座精美牌樓的想法。他帶領著數(shù)十名具有工藝才華的孤兒,開啟了這項偉大的創(chuàng)作工程。</p> <p class="ql-block">這些孤兒們,年齡雖小,但在葛承亮的指導下,全身心投入到牌樓的雕刻工作中。他們每日在工坊里,專注地雕琢著柚木,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雕刻技法,結(jié)合當時土山灣傳授的西方透視學原理,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經(jīng)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一座高5.8米、寬5.2米的全柚木牌樓誕生了。</p> <p class="ql-block">1913年土山灣孤兒院制作,牌樓高5.8米,寬5.2米,為四柱三間樓閣式,廡殿頂,曾參加三屆世界博覽會。</p><p class="ql-block">1915 年底為美國芝加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1939年后歷經(jīng)坎坷,于2009年6月從歐洲瑞典回歸中國上海,當時,牌樓殘缺不全。</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東陽木雕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歷時半年,捐修土山灣中國牌樓,捐修費用人民幣180萬元。</p> <p class="ql-block">這座牌樓采用四柱三間樓閣式,造型獨特。四柱上飾有栩栩如生的盤龍,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各枋上雕刻著如周瑜打黃蓋、三英戰(zhàn)呂布等三國人物故事圖案,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生動;牌樓底部抱鼓石上雕刻著42只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或威嚴、或俏皮,每一只都充滿了靈氣。其檐下之斗拱竟達六跳之多,屋頂采用了中國古代宮殿廟宇中只有最尊貴的建筑物才使用的廡殿頂,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尊貴與華麗。</p> <p class="ql-block">在頂部裝飾上,牌樓頂部正面鐫刻“功昭日月”,背面鐫刻“德并山河”,四周以龍鳳紋鑲飾。頂部還裝飾有雙龍戲珠和十六位將領,其中八位騎馬,八位手持矛、戟等武器站立。</p><p class="ql-block">龍鳳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皇權、力量與祥瑞,鳳代表著美好、吉祥與尊貴,二者結(jié)合寓意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功昭日月”“德并山河”則彰顯出對高尚品德與卓越功績的敬仰與歌頌,與古代用于旌表功績的牌樓文化一脈相承。</p> <p class="ql-block">正面鐫刻“功昭日月”</p> <p class="ql-block">背面頂部裝飾</p> <p class="ql-block">背面鐫刻“德并山河”</p> <p class="ql-block">而十六位將領的形象,展現(xiàn)出威嚴與豪邁之氣,仿佛重現(xiàn)了古代戰(zhàn)場的恢弘場景,既是對英雄人物的致敬,也暗含守護與庇佑之意。</p> <p class="ql-block">四柱上飾有栩栩如生的盤龍,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龍身蜿蜒盤旋,鱗片刻畫細膩,龍首昂揚,龍口大張,仿佛在吐火納珠,栩栩如生。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著權威、吉祥和力量,立柱盤龍不僅是對傳統(tǒng)建筑裝飾元素的繼承,更是希望借助龍的神圣力量護佑一方安寧。</p> <p class="ql-block">立柱上還雕刻了不少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各枋上刻有豐富的三國人物故事圖案,如三顧茅廬、長坂坡之戰(zhàn)等。這些圖案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場景和人物形象,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服飾等都刻畫得細致入微。三國故事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題材,蘊含著忠義、智慧、勇敢等價值觀,通過雕刻在牌樓上,既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也傳遞著教化世人、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意義,這與古代牌樓常常通過雕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來宣揚道德規(guī)范的功能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牌樓底部抱鼓石上雕刻有42只大小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它們或蹲坐、或俯臥、或嬉戲、或張望,憨態(tài)可掬,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獅子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辟邪、鎮(zhèn)宅的寓意,自漢代傳入中國后,逐漸與本土文化融合,成為傳統(tǒng)建筑裝飾中常見的元素。抱鼓石上的群獅雕刻,不僅增強了牌樓的穩(wěn)定性,更增添了祥瑞之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雕刻藝術對動物形態(tài)和神態(tài)的精準把握。</p> <p class="ql-block">1915年,這座凝聚著無數(shù)人心血的牌樓從中國上海遠渡重洋,運往美國舊金山參加“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在博覽會上,它一亮相便驚艷了世界,與土山灣中國寶塔組合榮獲最高獎“甲等大獎章” ,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精湛與魅力。此后,它又參加了1933年和1939年的世博會,讓更多人領略到中國牌樓獨特的藝術風格。</p><p class="ql-block">然而,此后土山灣牌樓卻橫遭厄運,幾經(jīng)轉(zhuǎn)手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收藏。1985年,一位北歐建筑師搶救出剩余的土山灣牌樓,并于次年運抵瑞典。在海外漂泊近百年后,2009年6月底,這座牌樓終于回到了它的誕生地——中國上海徐家匯?;氐焦释梁?,徐匯區(qū)文旅局積極組織國內(nèi)的古建筑專家以及木雕工藝師對破損嚴重的牌樓進行會診討論,制定出完整的修復方案,歷時半年,耗費一百八十萬元完成修復,讓這座藝術瑰寶以近乎完美的姿態(tài)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土山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繼續(xù)訴說著那段獨特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攝于2024年7月24日,謝謝觀賞!</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