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7日凌晨,葫蘆島地區(qū)普降甘霖,這給春日喜雨的農(nóng)作物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一早起來,云漸散,雨過天漸晴。和小弟相約,前往葫蘆島南票沙鍋屯參觀兩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沙鍋屯石塔和沙鍋屯遺址。</p> <p class="ql-block">將近2個小時的行程,不到十點到達了南票。我和妻在小弟的帶領(lǐng)下,前往第一個文物保護單位地——沙鍋屯石塔。路過沙鍋屯郵政支局。</p> <p class="ql-block">實寄一枚明信片,以資紀念這次旅游。</p> <p class="ql-block">沙鍋屯石塔是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沙鍋屯石塔位于葫蘆島市南票區(qū)沙鍋屯鄉(xiāng)沙鍋屯村東北處的石崗上,是一座金代密檐式石塔,通高4.6米,用褐色花崗巖雕琢砌筑而成,為六角五級,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雖然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感覺保護的不是太好,塔三面有圍墻,有一入口,除此之外,沒有太多的保護措施。</p> <p class="ql-block">巨石之上,不知道是誰,寫上了“寶塔”的字樣。</p> <p class="ql-block">沿著小路上山,向右轉(zhuǎn)到西南側(cè),有一座香案。</p> <p class="ql-block">逆時針繼續(xù)走向東側(cè),就到了圍墻外。繞過圍墻至北側(cè),有一門可入內(nèi)。</p> <p class="ql-block">塔基座:為須彌式,高約0.95米,束腰每面刻有一個壺門,里面雕著形態(tài)各異的獅獸、神獸,壺門之上是雕有仰蓮的圓盤。</p> <p class="ql-block">塔身:六面塔身,每面鑿有一尖券式龕門,龕內(nèi)佛像神態(tài)、手勢各異,或閉目沉思,或微微頷首。</p> <p class="ql-block">塔檐:共五層,層層向上翹起,逐層收斂,雕刻著精美的瓦垅和垂脊,檐角處還留有掛風鐸的圓孔。</p> <p class="ql-block">據(jù)塔西側(cè)巨石上所刻的“泰和六年七月”字樣,可知該塔建于金章宗泰和六年,即1206年,是研究金代歷史和佛教發(fā)展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塔剎:為玉珠式,雖歷經(jīng)風雨,仍散發(fā)著莊嚴肅穆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在石板南側(cè),可見人為修葺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有關(guān)石塔的傳說故事:當?shù)亓鱾髦鄠€與沙鍋屯石塔相關(guān)的傳說。一種說法是,沙鍋屯原本叫三虎屯,風水術(shù)士說這里會出三位皇帝,朝廷為防止篡權(quán)動亂,便修建了這座風水塔。</p> <p class="ql-block">另一種說法是,大臣解夢后算出沙鍋屯一帶將有龍命之人出世,威脅朝廷根基,為了扼殺龍運,章宗派人在沙鍋屯的石龍山龍首之上修建了這座石塔鎮(zhèn)壓。</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了石塔的參觀,驅(qū)車往回走,約2公里,就到了沙鍋屯遺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路邊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把車停到一單位門口的停車場???里,遇到了一波同是參觀遺址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因為凌晨的雨,有一段土路特別泥濘,一位老兄建議我們換條路走,我們采納了他的建議。但這條路很陡峭。來到半山腰,可見我們的停車位。</p> <p class="ql-block">遠處密林里就藏著沙鍋屯遺址。</p> <p class="ql-block">遠處,有藍頂?shù)膹S房。</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天空,能見度很不錯。</p><p class="ql-block">基本概況:沙鍋屯遺址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qū)沙鍋屯鄉(xiāng)媳婦山東坡天然洞穴中。</p> <p class="ql-block">發(fā)掘過程:1921年6月,瑞典工程師安特生在南票沙鍋屯下廟子村東南二里媳如山山口的南坡海拔216米處,發(fā)現(xiàn)此天然洞穴,經(jīng)探測為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后將其命名為“沙鍋屯洞穴遺址”。1921年6月14日至7月18日,安特生邀請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解剖學(xué)教授步達生一起進行了考古發(fā)掘。</p> <p class="ql-block">從路邊通往遺址的路,沒有經(jīng)過修葺。</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骨器和陶器,如繩紋筒形罐、彩陶豆、彩陶缽等,具有小河沿文化的特征。此外,在下數(shù)第二個文化層中還發(fā)現(xiàn)有40余具人的骨骸。</p> <p class="ql-block">就是這個遺址。洞口高約2米,寬約3米,進深近10米,洞內(nèi)自然形成三部分空間,越往里越窄小。</p> <p class="ql-block">該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遺存,是近代田野考古技術(shù)引入中國后第一個正式發(fā)掘的遺址,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歷史意義:沙鍋屯遺址的發(fā)現(xiàn)在國際上和國內(nèi)都有較大影響,是中國考古史上重要的一筆。它是紅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史上最早的發(fā)現(xiàn)之一,20世紀30年代,該遺址和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同時成為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了沙鍋屯遺址的參觀,我們沿原路返回。下一站,驅(qū)車前往南山區(qū)虹螺峴鎮(zhèn)的一處農(nóng)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桑椹即將成熟。</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小弟邀我們共進午餐。</p> <p class="ql-block">農(nóng)家小院里,裝飾的很有情調(diào)。</p> <p class="ql-block">愉快的一日游結(jié)束了,告別小弟,我們踏上了返程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