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誤人子弟,于古有之,于今亦有。將“太行山”讀作“代形山”,把“川”認(rèn)作“三”,還有“杕杜宰相”“聞有弄獐之喜”,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熱心AI的朋友,動動你的小指頭,只要百科全書里有的,俯拾即是。</p><p class="ql-block"> 我所經(jīng)歷的類似于誤人子弟的二則掌故,至今尚未申遺,AI無能為力。</p><p class="ql-block"> 一則是我讀小學(xué)四年級時候的事,那時正逢小學(xué)下放到大隊辦,老師奇缺,幾天前還在栽秧割麥的社員,一下子成了我們的語文老師。一天,讀毛主席語錄“因?yàn)閯倮?,人民感謝我們,資產(chǎn)階級也會出來捧場……”老師把“捧場”讀作“奉揚(yáng)”。下課后,我到隔壁教室去求教我從前的私塾先生,先生說,秀才認(rèn)字認(rèn)半邊。我明白了,原來我們的老師是一位秀才!</p><p class="ql-block"> 第二則是我讀師范時候的事,教古典文學(xué)的老師給我們講先秦文學(xué),講著,講著,板書時,突然頓住了,原來不知道要板書的那個字該怎么寫。先生急中生智:秀才提筆忘字!一語解頤,豈不快哉!</p><p class="ql-block"> 可謂誤人子弟,但不盡然。后來,我自己做了老師,希望自己不誤人子弟,書房里添置了《詞源》《辭?!贰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還有王力先生、呂叔湘先生等著名語言學(xué)家、教育學(xué)家的專著,給學(xué)生一瓢水,自己準(zhǔn)備一桶水,博得學(xué)生和家長贊譽(yù)。我認(rèn)為,這是“奉揚(yáng)”給我的教益。</p><p class="ql-block"> 秀才提筆忘字,是讀書人的幽默,也是讀書人的智慧,對我不無裨益。我常責(zé)怪老婆專注織毛衣把飯做糊,輪到我家廚時,看書誤了做飯的火候,飯也做糊了。老婆笑道,說人前,落人后,你也有把飯做糊的時候。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當(dāng)著老婆幽默了一把,這應(yīng)得益于秀才提筆忘字。</p><p class="ql-block"> 所以,誤人子弟不全在于“誤”,有時候,關(guān)鍵在于是否被誤。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其中的要義在于被誤的人怎么頓悟。從前,有個地主不識字,想讓兒子念書識字,就請了個教書先生。第一天,老師教他兒子寫字。老師說:劃一劃是個一字,劃兩劃是個二字,劃三劃是個三字。地主的兒子頓悟了,高興地對他爹說:"識字這樣簡單,何必請老師?"地主聽了兒子的話,就把老師辭退了。有一天,地主要請一個姓萬的朋友,叫他兒子寫張請?zhí)?。兒子從早上劃到下午還沒劃完,地主很著急,去催兒子。兒子對老子說:"都怪你這朋友,他姓什么不好,偏偏姓萬。我劃了半天才劃了兩千多,要劃一萬得劃多長時間!"兒子頓悟得實(shí)在可以,但頓悟錯了。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能怪老師有誤嗎?</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誤人子弟亦如是,在一定條件下,并非一定誤人子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