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我們黨員學習小組成員在黨總支副書記帶領下,參觀金山衛(wèi)抗戰(zhàn)遺址紀念園。</p><p class="ql-block"> 踏入金山衛(wèi)抗戰(zhàn)遺址紀念園的那一刻,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座坐落于上海金山的紀念地,承載著1937年日軍登陸金山衛(wèi)的血淚記憶,也鐫刻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精神。穿越時空的展陳與遺跡,不僅讓我們直面那段慘烈的歷史,更在心靈的震顫中引發(fā)對和平、責任與使命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 歷史的血淚:從“十月初三慘案”到民族之殤</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5日(農(nóng)歷十月初三),日軍以十萬兵力突襲金山衛(wèi)沿海地區(qū)。彼時中國守軍僅有300余人,面對敵眾我寡的絕境,他們以血肉之軀殊死抵抗,最終僅40余人突圍,其余全部殉國。日軍登陸后,對無辜百姓展開瘋狂屠殺,短短數(shù)日便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十月初三慘案”:1015名同胞遇害,3059間房屋被焚毀,焦土之上哀鴻遍野。紀念園中,被害鄉(xiāng)民紀念墻上密密麻麻的姓名、紫砂浮雕上被鐵鏈束縛的受難者形象,以及“警世鐘”上刻著的1937厘米高度與1015毫米口徑(分別象征慘案年份與遇難人數(shù)),無不以具象化的方式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站在這些遺跡前,我們仿佛聽見了同胞的悲鳴與戰(zhàn)士的吶喊,更深刻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警示。</p> <p class="ql-block"> 抗爭的豐碑:從軍民同心到民族覺醒紀念園內(nèi),“同仇敵愾捍山河”展區(qū)以大量實物與史料還原了金山軍民的英勇抗爭。銹跡斑斑的武器、泛黃的戰(zhàn)地日記、破損的軍裝,無聲訴說著守軍以土槍對抗機槍、以血肉對抗鋼鐵的悲壯。更令人動容的是普通民眾的覺醒:農(nóng)民自發(fā)組成擔架隊搶救傷員,婦女連夜縫制軍鞋支援前線,兒童傳遞情報穿越火線……這種全民抗戰(zhàn)的壯舉,在“抗日故事紫砂浮雕壁畫”中以藝術形式定格,彰顯了中華兒女“視死如歸、血戰(zhàn)到底”的民族氣節(jié)。尤其令我們駐足的是復原的明代抗倭城墻遺址:斑駁的磚石與日軍現(xiàn)代化武器的對比,凸顯了守軍以冷兵器對抗熱武器的絕望與不屈,也讓我們領悟到,真正的強大不僅是武器的先進,更是精神的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暢談交流中大家感到,我們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這次學習參觀恰似一堂沉浸式的歷史課:它讓我們看到,今天的繁華都市上海,曾飽受戰(zhàn)火蹂躪;今日的安寧生活,是無數(shù)先烈用生命換來的饋贈。這座紀念園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的啟蒙者。它告訴我們:原諒歷史,不是為了遺忘傷痛,而是為了超越仇恨;銘記苦難,不是為了沉溺過去,而是為了汲取力量。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國,但歷史的警鐘仍需長鳴。唯有將“愛國情懷”融入血脈,將“民族復興”作為己任,方能告慰長眠于此的英靈,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正如一位參觀者所言:“站在城墻磚前,聽見的是歷史的回聲——那是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對奮進的鞭策”。這或許正是金山衛(wèi)抗戰(zhàn)遺址紀念園留給每個來訪者最深刻的啟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