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八百里太行山習慣上分為三段,位于河北(北京)境內(nèi)的稱為北太行,位于山西境內(nèi)的稱為西太行,位于河南境內(nèi)的稱為南太行。太行山整體(尤其北段)來說是缺水的,但是南太行卻是薈萃北方山水精華,集“雄、奇、秀、險、幽”于一體,特色鮮明,峰林地貌、天湖石泉、絕壁峽谷,雄偉秀麗,蔚為壯觀。中國地理雜志曾說:“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下圖來源于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的秀美景色,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也深受廣大驢友們的熱愛。最近風靡戶外圈的“蟒蛇之吻”,就藏在豫晉交界的一條峽谷之中。非周末作為“廣哥”、“小馬哥”的掛,報名參加了黃河戶外的太行山“蟒蛇之吻”戶外活動。</p> <p class="ql-block"> 早早等在集合地點,上了中巴,一路北行,來到云臺山疊彩洞。疊彩洞是連接的修陵公路云臺山段19條公路隧道的綜合名字,是修武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杰作,前后歷時八年開筑而成。總長4000多米,上下高差912米。據(jù)說當年請了國外的設計,老外無計可施,又請國內(nèi)設計,無從下手,最后還是修武人民,開創(chuàng)性設計,就像“系鞋帶”一樣,在大山腹內(nèi)180度調(diào)頭,在兩山之間反復穿行,一直到頂,頗為震撼。因設計奇絕、修建難度巨大,被稱為“中國少有、世界罕見”,載入基尼斯之最紀錄。(下圖來源于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中巴車停在一個小村莊的路口,大家順著小路開始下行。蛇谷是深藏于云臺山后山的一條峽谷,其谷道蜿蜒如蛇行,據(jù)說這里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蛇的化石,故而得名。今天來的有50多人,可以說是大部隊了,順著小道一路下行,滿目翠綠,很是愜意。</p> <p class="ql-block"> 行之不遠,下到谷底也是河道,見到了最令人稱奇的"蟒蛇之吻"奇觀:經(jīng)年累月的自然雕琢,使兩段巖體宛若兩條雌雄巨蟒相向,仿佛一場跨越千萬年的愛戀。也許它們背后,有著一個堪比白娘子的凄美愛情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到這里的時候,長垣一個隊伍有30~40人,正在繩索的保護下下降。我們前隊也開始布設繩索,協(xié)助前面隊伍保護下行,后隊則在等待時間內(nèi)上溯峽谷上游,看看峽谷風景,打發(fā)無聊等待時間,有人說:回頭的都是聰明人啊,怕A費白花了。??</p> <p class="ql-block"> 來到一處斷崖。</p> <p class="ql-block"> 斷崖有20~30米高,原以為會是一個小攀爬點,沒帶繩子,繩子都留在了“蟒蛇之吻”處做保護用了,大家目光掃視了幾遍,確定上不去,繞行也沒有意義,于是打道回歸。完美詮釋了一個真理:“生命在于折騰(運動)”。</p> <p class="ql-block"> 峽谷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藥草,在普通人眼里,只是一些綠植而已,正如抖音上所說的:“山中無雜草,認識都是寶”。</p> <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蟒蛇之吻”的崖口,前面長垣的隊伍已經(jīng)下的差不多了,我們又加一道繩索,兩邊同時進行,叫做“兩翼齊飛”。</p><p class="ql-block"> 下去之前拍個照,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隊伍正在下降的時候,后面又過來一個晉城的隊伍,大約40多人,這條線路最近是真的火熱啊,非周末還能堵車如此厲害,也是沒誰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在第一道崖壁下面的石壁上,寫上了“蟒蛇之吻”的字樣,出來玩,打卡勝地不能遺漏,崖壁的造型、字前的留影,都是難忘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一段樹藤盤旋而上,酷似蟒蛇形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既然路線叫“蟒蛇之吻”,打卡一下“蟒蛇之藤”,來個“怪蟒翻身”,也是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快看,“蟒蛇渡江”,一棵橫倒在峽谷的樹干,也成了我們開心的焦點。</p> <p class="ql-block"> 很快來到了第二處斷崖處,長垣的隊伍正在做保護式下降,兩個隊伍擠到一起,后面還有晉城的人馬,要加快速度了,不然三個隊伍一百多號人都擠到這里,就亂成一鍋粥了。我們另外加設安全繩索,開始下降,同時從旁邊小路繞行開辟第三條路線。平常在嵩山爬山的驢友們還好,但是對于隊伍中徐州過來的朋友們,可能平常習慣于徒步,對于爬高上低的還有些不適應。</p> <p class="ql-block"> 下了大崖壁,還有一個小崖壁,大家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先下到底的隊友們,早已等得花都謝了。</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又有一個小崖壁,前面部分美女,在“人肉鉚釘”繩子的保護下,順利下到谷底,后續(xù)的嵩山劍客們,一個接一個,插科打諢不斷,尤其那一句“來了,老弟”,攀著巖石就下來了。</p> <p class="ql-block"> 剛下來一道小崖壁,后面就是第三道崖壁了,大約有七八米高,一條長繩,“兩端卸載”,把隊友們都送下去,輪到徐州的一位大哥,先后試了幾次,都不敢被繩子拉著卸下去,直到隊伍快下完了,終于再次鼓起勇氣,完成了挑戰(zhàn)。也許,這次戶外之行,會是他打開視野的一次機緣:原來戶外還可以這樣玩。</p> <p class="ql-block"> 從第三道崖壁下來,前面堵車了,原來是第四道崖壁到了。</p> <p class="ql-block"> 前隊下了一條繩索,隊友們排著隊順著不明顯的所謂“小道”下行,速度太慢了,于是隊友又下了一條長繩,可以開辟第二通道。</p> <p class="ql-block"> 途中小憩,六朵金花。</p> <p class="ql-block"> 谷底的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下到峽谷的三岔路口,已經(jīng)過了中午12點,就地找塊平地,三五成群,兩兩相對,開始了共產(chǎn)主義午餐,邊吃邊聊,一天中最輕松的時光到來了。</p> <p class="ql-block"> 午餐過后,有人發(fā)現(xiàn)石壁上方有個石洞,也是微型的“天生橋”。我國大多數(shù)天生橋是巖溶作用形成的,巖溶作用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碳酸鹽巖,石灰?guī)r也是之一)進行的化學溶蝕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機械崩塌為輔的地質(zhì)作用。在可溶的碳酸鹽類巖石分布地區(qū),天生橋一般為巖溶天生橋。而在干旱地區(qū)形成的天然橋,一般不叫天生橋,而叫拱門(原麥當勞改名的“金拱門”不在此次探討之列),是因為風化和風蝕作用所致。而本處的天生橋和“蟒蛇之吻”,大概率是水蝕作用下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 午餐過后繼續(xù)出發(fā),隊伍分成了三塊,一部分早下來的人,順著左側(cè)蛇谷往回走;一部分喜歡攀爬的,原路返回,一路攀爬崖壁回去;我們則順著右側(cè)峽谷,也就是琵琶河下游河谷繼續(xù)前行。前行不久,發(fā)現(xiàn)了河道旁邊水蝕的孔洞、河道內(nèi)沖出的“缸”,有點類似于“十八缸”的造型,河道底部巖石上有些類似于冰蝕的坑洞,大自然的造化多端,由此可見一?。</p><p class="ql-block"> 推測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qū)急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巖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tài)。</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一段峽谷,開始右切上山,峽谷內(nèi)沒有一點風,很快汗水就濕透了衣服,眼鏡片也有點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路上見到很多的野花、野草,甚至中藥。有大片的野百合含苞欲放,大薊、華北耬斗菜、澤漆、農(nóng)家栽種的芍藥,甚至還見到了一些極其少見的中藥材。</p><p class="ql-block"> (在此重申提醒一下戶外活動的原則,請注意保護環(huán)境,“除了腳印??和汗水,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笑容和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p> <p class="ql-block"> 走出樹林,遠遠望見停車的小村莊了,我們知道,今天的行程要基本上結(jié)束了。</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動,采用先下河谷,繩降下崖壁,相對比較安全,到谷底再拔高返回的方式完成了本次行程,全程大約5.4公里。美中不足的是,喜歡攀爬的朋友們覺得不過癮,所以后來有小分隊原路返回玩攀爬去了,本次活動相當于三條路線都分別由不同的隊友腳步丈量了,一次出行,三種不同走法,收獲滿滿。感謝群主回回的精心組織,感謝微塵等探出并命名的好玩線路,感謝群里強驢們(廣哥、小馬哥、奔跑哥、強哥、動力火車、醉貓、和尚、無極等等,恕不一一注明)一路辛苦保護,讓我們有了一次難忘的太行之旅,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希望下次還有這么有趣的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 (照片視頻來源于本次活動成員,由孔明編輯而成。如有肖像權(quán)著作權(quán)方面要求,請盡快聯(lián)系更改或者刪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