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天氣晴好,我們在酒店平臺上眺望第比利斯美景,格魯吉亞的母親河--庫拉河,緩緩從第比利斯穿城而過。</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上午9點離開第比利斯,沿著庫拉河出城,車程的40分鐘,前往姆茨赫塔古城游覽。</p> <p class="ql-block"> 姆茨赫塔古城(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姆茨赫塔古城建立于格魯吉亞王朝銅器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處于古代貿(mào)易之路的交叉口,并在兩條河流的匯合處。</p><p class="ql-block"> 這座古城曾是格魯吉亞王朝的首都,直到5世紀,格魯吉亞王朝遷都第比利斯。</p> <p class="ql-block"> 姆茨赫塔古城沿襲了11世紀教堂圓屋頂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風格,是中世紀教會建筑的經(jīng)典范例,并且是格魯吉亞王朝精美藝術(shù)和文化的見證,在格魯吉亞王朝文化藝術(shù)進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姆茨赫塔歷史古跡遺產(chǎn)構(gòu)成:</p><p class="ql-block"> 季瓦里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圣妮諾女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 姆茨赫塔是格魯吉亞基督教化的發(fā)源地。公元337年,圣尼諾修女在此立起十字架,促使國王皈依基督教,奠定了格魯吉亞作為“圣國”的地位。歷代格魯吉亞國王的受洗、加冕、婚禮、葬禮等重要宗教儀式都在此舉行。</p> <p class="ql-block"> 遵循東正教傳統(tǒng),教堂藏有11世紀圣像,衣褶用金箔勾勒。金線描繪制作工藝用于細節(jié)刻畫(如佛像面部、衣紋褶皺),既有莊重感又不失細膩。</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間供奉的?圣尼諾十字架?——格魯吉亞第一國寶,由4世紀傳教士圣尼諾立于此地,后由國王米利安三世建造,刻有圣經(jīng)相關(guān)雕刻。</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魯吉亞最神圣、最壯麗的教堂之一,僅次于耶路撒冷教堂的第二大基督圣地。</p><p class="ql-block"> 1994年,生命之柱大教堂與姆茨赫塔其他古跡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呈十字形布局,擁有高大的鐘樓,外高墻是古代防御所建,遠觀建筑線條剛毅有力,近看結(jié)構(gòu)層次豐富。其階梯狀外立面和穹頂結(jié)構(gòu)影響了后世格魯吉亞教堂的設計。</p> <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耶穌的圣袍就在教堂里這碑石下。</p><p class="ql-block"> 相傳:1世紀,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一位來自姆茨赫塔的格魯吉亞猶太人剛好在耶路撒冷,他從羅馬士兵手中買了耶穌的長袍,并帶回格魯吉亞?;氐郊亦l(xiāng)后,他姐姐觸摸了長袍,立刻因圣物所引起的情感震撼而亡。長袍未能從她攥緊的手中拿開,就把她和長袍一起埋葬,埋葬之地就保留在這教堂中。</p> <p class="ql-block"> 石頭介紹說:公元1世紀,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后,猶太裔格魯吉亞人Elias帶著耶穌長袍回到故鄉(xiāng),他姐姐碰到圣物后因神圣感沖擊而死,連同圣物一起下葬。后來墳墓長出參天雪松,教堂的七根柱子取材于此樹。建造時第七根柱子浮在空中,經(jīng)圣尼諾祈禱一晚上才落下,相傳“神圣的第七根柱”流出的液體可治愈他人。</p><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的七根柱子象征耶穌的七次復活,其歷史可追溯至4世紀,建筑風格融合了拜占庭和格魯吉亞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魯吉亞東正教的總部,也是第比利斯及周邊地區(qū)的主座教堂,一直是歷代國王加冕、死生、受洗的首選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教堂是多位國王加冕禮和安息之地。我們沿指示牌來到教堂入口右側(cè)的領洗池,是專為國王和王后洗禮之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尼諾十字架是格魯吉亞基督教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傳說中,圣尼諾從圣母瑪利亞那里得到了這個十字架,一她用葡萄藤和自己的頭發(fā)自制了這個十字架。它的雙臂下垂,橫梁或彎曲,形狀類似葡萄藤,與當?shù)氐钠咸盐幕⑾⑾嚓P(guān)。</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拜占庭式圓頂與中世紀壁畫,感受“神圣空間”的靜謐。</p> <p class="ql-block"> 對十字架的膜拜,是格魯吉亞人虔誠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阿納努里城堡(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阿納努里城堡始建于13世紀,是阿拉格維公爵的私人城堡和軍事要塞,又被稱為“阿納努里要塞”。</p><p class="ql-block"> 1739年,遭敵對公國襲擊并被付之一炬,阿拉格維家族慘遭屠殺。4年后,當?shù)剞r(nóng)民起義推翻了侵略者統(tǒng)治,此后城堡成為國王官員的住所。200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阿納努里城堡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與周圍迷人的自然環(huán)境完美融合,曾登上《孤獨星球》雜志的封面,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p><p class="ql-block"> 我對比著月月提供的《孤獨星球》雜志封面照片,按照石頭告訴的地點與角度,拍下此照片。如果是晴天有光影,效果就更巴適了。</p> <p class="ql-block"> 阿納努里城堡建筑風格獨特,由一座教堂和一座高大的方塔組成,中間由石頭壘砌的城墻相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納努里城堡中的教堂始建于1689年。教堂內(nèi)部裝飾精美,中央穹頂氣勢恢宏,巨大的十字架高聳入云,給人一種肅穆莊重的感覺。墻壁上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壁畫,展現(xiàn)了格魯吉亞深厚的藝術(shù)底蘊。</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樹》油畫</p><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樹,象征著上帝對人類的慈愛與慷慨饋贈,是永生與完美生命狀態(tài)的象征。生命之樹見證著人類始祖在伊甸園中純真無邪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樹</p> <p class="ql-block"> 在阿納努里城堡的鐘樓下,由高琦老師指導我們的坐姿體態(tài),并拍攝這張滿意的照片,在此致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納努里城堡中的逃生通道</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們結(jié)束了阿納努里城堡的游覽,繼續(xù)坐車向高加索山脈深處的圣三一教堂駛?cè)ァM局?,我們看見中鐵集團在高加索山脈,承建格魯吉亞南北走廊公路隧道與橋梁的工程項目。</p> <p class="ql-block"> 卡茲別克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海拔5000多米,是格魯吉亞的第三高峰、高加索山脈中的第七高,它所在的霍赫山脈在大高加索以北貫穿俄羅斯和格魯吉亞。</p> <p class="ql-block"> 我在行前做外高加索人文之旅功課時,資料描述“海拔5033米的卡茲別克山是高加索山脈的“戰(zhàn)神”,山腰上孤懸著14世紀的卡茲別克.圣三一教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山與教堂的曠世絕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我們乘大巴來到卡茲別克神山腳下,然后5人一組轉(zhuǎn)乘越車到達地處山腰的圣三一處教堂,天公不作美,已是大雪紛飛,唯見披著雪白面紗的教堂,不見遠處卡茲別克雪山的身影。實在有點遺憾。</span></p> <p class="ql-block"> 卡茲別克.圣三一教堂,坐落在海拔2170米的孤峰上,被譽為“世界上離天空最近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卡茲別克.圣三一教堂建于十四世紀,歷史悠久,隱秘于高山之上,更顯莊嚴而神秘,景觀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俄國詩人普希金在《卡茲別克山巔修道院》(離天堂最近的教堂)</p><p class="ql-block">中寫道:“飄悠的方舟,翱翔在群山之上,若隱若現(xiàn)。這是夢寐以求的遙遠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 石頭介紹說:圣三一大教堂始建于14世紀,最初為格魯吉亞東正教的隱修場所,是高加索的精神坐標,也是格魯吉亞人對永恒信仰與自然敬畏。</p> <p class="ql-block">點燃一支蠟燭,祈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雪花飄飛,圣三一教堂披上夢幻的白紗,莊嚴靜謐,我們與神山圣殿圣潔之約。</p> <p class="ql-block"> 在網(wǎng)借用一張《孤獨星球》封面圣三一教堂的照片,感受“距離天空最近的教堂”的壯麗景色,以彌補今天雨雪而至未見神山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格魯吉亞軍用大道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頭介紹說:1783年,當時在沙俄的策動下,格魯吉亞為了擺脫波斯帝國的控制,選擇向沙俄尋求庇護,俄格簽訂《格奧爾吉耶夫斯克條約》,打敗了土耳其的進攻。沙俄借機在高加索修建了這條軍用要道,名義上是為了加強雙方聯(lián)系,實際上卻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格魯吉亞。這條高加索山脈地形險峻復雜全長212公里的軍用大道,連接著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和俄羅斯北奧塞梯,見證了兩個國家跌宕起伏的命運。</p> <p class="ql-block"> 格俄友誼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格俄友誼紀念碑由蘇維埃政府建于1983年,紀念俄格之間的關(guān)系和格奧爾吉耶夫斯克條約簽訂200周年。條約承認東正教為俄格人民的紐帶;格魯吉亞成為沙俄的附屬國,并放棄對土耳其波斯帝國的依附。俄軍隨即進駐格魯吉亞,導致1787—1792年的俄土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 這座紀念碑由混凝土建造,是一個巨大的環(huán)形建筑,充滿了蘇聯(lián)元素和格魯吉亞的現(xiàn)代感。大面積的彩色瓷磚拼貼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兩國間深厚的友誼。</p><p class="ql-block"> 地陪予游石頭在凜冽寒風中,為我們講述著壁畫的歷史和生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石頭介紹說:紀念碑居中為手捧和平鴿、安撫小男孩、身穿傳統(tǒng)服飾的母親形象,她頭上的飄帶,一邊1783,一邊1983,剛好200年。</p><p class="ql-block"> 她的兩邊,從教堂的形式可知: 左邊,圓頂十字式,格魯吉亞;右邊,3個洋蔥頭式,沙俄。</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混凝土鑄就的圓形建筑上,鑲嵌著大幅彩色瓷磚壁畫。由俄羅斯列賓美術(shù)學院師生,描繪的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人民昔日手足情深的場景。蘇聯(lián)時期特有的藝術(shù)風格與格魯吉亞傳統(tǒng)元素完美融合,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我依稀記得當時新聞報道:2008年8月,在北京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普京匆匆趕回國,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之間爆發(fā)了為期5天的南奧塞梯戰(zhàn)爭,導致格魯吉亞損失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實際控制權(quán),經(jīng)濟直接損失約10億美元。</p><p class="ql-block"> 2022年俄烏沖突后,格魯吉亞拒絕參與對俄制裁,俄格關(guān)系有所改善。世態(tài)巨變,友誼的紀念碑交織著和平與沖突,不知如何評說?</p><p class="ql-block"> 盡管如此,格俄友誼紀念碑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它見證了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之間長達兩個世紀的歷史友誼,同時也記錄著背叛、戰(zhàn)爭和痛苦。</p> <p class="ql-block"> 今天風雪交加,氣溫接近零度,我們?nèi)缤@進了冰箱瑟瑟發(fā)冷,僵硬的手指捏不住手機,拿不住雨傘。我穿薄薄的雨衣被狂風吹得不停翻飛,消融雪花浸濕了我的袖口和褲腳。為了從不同角度欣賞紀念碑和周邊的美景,我們踏雪尋”梅” ,意趣盎然,堅持到最后上車,感謝團友們對我們的包容與寬厚。團友們沒想到我們寒風刺骨的平臺上能堅持那么長時間,上車時得到團友們的掌聲鼓勵。</p> <p class="ql-block"> 返回車上,溫暖車廂充滿歡樂的笑聲,我把凍僵的雙手放在夾窩里取暖自樂,讓麻木的手指恢復感覺。</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高加索山脈公路兩邊看見一些黃色冰雪,請教石頭何故?石頭告訴我們:這一帶山脈含有豐富的鐵礦石,遇雨雪浸蝕則呈現(xiàn)黃色的含有鐵氧化物等,形色一道風景。</p><p class="ql-block"> 我曾看過一份資料:高加索山脈有一種冰雪藻類適宜在雪面生存繁殖,含有類胡蘿卜素的雪藻大量生長,會讓冰雪呈現(xiàn)黃色。</p><p class="ql-block"> 借用團友馮老師照片,在此致謝!</p> <p class="ql-block"> 炭烤冰激淋</p><p class="ql-block"> 我好奇地欣賞“炭烤冰激淋”制作過程:先將面團裹成煙囪的形狀,刷上黃油、蜂蜜,在炭火烤至金黃酥脆,然后在里面鋪上一層巧克力,根據(jù)顧客喜好加入不同水果顆粒,最后放上一層冰淇淋即成。</p><p class="ql-block"> 熱的巧克力濃郁醇厚,與冰爽冰淇淋形成鮮明對比,一冷一熱,口感豐富,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 水煮包子(“亨卡利”),是格魯吉亞用水煮的包子,類似于中國的餃子。 水煮包子是十七世紀格魯吉亞人發(fā)明的一種食物,既柔軟易食,又富含營養(yǎng)有飽腹感,用羊肉、洋蔥、大蒜以及面粉做出水煮包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據(jù)說這種水煮包子是在格魯吉亞出生的原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的最愛。</span></p> <p class="ql-block">夜宿:古多里滑雪公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多里小鎮(zhèn)被譽為“高加索的小瑞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