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題記:</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正加速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根據(jù)聯(lián)合國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9億。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老年人擁有退休金、無需工作,生活輕松愜意。前不久近網(wǎng)上流傳一則幽默段子:“某小學老師給學生出了一個作文題《我的理想》,班上一女學生寫道,我的理想是盡快成為一名退休工人,不工作有錢花,每夭跳舞唱歌,想去哪玩就去哪玩。然而,這種表象背后,卻隱藏著一個群體的真實困境: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并非在享受生活,而是在與衰老、疾病、孤獨、家庭、社會進行著無聲的“內(nèi)卷”。</b></p> <p class="ql-block"><b> 暮色四合時,老槐樹的枝椏在風中簌簌作響,樹下獨坐的老人佝僂著背,目光穿過斑駁的樹影,落在遠處模糊的地平線上。他的皺紋里藏著七十余載春秋的霜雪,每一道溝壑都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流淌著生與死的交響。活著,對他而言,早已不是簡單的呼吸與心跳,而是一場與時間、孤獨、病痛和世俗的漫長角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祛魅:年齡濾鏡下的認知遮蔽</b></p><p class="ql-block"><b>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認知的濾鏡將我國老年人的生活固化為跳廣場舞、唱紅歌、旅游、打麻將的韻律與瀟灑,以及兒孫繞膝承歡的蒙太奇。這種符號化想象恰似普魯斯特筆下的瑪?shù)铝盏案?,用甜蜜的香氣掩蓋了生命的復雜況味。</b></p><p class="ql-block"><b> 當我們凝視公園長椅上那些被陽光鍍金的銀發(fā),往往選擇性忽略他們衣袋里形影不離的藥盒,看不見深夜床頭柜上七種顏色的藥片排列出的生存密碼。當幼兒園、小學上學放學時校門口那些在烈日或寒風中傴僂的背影,往往選擇性地無視他(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腰腿隱隱作痛的無奈與苦澀。</b></p><p class="ql-block"><b> 老年人“光鮮的儀式感”的背后,往往是他們對抗孤獨與病痛的無奈嘗試。正如一位老人所言:“我們跳舞唱歌,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lt;/b></p><p class="ql-block"><b> 老年人的“內(nèi)卷”是與衰老、疾病和家庭責任的抗爭,他們的每一次堅持,都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wèi)。</b><b style="font-size:18px;">老年群體的"內(nèi)卷"本質(zhì)上是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從對抗退行性病變的持久戰(zhàn),到維系代際關(guān)系的消耗戰(zhàn),每個褶皺里都藏著未被量化的生命成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生理:潰敗的堡壘與倔強的抗爭</b></p><p class="ql-block"><b> 老是不可逆的自然規(guī)律,但對老年人而言,它卻是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 </b></p><p class="ql-block"><b> 聽力下降、視力模糊、反應遲鈍、行動不便……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卻讓老年人逐漸被社會邊緣化。一位記者親身體驗衰老后說:“聽不清、看不見帶來的障礙與孤獨,遠比手腳疼痛更令人窒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當醫(yī)學診斷書上的"退行性骨關(guān)節(jié)病"轉(zhuǎn)化為"骨縫里呼嘯的北風",當糖尿病并發(fā)癥幻化成"血管中生長的荊棘",老年人正在創(chuàng)造獨特的疼痛詩學。這種將生理體驗升華為文學隱喻的自覺,構(gòu)成了加繆筆下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義抗爭。一位每天需要吞服27粒藥片的退休教師,將自己的身體比作"需要定期調(diào)試的老舊鐘表",這種黑色幽默式的表達,實則是向死而生的生命尊嚴宣言。</b></p><p class="ql-block"><b> 據(jù)有關(guān)機構(gòu)調(diào)查統(tǒng)計,約47.9%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每9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皵嘌率健彼ダ系耐{,讓老年人不得不每天在藥物、治療和日常護理中艱難掙扎求生。</b></p><p class="ql-block"><b> 老人的身體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城堡。在我居住的樓棟,劉奶奶的雙腿已無法直立,馮爺?shù)南ドw在雨天如針扎般刺痛,張奶奶的輪椅碾過地板時,總帶著一聲沉重的嘆息。醫(yī)學研究顯示,70歲后,肌肉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神經(jīng)傳導速度減半,連最簡單的吞咽都可能成為危險。</b></p><p class="ql-block"><b> 但生理的潰敗從未澆滅精神的火焰。這就是很多老人每夭早晚在小區(qū)廣場上晨練、跳舞的緣由。</b></p><p class="ql-block"><b> 中國老人用自己的經(jīng)歷印證了古希臘神話的隱喻——普羅米修斯的肝臟日復一日被鷹啄食,卻始終不滅那簇盜火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心理健康:孤獨的荒原與記憶的回聲</b></p><p class="ql-block"><b> “我像一棵被雷劈過的老樹,枝葉凋零,只??莞?。”這是九旬老人馮爺爺?shù)淖园?。他的同齡人早已化作塵土,連最親密的伴侶也先他一步離去。每天清晨,他對著空蕩蕩的房間說早安,仿佛妻子仍在廚房煮粥;黃昏時,他撫摸著褪色的老照片,與記憶中的親人對話。</b></p><p class="ql-block"><b> 心理學中的“疏離學”早已預言,當一個人與社會的紐帶逐漸斷裂,內(nèi)心的荒原便開始蔓延。</b></p><p class="ql-block"><b>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被低估,這成為他們最難言說的苦痛。 </b></p><p class="ql-block"><b>認知能力的退化:</b></p><p class="ql-block"><b>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發(fā)展為老年抑郁癥,這些心理變化讓老年人逐漸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有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癥患者中,許多人因長期情緒低落而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 </b></p><p class="ql-block"><b>孤獨與依賴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b> 獨居、空巢、子女遠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陷入“無人陪伴”的困境?,F(xiàn)實中很多老人被兒女輪流贍養(yǎng)的經(jīng)歷,正是這種“親情內(nèi)卷”的縮影:他(她)們像一件“行李”般在子女間輾轉(zhuǎn),既無法自主選擇生活,也無法擺脫家庭矛盾的漩渦。</b></p><p class="ql-block"><b>社會角色的喪失:</b></p><p class="ql-block"><b> 從“家庭支柱”到“被照顧者”,身份的轉(zhuǎn)變讓許多老年人感到價值感的崩塌。他們渴望通過勞動證明自己“未老”,卻因身體限制被迫“躺平”。這種“未老先 衰”的挫敗感,往往比身體疾病更令人痛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家庭與經(jīng)濟: 認知差序中的情感博弈</b></p><p class="ql-block"><b> 現(xiàn)實生活中,青年人用"躺平"消解老年焦慮,老年人以"報喜不報憂"維系代際尊嚴。這種雙向的情感表演,在家庭微信群里演繹出荒誕的鏡像劇場——子女發(fā)送的體檢套餐與父母曬出的徒步照片在空中無聲碰撞。</b></p><p class="ql-block"><b> 一位獨居教授在日記里寫道:"疼痛像沉默的房客,而我則是假裝房東還在的留守者",這種充滿張力的隱喻,暴露出代際溝通中難以啟齒的孤獨。</b></p><p class="ql-block"><b>贍養(yǎng)責任的轉(zhuǎn)移:</b></p><p class="ql-block"><b> 在傳統(tǒng)家庭結(jié)構(gòu)中,老年人的養(yǎng)老責任往往由子女承擔。然而,城鎮(zhèn)化進程和少子化趨勢讓這種責任逐漸“下沉”。農(nóng)村高齡老人成為“長壽內(nèi)卷化”的典型受害者:壽命延長了,但生活質(zhì)量卻因疾病、經(jīng)濟壓力和社會支持不足而大幅下降。</b></p><p class="ql-block"><b>經(jīng)濟保障的脆弱性:</b></p><p class="ql-block"><b> 盡管現(xiàn)在多數(shù)老年人有退休金,但面對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和物價上漲,這筆錢往往“不夠用”。王大爺每月5600元的退休金,在醫(yī)療支出和日常開銷中捉襟見肘,而子女的疏于照料更讓他陷入“經(jīng)濟與情感的雙重困境”。</b></p><p class="ql-block"><b>為家庭的“隱形付出”:</b></p><p class="ql-block"><b> 許多老年人即使身體虛弱多病,仍堅持長年幫子女帶孩子、做家務,甚至在家庭矛盾中充當“和事佬”。自己平時省吃減用,當兒女經(jīng)濟發(fā)生困難或?qū)O輩慶生過節(jié)時卻出手闊綽。這種“自我消耗式”的付出,往往被年輕人視為“理所當然”,卻成為老年人生活的沉重負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困境與出路:生命政治的黃昏敘事</b></p><p class="ql-block"><b> “活著不易”,這四個字對老年人而言,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考驗,是家庭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更是時代洪流中個體的堅韌抗爭。他們的“內(nèi)卷”并非與年輕人爭搶資源,而是對生命尊嚴的堅守。當我們在感嘆“人生不易”時,不妨多看看那些在廚房忙碌的老人、在病床前掙扎的老人、在兒女間輾轉(zhuǎn)的老人——他們的故事,或許才是“活著不易”的真正注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當基本生存保障逐漸完善,老年群體必然開始追問哈貝馬斯意義上的"交往理性"。社區(qū)養(yǎng)老中心的棋牌室里,退休工程師們正在用智能手機研究區(qū)塊鏈技術(shù);抗癌互助群里,晚期患者們用專業(yè)術(shù)語討論靶向藥耐藥性。</b></p><p class="ql-block"><b> 這些場景解構(gòu)了"被動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敘事,展現(xiàn)出老年群體爭奪話語權(quán)的自覺。他們的生存智慧不再局限于養(yǎng)生秘方,而是擴展為對數(shù)字化生存的主動適應,對醫(yī)療話語的重新闡釋。</b></p><p class="ql-block"> <b>在老齡化社會的深水區(qū),真正的文明刻度不在于養(yǎng)老床位數(shù)量的增長,而在于能否讀懂那些銀發(fā)褶皺里的生存史詩。當青年群體開始理解"老年內(nèi)卷"的本質(zhì)是生命能量的守恒與轉(zhuǎn)化,當社會能看見藥盒里藏著的存在主義哲學,代際之間的認知冰層將逐漸消融。那些在晨光中蹣跚的身影,終將在人類文明的鏡廊中投射出完整的生命維度——不是作為被凝視的客體,而是作為永遠在場的主體。這或許就是老齡化社會給予我們的終極啟示:每個年齡段的生存褶皺里,都藏著人類共同的命運密碼。</b></p><p class="ql-block">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zhàn),單純依靠個人努力已無法解決問題。 </p><p class="ql-block">政策層面的完善:我國正在推進醫(yī)養(yǎng)結(jié)合政策,試圖通過整合醫(yī)療與養(yǎng)老服務,緩解老年人的照護缺口。(見[4])然而,政策落地仍需解決資源分配不均、基層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 </p><p class="ql-block">家庭與社會的協(xié)同:子女需重新審視“孝道”的內(nèi)涵,從“經(jīng)濟支持”轉(zhuǎn)向“情感陪伴”。社區(qū)和公益組織也應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重建社會連接。</p><p class="ql-block">老年人的自我調(diào)適:正如孔子所言:“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崩夏耆诵枵业綄儆谧约旱纳钜饬x,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參與志愿服務,還是培養(yǎng)興趣愛好,都能為晚年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 結(jié)語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正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王建軍所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必須正視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保ㄒ奫9])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讓“活著不易”不再成為他們的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