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22日,我和弟弟經由北京抵達河北省承德市,開始了為期4天(實際上兩個整天加前后兩個半天)的承德之行。期間23日專程去游覽了金山嶺長城(詳情可見拙文《長城萬里 金山獨秀——金山嶺長城行攝》),其余時間則游覽了避暑山莊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xiàn)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shù)民族,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占地564萬平方米,是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皇家園林。</p><p class="ql-block"> 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89年于1792年建成。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湖泊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巒區(qū))兩部分,選址設計與建造取法自然,不假雕飾,120余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間, 構成融南秀北雄于一體、集全國名勝于一園的壯美景觀。在避暑山莊宮墻之外,有十二座皇家寺廟,其中包括被稱為承德“外八廟”,最初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的8座核心寺廟:?普寧寺、普佑寺、普樂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殊像寺、廣緣寺?。外八廟<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有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等7座,部分寺廟如溥善寺已無存。</span></p><p class="ql-block"> 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qū)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此次承德之行,除了金山嶺長城一日行之外,主要游覽了避暑山莊景區(qū)內博物館(正宮區(qū))、湖區(qū)風光及若干景觀如文津閣等,此外還游覽了外八廟幾處寺廟,雖行色匆匆,浮光掠影,卻也收獲不小。</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將數(shù)日來所拍視頻、圖片輔以文字,公諸美篇同好,歡迎瀏覽!</p> 視頻:承德避暑山莊行攝: 避暑山莊景觀掠影: <p class="ql-block">避暑山莊大門之一:德匯門</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書寫的《避暑山莊》牌匾</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四字里的“避”字多寫了一橫,其實在古人書法里,這個“辛”字多寫一橫常有,并非錯字。</p> 湖區(qū)風光拾萃: <p class="ql-block">昔日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曾在此宴請大臣、王公。</p> <p class="ql-block">煙雨樓 《還珠格格》的拍攝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金山亭 《火燒圓明園》外景拍攝地(圖片源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文津閣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是乾隆帝為貯存欽定《四庫全書》專門修建的園中之園。當年除收藏《四庫全書》外,還藏有《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其外觀為兩層,實則為三層,內辟暗層,以藏書籍,具避光防曬之功。而閣外施工更妙在防火災以鑿池引水,堆假山而借隙折光,明則形成月影落池、艷陽在天的"日月同輝"奇景,暗則將閣外湖水源源引來。</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戎裝像</p> <p class="ql-block">文津閣內的乾隆皇帝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掠影:</b></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廟簡介</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廟系乾隆皇帝為慶祝其母80歲和自己60歲壽辰,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該廟占地22萬平方米,規(guī)模居外八廟之首,形制為漢藏合璧式。坐北朝南,以琉璃牌坊 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至 慈航普渡,此為漢式建筑風格;后半部主體建筑大紅臺依山就勢矗立山巔,仿布達拉宮紅宮而 建,主殿萬法歸一金頂鎏金耗資一萬多兩上等金葉。"普陀"即指"普陀山",是 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宗乘之廟意為觀世音菩薩講經說法之處。</p> <p class="ql-block">小布達拉宮千佛閣</p> <p class="ql-block">金頂 為大紅臺群樓主殿"萬法歸一"殿金頂,殿頂為重檐四角攢尖頂,全部采用鎏金魚鱗瓦覆蓋,寶頂為藏式法鈴狀,殿脊飾以云紋,四角飛檐高挑,裝飾豪華。萬法歸一、慈航普渡、權衡三界三處鎏金頂,僅銅瓦鎏金一項即用頭等金葉15000多兩,此金頂就占用萬余兩。</p> <p class="ql-block">在小布達拉宮金頂觀山景</p> <p class="ql-block">磬錘峰遠眺</p> 普寧寺掠影: <p class="ql-block">?普寧寺?,別名?:大佛寺,因寺內供奉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高27.21米)而聞名。</p><p class="ql-block">?背景?: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仿西藏桑鳶寺,象征民族團結。</p> <p class="ql-block">普寧寺內的大佛寺</p><p class="ql-block">又稱大乘之閣,仿西藏桑耶寺的烏策大殿而建,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通高39米。南面六層檐,寓意為佛教的空,對稱"六合"。東西兩側出檐五層,佛教意為"五大"(地、水、火、風、空)。北面四層檐,佛教意為四曼,即四種"曼陀羅"。大乘之閣正面檐下懸掛乾隆帝御題"大乘之閣"和"鴻庥普蔭"云龍陡匾。殿內供奉世界最大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通高27.21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僅頭部就重達5噸,采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120立方米制成。佛像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凝神垂目,相好莊嚴。42條手臂除中間兩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每只手每只眼各代表25種因果報應,25乘40等于1000,便成為千手千眼。閣內楹聯(lián)"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凈現(xiàn)三身"寓意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有求必應。</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p> 普樂寺掠影: <p class="ql-block">普樂寺(圖片源于網絡)</p><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又稱“圓亭子”,位于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岸、磐錘峰以西的平崗上,是清代乾隆皇帝為接待新歸附的杜爾伯特、哈薩克、布魯特等少數(shù)民族代表而興建的重要寺廟建筑。其名“普樂”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寓意“普天同樂”,寄托了乾隆皇帝希望天下統(tǒng)一、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政治理想。</p> <p class="ql-block">閣城</p><p class="ql-block">也稱"經壇"、"壇城"等,用石條砌筑的三層高臺。從西側沿二十級臺階可達二層的門殿,面闊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內置乾隆帝御制《普樂寺碑記》碑,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而成。碑文記述了建造普樂寺的緣起及目的。出門殿,二層東半部平面布局獨特,分為內外三重。最外一重是周邊呈正方形的群房共八十四間,每邊各二十一間?,F(xiàn)已毀。第二重東西南北四面正中均辟門,正門面西,乾隆帝御題"真如境"。第三重為旭光閣石基。閣城第三層即旭光閣,是普樂寺最高處,也是閣城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木髹漆彩繪上樂王佛壇城</p><p class="ql-block">古印度的修行者修行時,為防止邪魔入侵,用各種法器在周圍筑造一個外圓內方的神壇,內塑或繪神像、法器,表示佛國世界的結構。此即為上樂王佛修法的極樂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普樂寺遠眺磬錘峰</p> <p class="ql-block">在普樂寺遠眺小布達拉宮和須彌福壽之廟</p> 須彌福壽之廟掠影: <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乾隆帝為前來祝壽的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仿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供六世班禪駐錫之用,俗稱"班禪行宮"。"須彌福壽",意為像須彌山一樣多福多壽。坐北朝南,占地3.79萬平方米,以琉璃牌坊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前部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碑亭、琉璃牌坊,至此為漢式建筑風格;后部為藏式風格,主體建筑為大臺,其主殿妙高莊嚴殿以鎏金瓦覆頂,大紅臺以北依山就勢循坡建有吉祥法喜、萬法宗源、金賀堂、生歡喜心、琉璃萬壽塔。整座寺廟凸顯出漢藏結合的獨特建筑風格。</p> 承德夜景掠影: <p class="ql-block">承德是個美麗的城市,夜景也很漂亮,隨意在所住賓館旁小河邊拍了幾張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