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的一天下午,站在漢口路轉角仰望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申報館的那個瞬間,我忽然理解了何為歷史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這座地標性歷史報館大樓,見證了時代的新紀元。它像一枚凝固的時光膠囊,把中國近代新聞史的驚雷與細雨,都封存在了今日的摩登肌理里。那些承載過《申報》鉛字重量的花崗巖立柱依然挺立,新古典主義立面,羅馬式雕花門楣下卻飄出了一縷老拿鐵咖啡的醇香。 </p> <p class="ql-block">推開黃銅門把手的剎那,申報館的廊柱間鐫刻著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立體編年。從1918年落成時的《申報》總部到1950年代《解放日報》進駐,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筑始終以花崗巖的褶皺藏著時代的密碼。</p> <p class="ql-block">大樓底層曾為印刷廠,設有排字房、紙版房、鉛字房等。二層為營業(yè)廳,三層為董事會、經(jīng)理室、會客廳和餐廳,四五層則有圖書館、校對室、照相廳,樓內(nèi)還有搬運大型貨物的電梯,這在當時的亞洲地區(qū)還不多見。</p> <p class="ql-block">沿著階梯走上二樓,每一級臺階都踩著歷史的回響:二樓穹頂大廳的鎏金藻井下,曾舉辦過中國首個新聞攝影展,1936年斯諾帶來的延安影像在此震動滬上;地下室蒸汽機房改造的印刷車間里,1949年5月27日凌晨,排字工人在解放軍進城前夜秘密趕印解放宣言;五樓鋼窗框上至今可見1952年《申報》終刊時,老編輯用鑰匙刻下的“筆不能屈”四字劃痕。最耐人尋味的是北翼旋轉門,1930年代胡政之在此與史量才爭論“文人論政”時撞碎的玻璃,如今鑲嵌著數(shù)字報屏,滾動播放的新聞熱榜倒映著梧桐樹影,恍若兩個世紀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當海關鐘聲正點敲響時,我坐在申報館的咖啡廳內(nèi),望著玻璃外車流人流漫過花崗巖外墻,恍惚間看見史量才先生執(zhí)筆立于窗前,他的金絲眼鏡反射著黃浦江的波光。</p> <p class="ql-block">這位曾說"國有國格,報有報格"的報業(yè)巨子,或許會驚訝于鉛與火的時代竟以這般溫柔的方式重生——在咖啡杯沿凝結的文化記憶里,在街角石縫生長的新聞基因中,永遠鮮活著一個民族叩問真相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走進改造后的THE PRESS餐廳,穹頂上的鎏金葡萄藤紋樣依然鮮活如初,百年前排字工人仰望過的穹窿,此刻正倒映著拿鐵拉花的漣漪。鑄鐵暖氣片改造成的書架里,《申報》影印本與當代藝術雜志比鄰而居。</p> <p class="ql-block">最動人的是二樓東側,整面墻保留著鉛字排版時代的字模抽屜,每個小格子里沉睡的宋體字,仍在等待排字工布滿鉛灰的手指將它們喚醒。</p> <p class="ql-block">街角報亭的玻璃櫥窗里,數(shù)字屏幕滾動著即時新聞,而櫥窗邊框的鑄鐵花紋分明是《良友》畫報的裝飾紋樣。穿行在這片街區(qū),每個毛孔都能感知到時光的疊影:外賣騎手的手機導航聲里,疊印著老式印刷機的轟鳴;網(wǎng)紅直播的補光燈下,潛伏著鎂光燈時代的銀鹽粒子。這種時空的褶皺,讓新聞不再只是故紙堆里的鉛字,而是化為城市肌理中永不停歇的脈動。</p> <p class="ql-block">在歷史與未來的咬合處,申報館的每一塊磚石都在證明:真正的新聞殿堂,本就是一座用真相對抗時間熵增的永恒建筑。</p> <p class="ql-block">外灘的江風裹著報童的吆喝穿越時空而來。九江路的青磚墻面上,"時務報館舊址"銘牌在梧桐葉影里若隱若現(xiàn),福州路轉角處商務印書館的雕花門頭仍保持著1897年的弧度。當暮色浸染四川中路的紅磚騎樓,我仿佛看見張元濟抱著《四部叢刊》校樣匆匆走過,邵飄萍的煙斗在申報館三樓編輯室忽明忽暗。</p> <p class="ql-block">漢口路是昔日赫赫有名的“報業(yè)街”,上海第一張中文報紙《上海新報》即于此創(chuàng)辦出刊。從1910年起,《天鋒報》《民立報》《民強報》《太平洋報》《中華民報》《民國新聞》《時事新報》《大共和日報》《神州日報》《晶報》《回民日報》《上海畫報》等曾有數(shù)十家報紙在這里設館設點,成為了中國新聞報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漢口路309弄的窄巷深處,民國報人們合租的石庫門里還晾曬著藍布長衫。晾衣繩上方,某扇老虎窗的磨砂玻璃上,依稀留著當年小報記者謄寫新聞時呵出的霧氣。</p> <p class="ql-block">轉過江西中路某個晨光微醺的拐角,“解放日報”四個魏碑體銅字突然撞入眼簾。這幢裝飾藝術風格的灰白色建筑里,1949年5月27日刊印的”大上海全部解放”號外曾如驚雷滾過蘇州河,而今它舒展的橫向線條依然在收納晨曦—玻璃幕墻折射著數(shù)字采編大廳的藍光,AI校對系統(tǒng)正與老校對員布滿老年斑的手共同撫過電子樣張。在掛著范長江采訪筆記真跡的大廳轉角,“解放源”文化空間將鉛字印刷機改造成多媒體裝置,泛黃的《申報》《解放日報》在投影中漫天飛舞,最終聚合成外灘天際線的流光。</p> <p class="ql-block">那些曾宣告城市新生的鉛字血脈,正以數(shù)據(jù)流的形態(tài)注入?yún)^(qū)塊鏈新聞庫,在黃浦江畔生長出追問真相的新根系——這座城市總在歷史的褶皺里孕育未來,而新聞,永遠是它最忠實的接生婆與預言家。</p> <p class="ql-block">盡管報紙離我們已經(jīng)漸行漸遠,但走在這條百年報館街,仍然讓你駐足流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謝謝你的點贊、評論和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