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洪洞縣,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樹,它不僅見證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更承載著海內外華人的“尋根”情結。來到“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以槐根為造型的根雕大門氣勢恢宏,象征移民后裔同根同源;正門影壁上大大的隸書“根”字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1370—1417年),朝廷從山西組織了18次大規(guī)模移民,遷往18個省市500余縣,涉及1230個姓氏,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遷徙,因洪洞地處晉南交通要沖,成為主要集散地,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就成為移民離鄉(xiāng)前的最后記憶。景區(qū)內“朝堂決議”、“大槐樹下”等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那段移民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過六百余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大槐樹移民后裔已遍布全球。“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里,被譽為“華人老家”,是海內外億萬移民后裔尋根祭祖的精神圣地,其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祖堂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仿明代建筑風格,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供后人瞻仰祭拜,這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被譽為“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們紛紛合影留念的一代大槐樹(下圖一),是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仿建的,重現(xiàn)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其實,第一代古槐樹已枯,現(xiàn)存第二代、第三代古槐樹,樹齡分別達400年和百年,枝繁葉茂,是移民歷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華姓氏苑提供家譜續(xù)修和查詢服務,保存有1.2萬套家譜資料,很多人來此探尋家族脈絡,試圖解開本家族的那一縷文化密碼。下圖三是大槐樹移民涉及的1230個姓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洞古驛道成為大槐樹移民去往各地的必經之路。相傳在遷民路上,官府把移民的雙手捆綁起來穿在一根繩上以防逃跑,途中要上廁所只好說:“報告老爺,請解開手,我要上廁所”。久而久之,就把上廁所簡化成了“解手”,這就是“解手”一詞的由來。所以,這里的衛(wèi)生間稱為“解手場”(下圖三)。下圖五“蘇三卸枷處”雕塑和移民沒有關系,這是發(fā)生在洪洞的另一個故事,“蘇三起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建有洪崖古洞,崖上書“洪崖塹壁”,洞頂書“古洞連云”,而洪洞這個地名就是取自城南的“洪崖”與城北的“古洞”。在這里,趕巧會看到大型實景演出《鐵鍋記》,還可進入洞內,體驗在蜿蜒曲折中找尋自己姓氏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是明代移民史的地理見證,也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漫步在景區(qū)內,從根雕大門到根字影壁,從祭祖堂到古槐遺址,從洪崖古洞到中華姓氏苑,一路走來,仿佛穿越了600余年的時空,置身于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歷史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片土地始終以包容的姿態(tài),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鄉(xiāng)愁記憶……</p> 感謝雅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