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是唐朝都城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始建于唐代景龍年間(707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chǎn)。 小雁塔是西安市著名古跡,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北門入口處。 走進小雁塔大門,首先感受到的是與外界喧囂截然不同的寧靜氛圍。這里沒有擁擠的人群,仿佛時光在此停滯,讓人如同置身于一個寧靜的仙境,迅速從外界的紛擾中抽離出來,靜下心去感受歷史的沉淀。 雖然從北門(薦福寺后門)步入景區(qū),本文還是順著寺院的建制,由南向北介紹。 小雁塔南門,即薦福寺山門。由于多種因素,目前暫不開放,游客只能從北門或西門進出景區(qū)。 薦福寺始建于唐代,原為皇家寺院,磚砌單檐、歇山式屋頂,上鋪藍色琉璃瓦,有脊獸和磚雕斗拱等精美裝飾。門額南面嵌有明正德六年(1514 年)制“敕賜薦福寺”石刻匾額,北面嵌有“最勝法門”石刻匾額,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山門內左前方為鐘樓。初建于明代,現(xiàn)為清代遺存,近代經(jīng)過翻修。鐘樓內置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 年)鑄造的大鐵鐘,這口鐘主要用于寺院報時和佛事活動。 現(xiàn)在在鐘樓外的空地上還有一口鐘,專門供游人撞鐘使用,游客可以親自體驗撞鐘三下,分別代表福、祿、壽,從而感受雁塔晨鐘的古意。 山門內右前方為鼓樓。初建于明代,現(xiàn)為清代遺存,近代經(jīng)過翻修。 中軸線主干道兩側各立一通石碑。 東碑為《薦福寺重修塔記》。此碑是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立的一通石碑,這通石碑記錄了當時對薦福寺塔的重修情況,對于了解宋代佛教建筑的修繕技術和藝術風格具有重要價值。 西碑為《敕賜薦福禪寺重修記》。此碑是明代成化八年(1473年)所立,記錄了薦福寺在明代的一次重要重修過程,是研究薦福寺歷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東碑背面為《重修薦福寺碑記》。此碑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記錄了康熙年間對薦福寺的重修情況。 西碑背面為《重修地藏王殿碑》。此碑是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立的碑。碑文由長安崔爾進撰寫。這塊碑記述了地藏王殿的兩次重要修繕過程,反映了明代對薦福寺及其附屬建筑的維護和重視。 “慈氏閣”為磚砌高臺,正中有券洞,兩側置磚梯,上建殿宇面闊 3 間,進深 2 間。四面檐下均為一斗三升斗拱,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施勾頭滴水。重檐之間懸明代《敕賜薦福寺》木匾。 《敕賜薦福寺》匾額是由明英宗于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親筆書寫的。 “慈氏閣”北面外觀。 “慈氏閣”北面前方左右兩側各有兩道石碑,主要為薦福殿堂碑和薦福寺重修碑。 前方中軸線上為大雄寶殿。小雁塔大雄寶殿是薦福寺的核心建筑之一,面闊5間,進深3間,為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殿內供奉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為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為明代雕塑,分別象征真理和智慧。 大雄寶殿是薦福寺的主殿,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門前抱柱聯(lián)為“千年古剎自女皇開基走過風雨夏春秋,百代皇寺從盛唐立業(yè)跨越唐宋元明清”。這副楹聯(lián)概述了小雁塔(原薦福寺)的歷史,強調了其始于武則天時期,并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悠久歷史。 外側抱柱聯(lián)上聯(lián)為“義凈弘愿仰玄奘大德西渡天竺求經(jīng)典”。 下聯(lián)為“孤帆劈浪慕那爛陀領二十五載傳文明”。這副楹聯(lián)講述了唐代高僧義凈的壯舉,他效仿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于那爛陀寺學習多年,并將大量佛經(jīng)帶回中國,對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慈氏閣和大雄寶殿之間的區(qū)域分布著9 株古樹,除了一株古楸樹以外,其他的古樹全部是唐槐,樹齡在 800 至 1300 歲之間。 大雄寶殿北側立有兩道石碑。這是《薦福碑記》碑。 《十方功德》碑。 東小亭。 西小亭。東、西小亭均為木質結構的清代建筑。 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 - 710年),原塔高15層,因明代地震,塔剎被毀,最上兩級震壞,現(xiàn)僅存13層,通高43.4米。 薦福寺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創(chuàng)建于684年,初名大獻福寺,是為駕崩百日的高宗皇帝追福而改建。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稱大薦福寺,并親自題寫寺額。唐中宗時期,在寺外安仁坊新建了塔院和小雁塔。到晚唐武宗滅佛時,大薦福寺是長安城敕令保留的四大佛寺之一。五代至元代,長安城規(guī)??s小,薦福寺和小雁塔被隔于城外,原寺院漸廢。明清兩代,薦福寺經(jīng)過兩次大的重修后恢復和發(fā)展。民國時薦福寺因戰(zhàn)亂被侵占,佛像盡毀。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小雁塔和薦福寺文物進行了妥善保護和管理,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和義凈大師的西行有著緊密的關系,義凈曾游學印度11年,帶回梵文經(jīng)典400余部,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佛經(jīng)譯場,共譯經(jīng)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jīng)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走進小雁塔,能讓人聯(lián)想到這些歷史上的高僧大德,感受到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 白衣閣處于小雁塔北面,原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閣,因觀音常著白衣而得名。<br> 白衣閣為兩層高臺式磚木結構,單檐歇山屋頂,上建殿宇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周圍設回廊,底層中有門洞穿過。其灰瓦屋面,南面上部鑲有明代石匾額“白衣閣”,明代創(chuàng)建,清代重修。 在白衣閣的北側(景區(qū)北門),豎立著兩通石碑,都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寺院時所立。 一通為《捐助姓氏碑記》,該石碑正面是功德碑,上面記載著當時一些捐款人的姓名及其捐款的銀兩數(shù)目;碑的背面是《重修古薦福寺記》。 與《捐助姓氏碑記》相對的是《彌勒佛畫像碑》,上面刻有彌勒佛畫像;背面為《重修薦福寺地藏王殿》碑。這兩尊石碑都是清代重建寺院時所立。 小雁塔之旅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它以建筑為載體,以歷史為紐帶,串聯(lián)起信仰、藝術與自然之美。無論是對個人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還是對文化傳承的啟發(fā),都值得我們以敬畏之心細細品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