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陵位于西安市北部、關中平原腹地,涇河與渭河交匯區(qū)域,東迄臨潼區(qū),南界灞橋、未央兩區(qū),西和涇陽縣、渭城區(qū)相鄰,北與三原縣、閻良區(qū)毗連。截至2022年,高陵區(qū)轄7個街道辦事處,土地總面積294平方千米。人口:到2022年統(tǒng)計,高陵區(qū)常住人口總數(shù)量為46.52萬人。高陵的 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冬夏季節(jié)長,春秋季節(jié)短,年溫差變化較大。</p> <p class="ql-block"> 昭:有明亮、顯著、明白之意,如“昭然若揭”。 慧:指聰明、有才智,如“智慧”“聰慧”。將昭慧與高陵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僅是這里曾經是昭慧寺的所在地,有著名的昭慧塔,更重要的是說高陵是一個具有昭慧的大美之地!</p> <p class="ql-block">高陵的昭慧廣場以唐文化為基礎,以宗教、地域民俗文化為核心,將昭慧塔、李晟碑等歷史文化遺跡納入其中,還設有高陵博物館,展示高陵本地出土的各時期珍貴文物,是傳承和弘揚高陵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作為高陵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廣場和旅游對外推廣的窗口,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感受高陵的歷史底蘊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廣場自南向北依次建有蓮池、雕塑臺、噴泉池、書簡臺等建筑,兩側配建有回廊、涼亭等仿古建筑,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廣場興建有大型石書簡雕塑、噴泉、地雕等景觀,還有昭慧紅色驛站、東西闕樓等。同時,這里還是應急避難場所,占地10.6872萬平方米,有效避險面積4萬平方米,可容納1萬人。</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館,館舍呈現(xiàn)軸線對稱結構,為仿唐園林化設計,形成了一亭一院、兩廊兩區(qū)、兩館六廳的唐風建筑布局??傉嫉孛娣e約9000平方米,展陳面積約1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分設有 歷史文化展廳:展示了新石器時代以來高陵人生產生活的歷史文化遺存及資料。 中共高陵歷史紀念館:展示黨史文化實物資料等,展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高陵歷史發(fā)展。經濟社會發(fā)展展廳:展示了高陵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物資料,呈現(xiàn)了建國后至今高陵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 臨展廳:用于舉辦臨時展覽。</p> <p class="ql-block">楊官寨遺址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甕棺葬33個、墓葬45座、水井5口。發(fā)掘區(qū)以涇渭新城的東西二路為界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發(fā)現(xiàn)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窯,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窯洞式建筑群;北區(qū)發(fā)現(xiàn)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聚落環(huán)壕,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周長約1945米,壕內面積24.5萬平方米。文物出土: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余件,包括陶、石、骨、玉器等。陶器有尖底瓶、彩陶盆、彩陶缽等,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以及目前所知最早的石璧和石琮。</p> <p class="ql-block">高陵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有于志寧。于志寧是唐初大臣、學者,京兆高陵人,出身關隴貴族,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居宰相,少年好學,尤長于文學,曾隨李世民東征西戰(zhàn),多有戰(zhàn)功,還著有《諫苑》等,與他人合編《隋書志》,修訂《本草》等。</p> <p class="ql-block">楊恭懿(1224-1294),字元甫,號潛齋,奉元高陵(今屬陜西)人,是元代著名的學者。自幼讀書勤奮,隨父避亂期間也不廢學業(yè)。家貧卻拒絕鄉(xiāng)鄰接濟,親自勞作維持生活,閑暇研讀群書,尤其精通《易》《三禮》《春秋》,后又研讀朱熹《四書集注》等書。</p><p class="ql-block"> 呂柟(1479 - 1542),字仲木,號涇野,西安府高陵(今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qū))人。他是明朝正德三年(1508)狀元,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呂柟一生不慕虛名,不求私利,以“正心為本,務實為要”教育學生,治理地方。他是明代關學的集大成者,主張窮理,提倡實學,是明代關學復興之領袖。其學術思想屬程朱學派,初受業(yè)于渭南薛敬之,以河東理學家薛瑄為宗,與湛若水、鄒守益在南京共主講席九年。著有《四書因問》《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春秋說志》《禮問內外篇》《涇野詩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白遇道(1836-1926),字心悟,后改字五齋,號完谷山人,陜西高陵縣人。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介紹:科舉入仕:同治九年(1870年)中舉,十三年(187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剜l(xiāng)守孝與修志:光緒五年(1879年)因父喪歸里服孝,六年(1880年)應請編修《高陵縣續(xù)志》,歷時兩載完成。十年(1884年)起復回京,仍供職翰林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陜講學與任職:光緒十五年(1889年),應陜西巡撫鹿傳霖之約回陜講學。二十四年(1898年),被引見光緒皇帝,超授甘涼兵備道。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任鞏秦階道鹽運使,后以老病引退還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如淳生于公元141年,先祖為周代史官,從小勤學博識,精通五經、六籍,對儒、道、墨、法各家學說都有研究。二十歲左右就能背誦五經全文和《左傳》。他性格平和,才思敏捷,顯名于當時。如淳曾為東漢光祿大夫,主政文化教育。著有《漢書音義》112冊,在注疏中通過辨識解釋先秦字詞,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訓詁方法,為后代的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留下了寶貴財富。除注疏外,他還有賦、頌、書、記、表、七言、琴歌、對策等各種文體的著述,都很受讀者歡迎。</p> <p class="ql-block">昭慧塔又稱高陵塔、三陽塔,建于唐代大中年間,因它建在唐昭慧院內,故稱為昭慧塔。塔高53米,共十三級,是密檐式磚塔,呈現(xiàn)樓閣式和密檐式混合的樣式,歷經千年仍巍然高聳。</p> <p class="ql-block">高陵水景公園以仿唐古建和現(xiàn)代園林相融合為主題,園內亭、臺、坊、榭、閣等古建飛檐反宇,紅廊白墻的樓閣亭亭玉立,與灰白的仿古橋相得益彰,營造出典雅幽靜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觀:園內有貫穿南北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著周圍的建筑和綠樹。岸邊垂柳依依,欒樹紅綠交織,叢林假山連綿起伏,鳥語花香,宛如一幅自然畫卷。</p> <p class="ql-block"> 高陵的涇渭分明觀景臺在耿鎮(zhèn)街道渭陽一路南側,地處涇河與渭河的交匯處。站在觀景臺上,能將涇河與渭河交匯處的壯觀景象盡收眼底,一清一濁的兩條河流在此交匯,形成鮮明對比,界限清晰,仿佛大自然繪制的一幅神奇畫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