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歲月長歌里的精神碑銘——緬懷汪元倫老人</b></p><p class="ql-block"><b>亂世晨曦中的堅韌微光</b></p><p class="ql-block">在民國壬申年(1932 年)十月十二日的破曉時分,貴陽市第七區(qū)永樂鄉(xiāng)(今烏當區(qū)高新街道阿栗村汪家寨)的天空似一幅尚未暈染開的水墨畫。晨曦如淡金的紗幔,輕柔地披在這方土地上,而汪元倫的第一聲啼哭,似一顆石子投入歲月的湖面,泛起層層生活的漣漪。</p><p class="ql-block">那時的華夏大地,恰似一艘在風雨中飄搖的巨舟,軍閥混戰(zhàn)的硝煙與民生凋敝的陰霾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wǎng)。而汪家寨的“大院壩里”里,七姊妹的啼哭聲宛如生命的樂章,雖稚嫩卻暗含著無限生機。汪元倫,作為長子,他的童年如同一幅被歲月染上滄桑色彩的畫卷。私塾的門扉緊閉,高昂的學費似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阻隔了他求知的渴望。那田野里的稻穗與玉米,在微風中搖曳,成了全家望穿秋水的希望。他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挑著菜蔬或柴薪,沿著蜿蜒的小路進城售賣,再挑回一擔糞肥。那往返的路途,似一條無形的繩索,丈量著一個家庭在苦難中掙扎的生存韌性,每一步都踏出生活的艱辛與堅韌。</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魚梁河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在汪家寨的土地上潺潺流淌。河水的低語與稻田里的蛙鳴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生活最質(zhì)樸的底色。汪元倫和兄弟們?nèi)缤恋氐氖刈o者,用粗壯的扁擔挑起了命運的重量。一擔擔菜蔬,在他們粗糙的手中仿佛是開啟生活之門的鑰匙,換回的不僅是維持生計的口糧,更是他們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以及對生活不屈的不甘。這種“以勞力換生機”的生存哲學,如同深埋在家族血脈中的種子,生根發(fā)芽,成為永恒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家族脈絡中的溫情詩篇</b></p><p class="ql-block">汪元倫的家族史,宛如一本泛黃的線裝書,是舊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微縮鏡像。七子團圓的“幸福家庭”,在歲月的長河中閃爍著微弱卻溫暖的光芒,然而其背后,是父親輩們?nèi)缗G斬棘的勇士般,在荒蕪的土地上篳路藍縷的開拓。汪元科、汪元會、汪元富等兄弟姊妹,雖僅僅讀過小學,那有限的知識卻如星星之火,與他們的體力一起,為家族開辟出一條通向希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而汪元倫,我的岳伯父,這位未曾識字的長兄,宛如一棵沉默而堅韌的大樹,以“勤儉持家”的樸素信念為根,撐起了一個四子兩女的大家庭。他的一生,似一首平淡卻動人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流淌。</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動容的,是兩位耄耋老人“白發(fā)養(yǎng)黑發(fā)”的傳奇篇章。當命運的暴風雨無情地襲來,女兒癱瘓在床,女婿撒手人寰,岳伯父伯母夫婦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將 50 多歲的女兒接回青瓦石壁老屋。十余載的時光,如潺潺的魚梁河水,悄然流逝。他們用粗糙卻溫暖的雙手,悉心照料著女兒的飲食起居,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卻無法磨滅他們眼中的慈愛與堅守。這種超越血緣的親情,恰似汪家寨魚梁河邊的楊梅樹,根系緊緊纏繞在陡峭的巖縫之中,歷經(jīng)風雨的洗禮,卻依然用滿樹的甘甜回饋人間。</p><p class="ql-block"><b>時光洪流中的精神回響</b></p><p class="ql-block">汪家寨的歷史沿革,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見證著家族命運的跌宕變遷。從民國時期的鄉(xiāng)治體系,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集體勞動熱潮,再到改革開放后“楊梅鮮桃掛山,櫻桃枇杷鋪地”的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汪氏后人始終如一群勤勞的蜜蜂,秉持著“靠雙手吃飯”的祖訓,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p><p class="ql-block">如今,四世同堂的歡樂場景,似一幅溫馨的畫卷在汪家寨徐徐展開。老人留下的那十多萬元積蓄,不僅僅是他們一生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更是一座閃耀著光芒的燈塔,是對“勤能補拙”價值觀的終極注解。</p><p class="ql-block">而汪元倫夫婦親手種下的數(shù)百棵楊梅樹,早已幻化成家族的精神圖騰。它們的根系,如同老人堅韌的意志,深深扎入巖縫之中,汲取著大地的養(yǎng)分。每一棵楊梅樹,都像是老人用九十四載春秋在時光的巖層中精心鐫刻的豐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氣吞山河的豪情,卻以最樸素的堅持,如同一首無聲的贊歌,詮釋了何為“活到老做到老”的生命韌性。</p><p class="ql-block"><b>根脈與時光的交響</b></p><p class="ql-block">在 2025 年五月的時光長河中,岳伯父如一片飄落的秋葉,安詳?shù)仉x開了這個世界。然而,他的故事卻如一首悠揚的長歌,在阿栗村的山間久久回響。當后輩們靜靜地佇立在魚梁河畔,輕輕撫摸那些見證過兩位老人身影的楊梅樹時,他們會在心底深刻地懂得:所謂幸福,并非是坐享其成的甜美果實,而是用汗水精心澆灌、以仁愛溫柔守護的時光年輪。汪氏家族的興旺,恰如一曲激昂的樂章,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新時代的生動續(xù)寫。根深者葉茂,源遠者流長,家族的根脈在歲月的滋養(yǎng)下,必將愈發(fā)繁茂,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大岳伯汪元倫遺像</p> <p class="ql-block">大岳母(大外婆)</p> <p class="ql-block">夜半靈幃燭影寒,嫗姝相倚叩靈棺。</p><p class="ql-block">九旬發(fā)妻聲聲慟,七秩親妹字字酸。</p><p class="ql-block">風咽語,月闌珊,憶中猶見舊時歡。</p><p class="ql-block">青梅竹馬同耕苦,白發(fā)相扶共病艱。</p><p class="ql-block">曾記否,糠菜年?為兒換糞過重山。</p><p class="ql-block">而今滿嶺楊梅熟,不見當年種樹人。</p><p class="ql-block">千行淚,濕青衫,三更哭盡五更殘。</p><p class="ql-block">陰陽永隔肝腸斷,唯托清輝照九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