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p><font color="#b06fbb"><b>《</b></font><font color="#333333"><b>汶川大地震十七周年紀念</b></font><font color="#b06fbb"><b>》 2025年5月12日<br></b></font></p><font color="#b06fbb"><b>這是我2025年撰寫的第019篇美篇文章,感謝您的關(guān)注!</b></font></h1> <h1><br></h1><h1><font color="#167efb"><b>今天是《</b></font><font color="#333333"><b>汶川大地震十七周年紀念</b></font><font color="#167efb"><b>》日。</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四川512地震,即汶川大地震,發(fā)生于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zhèn)(北緯31.0°,東經(jīng)103.4°)。此次地震的震級為里氏8.0級(后修正為8.3級),震源深度約14公里,屬于淺源地震,破壞力極強。</b></font><br></h1> <h1><font color="#ff8a00"><b>17年前,漩口中學的43名師生與2名家屬在汶川地震中罹難,五層校舍僅剩三層。如今,斷裂的廢墟與定格的《汶川時刻》雕塑,沉默訴說著山河破碎的瞬間。這里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警示:防災(zāi)減災(zāi)的常識,是生者獻給逝者最深的哀思。</b></font><div><b style=""><font color="#b06fbb"><u>本文的所有照片均為本人當?shù)卦瓌?chuàng)拍攝。</u></font></b></div></h1> <h1> <font color="#167efb"><b>地震影響<br>1. 受災(zāi)范圍 <br> 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多個亞洲國家,四川、甘肅、陜西、重慶等地受災(zāi)嚴重。<br> 極重災(zāi)區(qū)包括汶川、北川、綿竹、什邡、青川、都江堰等地。</b></font><br></h1> <h1><font color="#39b54a"><b>2. 人員傷亡<br> </b></font><font color="#39b54a"><b> 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截至2008年9月數(shù)據(jù))。<br></b></font><font color="#39b54a"><b> 北川老縣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映秀鎮(zhèn)遭受毀滅性破壞。</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3. 經(jīng)濟損失<br> </b></font><font color="#ff8a00"><b> 直接經(jīng)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大量房屋、道路、橋梁、學校、醫(yī)院被毀。</b></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b>救援與重建<br></b></font><font color="#b06fbb"><b>1. 全國動員<br> </b></font><font color="#b06fbb"><b> 中國政府迅速啟動應(yīng)急響應(yīng),軍隊、武警、消防、醫(yī)療隊伍緊急馳援。<br></b></font><font color="#b06fbb"><b> 國際社會也提供了援助,包括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救援隊。</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2. 災(zāi)后重建<br> </b></font><font color="#167efb"><b> 2008年6月,國務(wù)院發(fā)布《汶川地震災(zāi)后恢復(fù)重建條例》,投入約1萬億元用于重建。<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2012年,災(zāi)區(qū)基本完成重建,新建住房、學校、醫(yī)院、交通設(shè)施等,北川新縣城異地重建。</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紀念與反思<br></b></font><font color="#39b54a"><b> 全國防災(zāi)減災(zāi)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zāi)減災(zāi)日”,以提高公眾防災(zāi)意識。<br></b></font><font color="#39b54a"><b> 汶川地震紀念館:位于北川縣曲山鎮(zhèn),用于紀念遇難者和展示抗震救災(zāi)歷程。</b></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b>汶川地震是中國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也促使中國在地震預(yù)警、應(yīng)急管理、建筑抗震標準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進。</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每年的5月12日,人們都會自發(fā)地聚集在一起,緬懷和紀念那場深深刻在中國人心中的汶川地震。歷史,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一個無法觸及的過去。但事實上,汶川地震中倒塌的中學、師生們的遺體,至今仍然靜靜地躺在廢墟之中。對于那些渴望更深入、更真實地了解汶川地震歷史的朋友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踏入汶川漩口中學的遺址,探尋那些令人心碎、催人淚下的真實場景與畫面。</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漩口中學,這所阿壩州的重點中學,曾坐落于汶川縣漩口鎮(zhèn),后因水庫修建而遷至映秀鎮(zhèn),總投資高達6500萬元。然而,在“5.12”大地震的洗禮下,這所學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漩口中學原為阿壩州重點中學,但在地震中遭受重創(chuàng),成為地震遺址之一。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以及2名家屬不幸罹難,27名學生和2名教師嚴重受傷,其中3人失去了肢體,12名學生成為了孤兒,共計造成了21個單親家庭。值得一提的是,漩口中學如今已成為映秀鎮(zhèn)乃至汶川縣范圍內(nèi)面積廣闊、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遺址之一。</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汶川地震后,漩口中學的廢墟被保留為遺址,成為歷史的見證。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場災(zāi)難性的地震瞬間改變了山河的容貌,美好的家園和城鎮(zhèn)在強大的自然力量下化為烏有。悲痛與驚恐彌漫了整個地區(qū),如同洶涌的海嘯。漩口中學遺址保存了地震帶來的破壞,五層樓僅剩三層,廢墟中留有斷裂的結(jié)構(gòu)。為了紀念這一時刻,藝術(shù)家精心設(shè)計并制作了巨大的白色石雕“表盤”,其造型藝術(shù)名為《汶川時刻》。這個石雕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令人震撼的一刻永遠定格在映秀鎮(zhèn)的地震中心紀念區(qū)。而如今,大家所見的這個碩大的被崩裂的白色石雕“表盤”,已然成為漩口中學遺址不可或缺的歷史人文景觀。</b></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b>2009年5月12日,距離那場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整整過去了一年。為了緬懷這段歷史,位于震中的汶川縣映秀鎮(zhèn)漩口中學遺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紀念活動。這場地震導致漩口中學的校舍建筑嚴重受損,五層樓在震后僅剩下三層,三層樓更是直接降到了一層,而原本的一層和二層則化為了廢墟中的碎片。當你親自踏入這片遺址,目睹那些歪斜的教學樓和慘不忍睹的廢墟,心中難免會涌起一股悲痛之情,為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師生們默哀。</b></font></h1><br> <h1><font color="#167efb"><b>在汶川地震的廢墟中,漩口中學的遺址得以完好保留,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遺址不僅是地震的見證者,也是人們表達哀思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為了銘記這場災(zāi)難,該遺址不僅作為歷史的見證,還承載了人們的哀思與敬意。在2009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央周年祭奠儀式上,這里更是成為了儀式的會場,讓人們在這里緬懷逝去的同胞,感受那段歷史的沉重與悲痛。雖然時光荏苒,但每當人們回首那段歷史,那場地震帶來的恐懼與傷痛仍然歷歷在目,讓人感慨萬千。</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今天。在這里,我們?yōu)槟切┰趶U墟中罹難的師生們默哀。汶川地震提醒人們關(guān)注防災(zāi)減災(zāi)的常識,學習如何應(yīng)對地震的方法。面對汶川地震這樣的重大災(zāi)難,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汲取教訓,學會正確的應(yīng)急處理措施。當?shù)卣饋砼R時,如果身處室內(nèi),應(yīng)迅速躲到堅固的床或桌下尋求庇護;若沒有合適的家具可藏身,應(yīng)站在門口,利用門框進行保護。同時,務(wù)必遠離窗戶,因為窗戶玻璃在地震中可能破裂傷人。</b></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b>在這里,為那些掩埋在廢墟中的師生們的遺體默哀。</b></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b>深切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