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3265353</p><p class="ql-block">美篇名:李朗詩</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8日我們乘坐高鐵從溫州出發(fā),11點準時到達景德鎮(zhèn)北站,第二天下午去了景德鎮(zhèn)陶陽里御窯廠遺址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陶陽里御窯廠遺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老城區(qū)中心地帶,我們對御窯廠的知識基本是空白的,只是抱著別錯過才來到這里。通過參觀游覽才讓我們大開眼界,第一次全方位知道御窯廠生產(chǎn)過程,尤其是那些保留下來的遺跡更顯得珍貴。</p> <p class="ql-block">御窯廠遺址是明清兩代皇家瓷器的生產(chǎn)地,這里出土的瓷器碎片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精湛工藝。</p> <p class="ql-block">剛走到遺址大門,那古樸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高大的門樓雖有斑駁痕跡,卻依然不減往昔威嚴,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邁進大門,仿佛穿越時空,喧囂被隔絕在外,四周彌漫著歷史的靜謐。</p> <p class="ql-block">在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幾位考古工作者正專注地工作著。他們手中的小刷子輕輕拂去泥土,仿佛在喚醒沉睡千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周圍陳列著一些剛剛出土的瓷器碎片,雖然殘缺不全,卻依然能看到上面精美的花紋和細膩的質地。這些碎片,是歷史的拼圖,每一片都蘊含著無盡的奧秘,等待著人們?nèi)ソ庾x。</p> <p class="ql-block">陶陽里御窯廠遺址最吸引我們的,是遺址內(nèi)的龍珠閣。它紅墻黃瓦,飛檐斗拱,在一片綠樹的簇擁下顯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龍珠閣始建于唐代,最早叫聚珠亭。中間朝代幾經(jīng)變名,至1925年再次重建,改叫龍珠閣。至此,名稱再未改變而一直沿用至今?,F(xiàn)在看到的龍珠閣1987-1990年間進行兩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閣內(nèi)陳列著眾多御窯廠出土的瓷器珍品,每一件都精美絕倫,讓人不禁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折服。</p> <p class="ql-block">閣內(nèi)從潔白如玉的青花瓷,到色彩斑斕的粉彩瓷,它們靜靜躺在展柜里,卻似乎在低聲講述著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扁壺,造型獨特,線條流暢,青花發(fā)色濃郁鮮艷,壺身上繪制的龍紋張牙舞爪,仿佛要破壁而出,其工藝之精湛,讓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些瓷器前,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代的匠人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感受到了他們對瓷器制作的熱愛與執(zhí)著。</p> <p class="ql-block">游覽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位當?shù)氐睦辖橙?。他坐在街邊,熟練地拉坯、塑形,動作行云流水。我們?nèi)滩蛔●v足觀看,與他攀談起來。老人告訴我們,他從小就跟著父輩學習制瓷手藝,這一干就是幾十年。在他眼中,陶瓷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傳承,一種融入血脈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彭家上弄歷史文化街區(qū)坐落于陶陽里歷史文化片區(qū)內(nèi),緊鄰御窯廠,自古是陶瓷“官搭民燒”“官民競市”的作坊生產(chǎn)區(qū),是御窯廠生產(chǎn)功能的延伸,見證了景德鎮(zhèn)數(shù)百年的商貿(mào)繁華。</p> <p class="ql-block">彭家上弄是一條狹窄的里弄連接著數(shù)百家窯爐和作坊,沿東西向布置徑直走向昌江,傳世的青花瓷在點點帆影中運往西方。如今,這些街巷正以不同的姿態(tài)煥發(fā)新生,展現(xiàn)出蓬勃生機。</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每一條老街巷都是有生命的。徘徊往返之間,時光悠悠升騰。布滿青苔的石板路、斑駁的老窯址、光潔的玻璃連廊……景德鎮(zhèn)市彭家上弄歷史文化街區(qū),像一個承載時間的容器,穿越時光,聯(lián)通古今。</p> <p class="ql-block">在陶陽里御窯廠遺址,我們目睹了陶瓷藝術發(fā)展歷程,感受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精美絕倫的陶瓷作品,傳承著古老的制瓷工藝和文化傳統(tǒng),展現(xiàn)出中國工匠精湛的技藝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