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灰磚黛瓦溢書香 ~ 淺塘碧水映唇樓</b></p> <p class="ql-block"> 一一閑游安徽宏村紀(jì)略一一</p> <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其實對徽派建筑心儀已久了。不過,我一直以為徽派建筑僅僅是在安徽徽州。這次陪三弟、三弟媳及三弟的孫子去黃山旅游,因為他略略了解一些安徽宏村的情況,所以,我們臨時起意,決定去宏村看看。</p><p class="ql-block"> 4月30日,我們起得很早,急沖沖從黃山趕往宏村。那天,太陽很大,幸好正處晚春,天氣僅僅是比較炎熱而也。我們買好門票,信步走進了這個被歲月雕琢了近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載著八百年滄桑、水圳蜿蜒穿村而過,以其獨特的牛形布局和徽派建筑風(fēng)格的古老村落。方才知道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地區(qū)的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span></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磚、木、石為主要原料,以木構(gòu)架為核心結(jié)構(gòu),融合雕刻藝術(shù)與自然山水,具有獨特建筑風(fēng)格的江南建筑。這里的</span>每一處建筑,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這里的每一棵樹,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其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宏村的水系獨具江南韻味,蜿蜒曲折之中與古村落相映成趣。南湖、月沼、水圳,形成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宏村汪氏不僅是該村的旺族,而且起源很早,更是宏村南湖、月沼、水圳的主要規(guī)劃者和建設(shè)者。其先祖為唐朝越國公汪華(隋末唐初人物),因保境安民被尊為“汪王”,其后裔多次遷徙后于南宋定居宏村。明清時期,汪氏家族通過徽商貿(mào)易(茶葉、木材等)積累財富,商業(yè)網(wǎng)絡(luò)遍及全國,同時重視教育,培養(yǎng)出多名科舉入仕子弟。杰出人物?汪思齊?,明代水利專家,是他主持規(guī)劃宏村月沼水系,形成了上下通水、左右通水、巷巷通水的格局,潤澤該村至今已達800余年,其妻胡重娘(西遞嫁入)參與設(shè)計,被譽為“巾幗丈夫”。走在南湖邊,但見湖面波光粼粼,倒映著古建筑,宛如天上人間,引來很多游客拍照留念。湖邊的垂柳輕拂水面,偶爾掠過幾只水鳥,激起一圈圈漣漪,不僅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鐵屋子”外的一線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次,我們穿過南湖正中的那座石拱橋,然后進入大名鼎鼎的“南湖書院”。</span>據(jù)臨時導(dǎo)游介紹,“南湖書院”始建于明末,最初由六所私塾組成,稱為“依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這六所私塾合并為“以文家塾”,后來才更名為“南湖書院”?。它是宏村汪氏家族為了培養(yǎng)子弟和傳承文化而集資興建的。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機構(gòu),更是徽商“富不過三代”的逆襲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當(dāng)然,我們還參觀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敬德堂”和“承志堂”,觀看了徽劇和黃梅戲。在“敬德堂”內(nèi),我們看到門樓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每一刀每一筆都蘊含著深意。那些雕刻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主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樟蘭竹菊四喜圖,象征堅韌與高潔;東鹿西馬圖,則寄托著對子孫生活的美好祝愿。在“承志堂”,這座被譽為“民間故宮”的建筑,我們看到了精湛的木雕、石雕、磚雕,并無不為其精妙絕倫而贊嘆?;談『忘S梅戲表演不僅音律優(yōu)美,而且唱腔婉轉(zhuǎn)高吭,引來不少游客鼓掌喝彩。</span></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還要哆嗦幾句,說說村口的兩棵百年古樹。一棵是位于北側(cè)的那棵紅風(fēng)楊,<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直插云霄,高約20米,大約需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是它一直</span>默默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另一棵是位于南側(cè)的白果樹,它像一把利劍,直指蒼穹,寧折不彎。這兩棵樹不僅是牛形村的“牛角”,更是村子的風(fēng)水樹,承載著村民對吉祥與興旺的期許。兩棵大樹的樹皮上布滿的皺紋,仿佛歲月刻下的滄桑印記,見證著宏村的興衰與變遷。??</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宏村的每個角落,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時光交錯的奇妙感。古老的建筑與現(xiàn)代的游客和諧共處,仿佛在訴說著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話。那些門樓上的雕刻,不僅是藝術(shù)的體現(xiàn),更是文化的傳承。漫步在青石板上,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望一眼村頭古樹,能聽見歲月的低語。漫步在古村落中,我不禁思考: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像宏村人一樣,守護好自己的文化根脈?因為,那些精美的雕刻,不僅是技藝的結(jié)晶,更是文化的象征。它在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化始終是我們心靈的家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黃昏的宏村,被一層薄霧輕輕籠罩,宛如一位披著輕紗的女子,羞澀而神秘,始終讓人留連往返,樂不思蜀。這次</span>宏村之行,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們在宏村的民宿點了四菜一湯,我和三弟把酒言歡,一直沉浸在宏村的美景之中,漸漸進入夢鄉(xiāng),睡得很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另:附拙詩一首,敬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