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20250501--02華夏中部游(十四)

老轅

<h1><b><font color="#ed2308">5月1號</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廣府古城5A、叢臺公園4A、學步橋 、回車巷 、邯鄲道、秦始皇出生地</font></b></h1> <h1><p><font color="#167efb"><b>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小長假首日,辭別邢臺市前往邯鄲。高速路上車流顯著增多,車速難提。我習慣按低于限速10%的節(jié)奏行駛,多數(shù)車輛亦保持類似速度,鮮見超速或頂格行駛的情況。不過節(jié)假日里,或許是歸心似箭的趕路者,或是較少涉足高速的新手,部分車輛速度偏快,為此我格外留神駕駛。</b></font></p><font color="#167efb"><b><br>首站抵達廣府古城。這座城墻綿延近5公里的古城,外圍環(huán)繞著數(shù)百米寬的護城河,城內百姓煙火如常。登上東門城樓俯瞰,碧水繞城、古建棋布,“北方水城”之譽名副其實。城中探訪了太極拳宗師武禹襄、楊露禪的故居——前者開創(chuàng)武式太極拳,以“開合虛實”為要;后者創(chuàng)立楊式太極拳,奠定現(xiàn)代太極拳普及基礎,二人共同將太極文化植根于此,澤被后世無數(shù)武術愛好者。同期參觀的廣平府署,始建于明清,作為明清時期冀南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其建筑格局留存著古代官署“左文右武”的規(guī)制,大堂內“公生明”匾額與楹聯(lián),亦折射出傳統(tǒng)吏治文化的核心理念。<br><br>午后轉至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qū)。漫步其間,回車巷與藺相如故居毗鄰而立——這條不足百米的小巷,因《史記》中“負荊請罪”的典故聞名,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與廉頗“知錯能改”的磊落,化作千年街巷的精神注腳。不遠處的學步橋,雖經后世重修,卻承載著“邯鄲學步”的寓言智慧,警示著盲目模仿與守正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邯鄲作為中國唯一三千年未改城名的古都,孕育了“完璧歸趙”“圍魏救趙”等1500余條成語典故,堪稱流動的“漢語詞典”。<br><br>行程尾聲踏入叢臺公園,慕名探訪古叢臺。這座始建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時期的宮苑遺跡,曾是趙國君臣宴飲、閱兵之所,現(xiàn)存夯土高臺與明清亭閣相映,見證著“胡服騎射”的改革風云。園內游人如織,既有健身休閑的市民,也有身著漢服取景的青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此交融。公園一隅的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記載著這位始皇帝生于邯鄲(時為趙國都城)、逝于沙丘(今邯鄲境內)的傳奇人生,其命運軌跡與這座古城結下特殊的歷史羈絆。<br><br>漫游邯鄲街頭,意外發(fā)現(xiàn)市政井蓋別具匠心——污水井、工程井的井蓋上,或雕刻“黃粱美夢”“毛遂自薦”等成語故事,或描繪胡服騎射、廉頗負荊等歷史場景,讓腳下的街巷成為可觸摸的文化長廊。而假期里全員在崗的城市管理者,更讓各大景區(qū)在大客流下保持秩序井然,傳統(tǒng)底蘊與現(xiàn)代治理在此達成和諧共振。<br><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當暮色浸染叢臺飛檐,一日行程在古城的煙火氣中暫歇,歷史的深邃與現(xiàn)世的鮮活,共同勾勒出邯鄲這座“成語之都”的獨特氣韻。</b></font></h1> <h3><p><b><font color="#ed2308">廣府古城又稱永年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東北側,距離邯鄲市區(qū)的車程約20多公里,是一處擁有2600多年歷史的有名古城。如今的古城建筑主要建于明代,保存完好,風格古樸大氣,而且古城四周環(huán)水,有風光優(yōu)美的蘆葦蕩和荷塘,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北方水城。游客來此可以參觀古老建筑、探訪名人故居,還可以拍攝湖水環(huán)繞的城墻景色,是邯鄲周邊訪古游玩的好去處。</font></b></p><b><font color="#ed2308"><br>在城內漫步也是游玩古城一定要做的事情。與一般的古城相比,這里的生活氣息更為濃厚。古城內的民居很多,新老建筑都以,城內還有學校、單位等,更像是一座正常的小鎮(zhèn)。當然,街道間也有很多老建筑、特色的店鋪,店鋪以餐館為主,門前大多懸掛著一些古老的布幌子等,很有古代的氣息,可以沿街拍照,隨意逛逛特色的小店。<br><br>古城內外也有幾處主要的景點,其中有武禹襄故居、楊露禪故居、民俗博物館、甘露寺、太極文化廣場等,因為廣府古城是楊露禪、武禹襄等太極宗師的故居所在地,所以古城的景點也以太極文化為主,其中武禹襄故居值得進入參觀,故居的面積很大,有儀門、轎房、書房、會客廳、花廳、蓮池、演武場等靜美的古建筑,適合參觀拍照。<br><br>而古城外的自然風光也是游客不能錯過的部分,廣府古城的四周圍繞著池水,游客可以在池水上泛舟游玩,電瓶船環(huán)繞一圈的價位約為30元。在水中有青青的蘆葦蕩,有風光旖旎的荷塘,是欣賞自然風光的好去處。而這些蘆葦蕩和荷花背靠古樸城樓的美景,更是很多攝影愛好者們不可錯過的拍照名地。另外,城東門外約2公里處,還有一座當?shù)赜忻暮霛鷺?,現(xiàn)在的橋身修于明代,整個小橋古樸靜美,也是拍照參觀的好地方。</font></b><br><br></h3> 成語之都,太極之鄉(xiāng)。 古城四周環(huán)以護城河,周長4.5千米,墻高10米,厚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千米,分布30多條街道,城內主要街道仍保留原格局,東西大街相對在一條軸線上,南北大街相互錯開,城內有文廟遺存。古城原在東、西、南、北四座門外都建有甕城,也就是外城。因為甕城的城門上也有城門樓,有四門八樓之稱,現(xiàn)僅東門和西門存有甕城,城門樓和角樓均不復存在。古城周圍水網縱橫,湖塘密布,水生植物種類繁多,蘆葦蕩和荷花淀眾多。 成語之都,太極之鄉(xiāng)。 東城樓-甕城。 城墻上生出的古樹-廣府椿。 甕城。 武禹襄故居,位于城內東街(又名迎春街),占地面積9千平方米,原有房屋75間,現(xiàn)存42間,屬清道光年間建筑。在前院南側倒座房位置土蓋有寬敞豁亮的轎房。轎房的北部為武禹襄故居的主體建筑。該建筑群坐北朝南由東、西、中三條軸線組成。中間軸線上的建筑為該宅院的軸心,屬北方常見的三進式四合院。在中心軸線建筑群的兩側,原來還有東西兩條軸線建筑,雖然也是三進式四合院,其建筑性質、風格,同中心軸線上的建筑基本雷同,但其建筑尺度、房屋高度略低一等,裝修也比較簡陋,現(xiàn)無。東部為民房,西部剩軸線南段的二間書房。本在武式故居的后院,原來還有一座東西寬60米,南北長40米的后花園,園內花草蔥蘢,樹木茂盛,設有假山、蓮池、亭榭、龜塘和練武場,現(xiàn)已不存。 武禹襄故居。 習武者。 <h3><b><font color="#ed2308">廣平府署是歷史上著名的畿南三府之一,坐落于廣府古城南北中軸線北端,正對南大街,建筑規(guī)制較高。府署是在唐初夏王竇建德所建萬春官的原址上而建,據(jù)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府署原建年月不詳,僅述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府史昭重建。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知府蔣以中、程世昌均重修。清朝以來,曾有十五任知府修葺或增添其它建筑。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長許之洲再次修建。復建后府署占地約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個,房屋160余間。建筑格局為中軸對稱,最南端建有儀門,儀門內兩側按左文右武,文為上、武為下的傳統(tǒng)依次排列府署的辦事機構六科,東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吏科戶科、禮科,西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兵科刑科、工科,與朝廷六部相對應。廣平府署正堂為全府核心機構,是知府迎送圣旨,舉行大型慶典,審理重大案件的場所。府署中軸線東側有東客廳、馬神廟、大花廳、戲臺東湖、廚房等,西側有西客廳、幕僚室蓮池、吏、自怡亭、賬房等建筑。</font></b></h3> 演出。 品嘗豐慶包子。 搖擺舞者。 <b><font color="#ed2308">楊露禪故居,位于廣府城南關,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南北兩座院落,北院為住宅,南院為店房,古地面積980平方米,但早已毀壞。故居座東面西,分為兩段院落,原來有茶棚五間、上房、配房、演武廳等建筑,1991年首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lián)誼會后,為弘揚太極文化,永年縣政府成立了楊露禪故居籌建委員會,于1992年在原址上重修、增建。故居前后兩院,為北方清式建筑。</font></b> 消防摩托車。 <h3><b><font color="#ed2308">回車巷位于邯鄲市區(qū)串城街南段,全長約75米。相傳這里就是趙上卿藺相如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的地方,故名。巷東口墻壁上有明萬歷十二年所立的石碑,上刻“藺相如回車巷”六個大字。旁邊有一石碑,碑文記載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為廉頗回車讓路,爭取將相和好的歷史故事。<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在邯鄲這個3000年未曾更名的老城中,回車巷記載了將相和的故事,它位于重新打造的邯鄲道街區(qū)中,街區(qū)內建筑借古付今可以讓游客在不同年代進行穿越。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招商仍在進行中,街區(qū)的內涵仍需優(yōu)勝劣汰把邯鄲的老故事留下來,把一些新認知帶進來,這樣它才能持續(xù)發(fā)展和美名遠揚。。。</font></b></h3> 回車巷與藺相如故居毗鄰而立——這條不足百米的小巷,因《史記》中“負荊請罪”的典故聞名,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與廉頗“知錯能改”的磊落,化作千年街巷的精神注腳。 邯情脈脈,鄲等你來。 天主教堂。 李景濂故居,是李景濂先生的故居,他是中國科舉的最后一名進士,曾在這片天地里度過他的悠悠歲月。這里融合傳統(tǒng)北方民居元素與西式建筑理念,細節(jié)之處盡顯當年的精致與考究。 邯鄲行宮,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返京途中曾在此駐蹕而得名,建筑為北方復式四合院,風格古樸典雅,是邯鄲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道已有3100余年歷史。位于邯山盡頭的邯鄲道水草豐美,物埠民豐,城邑相連,人沸畜鳴,叢臺起伏,南來北往的商旅皆經由此地,打尖飲馬??婆e制度開啟之后,南來北往的學子們都要經由此地,奔赴皇都求取功名,于是又給邯鄲道賦予了求取功名的意味。 邯山書院,是冀南豫北一帶最高學府,后改為邯鄲縣立高等學堂,培養(yǎng)眾多人才,見證教育變革,是古城邯鄲文化傳承的結晶,是邯鄲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道人民路過街天橋,又稱趙都闕橋,是邯鄲市人民路首座大型鋼結構封閉式過街天橋,整體采用戰(zhàn)漢風格。該橋提煉漢闕特征,抽象為四座闕狀構筑物,結合邯鄲道的歷史軸線,與邯鄲道南北兩區(qū)仿古建筑群形成呼應,彰顯出邯鄲千年的風雅與輝煌,演繹著現(xiàn)代邯鄲的繁華景象。 <h3><b><font color="#ed2308">學步橋位于邯鄲市區(qū)北關街,原為木結構,明代萬歷年間改建為五孔石橋。橋身長32米,寬9米,高8米,兩旁的攔板和望柱上雕刻有歷史故事和獅、猴等動物圖案,雕刻精美。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龍頭。古橋旁邊有一座“邯鄲學步”的石雕。<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學步橋,也稱北關橋,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qū)學步橋廣場內,橫跨沁河,貫通古城南北,因“邯鄲學步”典故而取名為學步橋。學步橋原為木結構橋,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橋面中間高,兩端略低,呈弧形,兩側各有18根望柱,柱頂端雕刻蹲獅等動物</font></b></h3> 邯鄲學步(拼音:hándān xuébù)是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莊子·秋水》。<br>《莊子·秋水》載:戰(zhàn)國時有個人到趙國邯鄲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著別人學,結果不但沒學會,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后來用“邯鄲學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h3><b><font color="#ed2308">邯鄲叢臺公園位于邯鄲市叢臺區(qū),是以歷史上知名的趙國叢臺為基礎建設的一座公園,也是邯鄲當?shù)厥忻穹潘蓨蕵返暮萌ヌ?。公園內有古建筑、湖水、亭臺樹木等,環(huán)境優(yōu)美,拍照也十分不錯。</font></b></h3> 武靈叢臺,始建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時期,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也是“胡服騎射”發(fā)生地,歷經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雄偉壯觀,見證著趙都歷史。 叢臺簡介<br>叢臺全稱“武靈叢臺”,據(jù)唐代顏師古著《漢書》記載:因樓臺眾多,“連聚非一,故名叢臺”。據(jù)考證始建于戰(zhàn)國趙武靈王(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時期,是為了觀賞歌舞和軍事演練而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載當時臺上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等。因結構奇特,裝飾美妙,當時名揚列國?,F(xiàn)臺上存有武靈舊館、洄瀾亭、據(jù)勝亭及許多歷代名人碑刻。叢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br><br> 秦皇故里,又稱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館內展出戰(zhàn)國時期出土文物和有關秦始皇的史料,通過藝術浮雕、木版畫等形式,展示了秦始皇在邯鄲的成長歲月,彰顯了邯鄲的歷史文化底蘊。 <h1><b><font color="#ed2308">5月2號</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129師舊址</font></b></h1> <h1><p><b><font color="#167efb">5月2日清晨,我和老伴在酒店享用了早餐后,便開啟了新一天的行程。我們從邯鄲出發(fā),準備前往涉縣,途中計劃參觀游覽邯鄲的兩個5A級景區(qū)之一——媧皇宮,以及八路軍129師舊址。我們駕車駛上高速,一路暢行,很快便抵達了媧皇宮。</font></b></p><b><font color="#167efb"><br>然而,由于正值五一假期,景區(qū)內的游客數(shù)量遠超我們的想象。停車場里車輛幾乎停滿,游客中心也是人滿為患??粗@擁擠的場面,我們意識到乘坐游覽車和纜車都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再加上當天陽光高照,經過一番商量,我們決定這個景點以后有機會再來,便離開了媧皇宮,前往八路軍129師舊址。<br><br>八路軍129師舊址位于涉縣,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129師在此地駐扎了許多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129師臨危受命,組建于陜北,之后9000將士過黃河進入太行山區(qū)開始創(chuàng)建敵后抗日根據(jù)地 。1940年6月初,129師師部進駐涉縣常樂村,同年12月底遷駐赤岸村,1945年12月底才離開涉縣,在涉縣駐扎近6年時間。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三戰(zhàn)三捷等戰(zhàn)役,還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開創(chuàng)了平原抗日根據(jù)地,打響了磁武涉林反頑戰(zhàn)役,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收上黨、奪平漢,之后更是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中國人民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8年抗戰(zhàn)期間,129師共進行了大小戰(zhàn)役、戰(zhàn)斗31000多次,收復縣城198座,殲滅日偽軍42萬余人,部隊也由最初進太行時的9000多人,發(fā)展壯大為30萬野戰(zhàn)軍,40萬地方部隊,赫赫有名的“劉鄧大軍”就此誕生。左權將軍也在此地犧牲,1942年5月,日軍調集重兵對太行山根據(jù)地進行大掃蕩,對八路軍前方總部發(fā)起鐵壁合圍,妄圖消滅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腦機關。在掩護部隊和機關人員突圍時,左權將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7歲 。為紀念他,山西省遼縣改名為左權縣。而劉伯承將軍和許多129師的將士去世后,也將骨灰埋葬在了將軍嶺,供后人瞻仰。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元帥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遺囑,10月27日,其子女和相關負責同志護送他的靈骨安放在將軍嶺第一個129臺階處,并建造了劉伯承元帥紀念亭。從那以后,徐向前元帥,黃鎮(zhèn)、李達、王新亭上將等原八路軍129師領導人的骨灰也相繼撒在這座山岡上,這里也因此被稱為將軍嶺,1990年10月,鄧小平題寫了嶺名,這里成為除八寶山以外,安葬共和國元帥最多的地方。<br><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參觀完八路軍129師舊址,我們心中滿是對革命先輩的敬仰與緬懷。離開涉縣后,我們一路沿著高速行駛,于下午5點多鐘平安回到家中,至此,我們長達28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華夏中部游也圓滿結束。</font></b></h1> <h3><p><b><font color="#ed2308">129師司令部舊址位于邯鄲市涉縣西側的赤岸村,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區(qū),創(chuàng)建了晉冀魯豫根據(jù)地,赤岸村中央的小山坡上就是曾經129師司令部的所在地。</font></b></p><b><font color="#ed2308">司令部舊址景區(qū)現(xiàn)在分為司令部、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個部分。<br>司令部是由3座依山而建的相鄰農家四合院組成,如今三座農家院都以指揮時的原樣布置。下院是司令部辦公的地方,北屋正房為會議室,西屋為辦公室,東屋為警衛(wèi)室,南屋為辦公室。院內的丁香和紫荊樹十分漂亮。<br>中院是住處兼辦公室,南屋是首長的舊居。東屋為二層樓房,院東南角還有一防空洞可以參觀。<br>129師陳列室就是上院,這里曾經是作戰(zhàn)室所在地,現(xiàn)在采取圖片、沙盤、雕塑和眾多當年的文物展示,記錄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期間老一輩革命家?guī)ьI一二九師將士浴血太行的革命事跡,再現(xiàn)了一二九師在太行山區(qū)抗戰(zhàn)的輝煌歷史。<br>背靠的將軍嶺上,是革命先烈的陵園,在墓地有將帥雕像和紀念碑,并建造了元帥紀念亭,可以前來祭奠革命前輩。</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