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晉祠風景區(qū)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是集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被譽為“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從迎曦門到圣母殿的游覽路線,不僅串聯(lián)起晉祠的國寶級建筑,更展現(xiàn)了千年古祠的湖光山色與人文底蘊。</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園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碧綠的湖水,天光云影在湖面交織成流動的畫卷,粼粼波光隨著清風輕漾;岸邊楊柳低垂,萬千柔枝拂過水面;青草依依,一派蔥蘢清新的景象;幾座飛檐翹角的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于參天古樹的濃蔭之間,宛如一幅江南春天勝景。</p> <p class="ql-block">沿著蜿蜒小徑緩步而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側草木葳蕤,艷麗的花朵點綴其間。晉文公祠、東園、下生寺等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半掩于層層疊疊的綠樹之間,雕花木窗在枝葉間隙透出微光。遠處,靜靜的湖面如同一面天然明鏡,將湖邊亭臺樓閣的輪廓盡數(shù)倒映其中,水光瀲滟處,虛實相生,建筑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像一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卷。</p> <p class="ql-block">曲徑通幽處,我們來到了晉祠博物館,也就是晉祠所在地。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最初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其子燮父因境內晉水改國號為“晉”,祠堂遂稱“晉王祠”,簡稱“晉祠”。后經歷代修繕擴建,成為三晉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晉祠內有三寶三絕,分別是:</p><p class="ql-block">“三大國寶建筑 ”</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宋天圣年間為供奉邑姜而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其前檐八根木雕盤龍柱為宋代孤例。 </p><p class="ql-block">魚沼飛梁:十字形石木結構橋,建于方形水池上,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立交橋”雛形,結構獨特,梁思成稱其為“古畫中僅見之孤例”。 </p><p class="ql-block"> 獻殿:金代建筑,全榫卯結構,四面通透如涼亭,通風設計曾用于保存祭品,被稱為“宋代的冰箱”。</p><p class="ql-block">“三絕”</p><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侍女像: 圣母殿內42尊侍女像神態(tài)各異,手持不同器物,生動還原宋代宮廷生活細節(jié),被譽為“中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雕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難老泉:晉水主源,水溫恒定17℃,泉水清澈長流,李白曾贊“晉祠流水如碧玉”。北齊時取《詩經》“永錫難老”命名,象征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周柏:圣母殿北側古柏,樹齡逾3000年,枝干蒼勁如臥龍,歐陽修曾賦詩贊其“郁郁古柏含蒼煙”。</p> <p class="ql-block"> 晉祠是山西簡稱“晉”的起源地,承載了西周至明清的文化脈絡。這座凝固了千年時光的藝術寶庫,既是三晉大地上熠熠生輝的建筑博物館,更是一部徐徐展開的立體文明長卷。飛檐斗拱間鐫刻著歷史的滄桑,碑碣匾額中沉淀著歲月的記憶,潺潺難老泉流淌著千年不息的文明血脈。在這里,一磚一瓦皆故事,一草一木總關情,“一祠藏千年”的獨特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慕名而來,在光影交錯間,探尋華夏文明的深邃與瑰麗,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