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 <p class="ql-block"> 開封地處中國華中地區(qū)、河南東部、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鄭州毗鄰。開封自貿區(qū)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qū)三大片區(qū)之一。 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地。</p> <p class="ql-block"> 開封府,位于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qū)包公東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譽為天下首府,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北宋開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馳名中外。重建的開封府,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36萬平方米,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秀美景觀。</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歷代的官府中以北宋開封府規(guī)模最為宏大,是北宋管理國都及京畿地區(qū)的重要機構,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地位非常顯赫。</p> <p class="ql-block"> 重建的“開封府”位于開封市包公東湖北岸,占地60余傾,建筑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蕩漾的包公湖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寶館等五十余座大小店堂。 </p> <p class="ql-block"> 儀門左右置鼓與鑼,即鳴冤擊鼓,出行敲鑼的意思,入內,一枚碩大的開封府印居于堂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開封府印</b></p> <p class="ql-block"> 開封府作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過160余年的輝煌,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沒當皇帝之前都曾在這里當過府尹,并且先后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蔡襄,宗澤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此任職,不僅樹立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也形成了以”廉政剛毅”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官衙文化.開封府也以此深得民心,名垂青史.成為四海文明的中國古代官府。</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內最令人關注的是那三口聞名于世的鍘刀,讓人面對而肅然起敬。雖說場景內鍘刀是復制,人物是蠟像,然而身在其中,仍然會感到神圣和威嚴,甚至會感到真實,一種黑包公伸張正義威風凜凜的真實,一種鍘刀下鏟除罪惡酣暢淋漓的真實,一種公堂上冤情得伸揚眉吐氣的真實。包公的故事大部分與這三口鍘刀有關,它們見證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見證了百姓對包公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于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戒石銘</b></p> <p class="ql-block"> “公生明”出自戰(zhàn)國時的《荀子.不茍》中的“公生明,偏生暗”。意思是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只有一心為公,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明。</p> <p class="ql-block"> “獄神廟”即“獄神祠”是封建時代設在監(jiān)獄里的一種廟堂或神案,它供奉的是所謂"獄神",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罪犯剛押入獄中時,或判刑后起解赴刑前,都要祭一下獄神。一般明以前"獄神"為皋陶,至清初則換了蕭何,因此也叫蕭王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學而不厭</b></p> <p class="ql-block"> 包公祠位于包公湖西岸,為紀念中華民族歷史上廉潔奉公的宋朝丞相包拯,陳列有大量關于包拯的歷史文物。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包公雕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折檻英風</b></p> <p class="ql-block">“博士朱云折檻時,斷頭一劍豈知危!當時張禹官雖大,善譽安能百世垂?”《詠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大光明殿</b></p> <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內最令人關注的是那三口聞名于世的鍘刀,讓人面對而肅然起敬。雖說場景內鍘刀是復制,人物是蠟像,然而身在其中,仍然會感到神圣和威嚴,甚至會感到真實,一種黑包公伸張正義威風凜凜的真實,一種鍘刀下鏟除罪惡酣暢淋漓的真實,一種公堂上冤情得伸揚眉吐氣的真實。包公的故事大部分與這三口鍘刀有關,它們見證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見證了百姓對包公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于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p> <p class="ql-block"> 三口銅鍘(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是北宋時期的著名刑具。它們象征著法律的公正嚴明,根據犯罪者的身份和罪行輕重,分別使用不同的鍘刀行刑。1. 龍頭鍘,處決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地位極高的人。代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身份尊貴,若觸犯國法,同樣嚴懲不貸。如《包青天》中鍘殺犯罪的國舅、駙馬等。2. 虎頭鍘,處決文武百官、貪官污吏等朝廷官員。懲治官吏腐敗,強調為官者需清廉守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3. 狗頭鍘,處決普通平民中的罪犯。例如包公鍘殺作惡多端的地痞惡霸或殺人兇徒。三口銅鍘是包公“鐵面無私”形象的標志,通過刑具的等級劃分,既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又強調“公正執(zhí)法”的核心價值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議事廳(中間穿紫袍者為歐陽修)</b></p> <p class="ql-block">歐陽修“為政寬簡”,以利國利民為宗旨,“吏民稱便”,以寬簡譽滿京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是一部鮮活的教科書,它以建筑為紙、歷史為墨,書寫著跨越千年的智慧與啟示,從多個角度 “授課” 于世人:開封府是政治倫理的課堂,為官者的鏡鑒。</p><p class="ql-block"> 公正是第一準則,大堂上 “正大光明” 匾額與三口銅鍘,如同一堂生動的法治課,讓觀者直觀感受 “法不阿貴” 的核心理念,警示權力需以公平為基石。</p><p class="ql-block"> 清心樓里 “清、慎、勤” 的古訓,化作當代反腐的無聲教材,用包拯 “不持一硯歸” 的典故,詮釋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 的為官哲學。</p><p class="ql-block"> 府內 “惠民倉”“福佑殿” 等場景,復原了古代賑災、勸農等民生舉措,啟示現(xiàn)代治理需以 “解民憂、紓民困” 為出發(fā)點,將政策落到實處。</p><p class="ql-block"> 飛檐斗拱間的 “儀門”“戒石銘”,看似是靜態(tài)的古代衙署構造,實則是禮制文化的具象表達 —— 進出之間,傳遞 “入則慎思、出則公斷” 的為官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 這座 “教科書” 沒有枯燥的說教,卻用鮮活的場景告訴我們:公正、清廉、擔當,從來都是跨越時代的 “必修課”,而對文化根脈的珍視,正是走向未來的精神底氣。</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作為歷史文化符號,給我們帶來多方面啟示 : 包拯 “鍘刀面前人人平等” 的斷案理念,啟示當權者需堅守公平正義,杜絕特權思想,讓規(guī)則成為社會運行的底線。</p><p class="ql-block"> 府內 “親民堂”“頒春廳” 等設置,體現(xiàn)古代對民生的重視,提醒現(xiàn)代管理者應將百姓需求置于首位,務實辦事。</p><p class="ql-block"> 府內 “廉政文化墻”“清心樓” 等元素,以歷史典故告誡后人貪腐之害,強調 “公生明,廉生威” 的為官準則,對當代反腐具有借鑒價值。</p><p class="ql-block"> 古代通過 “御史監(jiān)察” 等制度防范權力濫用,啟示現(xiàn)代需完善監(jiān)督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將歷史故事轉化為文化符號,證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激活,增強民族文化認同。 包拯 “敢為天下先” 的擔當精神,激勵現(xiàn)代人在其職謀其責,勇于直面問題、解決矛盾,傳遞社會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的價值超越時空,其蘊含的公正、廉政、擔當精神,既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治理與個人價值觀的深刻啟示。</p><p class="ql-block"> 踏著開封府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佛能看見昔日的衙役們往來奔走。府內建筑古樸莊重,飛檐斗拱間盡顯威嚴,讓人不禁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在大堂之上,“正大光明” 的匾額高懸,仿佛能看到包拯鐵面無私審案的場景。那三口銅鍘寒光凜冽,仿佛在訴說著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的正義之聲,讓人深刻感受到古代司法對公正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開封府的每一處角落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訴說著為官者的責任與擔當。此次游覽,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使我們對 “清正廉潔、為民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p> 大相國寺 <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中心,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寺院,全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相國寺初建于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名為建國寺,后毀于戰(zhàn)火。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登基稱帝,遂改寺名為“大相國寺”?,F(xiàn)存大相國寺建筑為中國傳統(tǒng)的軸稱布局,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和藏經樓均為清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相國寺梵樂”,雖沒能欣賞聆聽,但如果演奏,定能聲聲入耳扣人心弦,遠播八方。</p> <p class="ql-block"> 大相國寺大相國寺位于開封市中心,是國4A級景區(qū),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后因戰(zhàn)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重修。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p> 清明上河園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出生于密州東武(今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想通過科舉謀個差事,最終卻成了一名職業(yè)畫家。張擇端擅長界畫和風俗畫,在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供職于翰林圖畫院,《清明上河圖》大約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奇怪的是,同時期的《宣和畫譜》并沒有收錄這幅畫,對張擇端這名堪稱“偉大”的畫家也毫不重視,只有卷首宋徽宗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證明了此畫的“皇家血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是按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坐落在八朝古都開封,是國家5A級景區(qū)、國家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是中國著名八朝古都河南開封的一座大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占地600余畝,坐落在開封城風光秀麗的龍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于1998年10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是由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政府與海南置地集團公司合作建設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坐落在開封市龍亭湖西岸,是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基地。它是以畫家張擇端的寫實畫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營造法式》為建設標準,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以游客參與體驗為特點的文化主題公園。集中再現(xiàn)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情游樂園,再現(xiàn)了古都汴京千年繁華的勝景。2009年,清明上河園成為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中國第一座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仿古主題公園,是國家黃河黃金旅游專線重點歷史文化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園位于開封古城內西北隅,是以宋代張擇端的名《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集中再現(xiàn)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情游樂園,是國家AAAAA級景區(qū)。占地面積510畝,主要建筑有城門樓、虹橋、街景、店鋪、河道、碼頭、船坊等。園區(qū)按《清明上河圖》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現(xiàn)宋代諸如酒樓、茶肆、當鋪、汴繡、官瓷、年畫等現(xiàn)場制作;薈集民間游藝、雜耍、盤鼓表演;神課算命、博彩、斗雞、斗狗等京都風情,并根據宋氏歷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楊”及宋代婚禮習俗等節(jié)目.宋都御街宋都御街位于開封古城內中山路北段,是宋代都城汴梁城的御街風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yè)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明上河園對面--進門處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塑像</b></p> 龍亭公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龍亭</b></p> <p class="ql-block">嵩呼又稱山呼,為開封地方官見皇帝時三呼萬歲之處</p> <p class="ql-block"> 開封龍亭位于古城開封,是國家4A 級旅游風景區(qū),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代表。其實,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青磚臺基之上的殿堂。龍亭坐北朝南,高踞在臺基之上。從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72級臺階,代表72地煞。臺階中間是雕有云龍圖案的石階。登上平臺,四周有石欄圍繞。大殿是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壯觀。游人登上平臺,入殿觀看陳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欄前眺望開封古城景色。龍亭前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道旁有兩個東西對峙的湖,東為潘湖,西為楊湖。</p> <p class="ql-block"> 公元 780 年,唐德宗李適在此建永平軍節(jié)度使治所,即藩鎮(zhèn)衙署,五代中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將其改為皇宮。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后,也把這里作為皇宮。明朝更是大興土木,修建了周藩王府。 1925 年改為龍亭公園。 1927 年,馮玉祥二次主豫時,更名中山公園。 1953 年正式命名為龍亭公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殿</b></p> <p class="ql-block"> 龍亭公園位于開封古城內西北隅,是國4A級旅游景區(qū)。占地面積約1300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筑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被譽為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整個景區(qū)建在宋、金皇宮和明代周王府遺址上。龍亭大殿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各有八間朝房,與大殿組成完整的宮殿院落,其內建有中國首座大型宋代蠟像館。午門至大殿為御道,御道兩側為楊家湖和潘家湖。</p> 天波楊府 <p class="ql-block"> 天波楊府位于楊家湖畔,東依北宋皇宮遺址龍亭風景區(qū),西臨中國翰園和清明上河園,是為紀念和頌揚北宋忠臣楊家諸將業(yè)績,于1994年重建的一座仿宋園林樓閣建筑。據史書記載,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yè)的府邸,因位于京城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p> <p class="ql-block">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yè)的府邸,位于宋朝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yè)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并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楊成武題寫的“天波楊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楊家演兵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邊是鐘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右邊是鼓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刀楊令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百歲佘太君</b></p> 鉄塔公園 <p class="ql-block"> 鐵塔公園位于開封古城的東北隅,占地面積51.24公頃,是中國100家名園之一,國家4A級景區(qū)。鐵塔位于鐵塔公園的東半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建于公元1049年,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有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戰(zhàn)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鐵塔位于鐵塔公園的東半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建于公元1049年,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有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戰(zhàn)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仍巍然屹立。</p> 安陽殷墟博物館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坐落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上,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的發(fā)祥地。殷墟博物館不僅是展示殷商文化的窗口,也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安陽殷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且經考古發(fā)掘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本文通過對殷墟博物館重點文物及遺址區(qū)的深入研究,結合近百年的考古發(fā)掘成果,揭示了殷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從甲骨文對中國信史的推進,到青銅器所展現(xiàn)的高超工藝,再到遺址區(qū)布局反映的城市規(guī)劃與社會結構,殷墟為探究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提供了關鍵線索,對當代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離開安陽殷墟博物館,內心久久難以平靜。通過這次觀展,我們深刻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輝煌——殷墟博物館的青銅器造型精美、紋飾繁復,體現(xiàn)了商代高超的鑄造工藝和藝術水平。如司母辛鼎,其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湛,讓人感受到古代青銅藝術的巔峰成就。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體系文字,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記錄了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體會到古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從精美的青銅器鑄造,到復雜的甲骨文體系,再到規(guī)劃有序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遺址,無不展示出商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為后世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 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參觀殷墟博物館,能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更堅定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貢獻力量。</p><p class="ql-block"> 理解了歷史的厚重與滄?!笮孢z址作為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宮殿宗廟遺址的夯土臺基、王陵遺址的巨大墓葬坑等,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無情,也提醒人們要以史為鑒,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無限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攝影 : 利軍</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