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向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憶學工龍門電廠時</b></p><p class="ql-block">文/解向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展學工學農(nóng),深入農(nóng)村和工廠向貧下中農(nóng)和工人師傅學習。西莊中學安排我們七三級六班全體同學深入工廠去,到龍門電廠學習。同學們第一次集體外出校門,食宿統(tǒng)一安排,時間較長。大家心潮澎湃,志氣昂揚。背上被子,肩掛書包,手提著簡單的洗漱用品,跟著隊伍前面的五星紅旗,唱著革命歌曲,邁著整齊的步伐,行走在108大道上,同學們在清晨的陽光下顯示出無比幸福的青春朝氣,朝著北面的目的地向前進。</b></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隊伍始終靠著國道右邊行,沿途有大道水溝外的老楊樹陪著我們向前行,不離不棄。<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年方五十開外的班主任郭玉平老師也與同學們一起步行,他一會兒走到隊伍的前面叮嚀著什么,一會兒行在隊伍旁反復強調(diào)注意安全事項。</b>公路上斷斷續(xù)續(xù)有著零星的車輛從身邊而過,有的車輛到我們隊伍旁行過的時候會放緩速度,司機還會為我們留下溫謦的微笑。國道兩面是正在茁壯成長的莊稼地,向西眺望,是一塊塊梯田緊相連接,直到被梁山擋住。向東望去,近處是綠油油而一望無墾的農(nóng)田,遠處是黃河的巨大河床,在陽光下折射到空中的氣流,逆光望去仿佛是大海的波浪,不斷的在閃動。<b>在教室待久了的小孩子,被大自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萬千景象所吸引,一座座古老的村莊各有千秋,大約到了中午過之后,我們就到了著名村落大德堡,就是現(xiàn)在的大前村是我們下塌之地。</b></p> <p class="ql-block"><u>郭玉平老師是是下峪口村人,電廠緊鄰大德堡,同學們都住大前村的農(nóng)家屋里。我們班有電廠這一帶的同學,班長王正元就是龍門鎮(zhèn)龍門村人,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沒來過龍門,更沒有進過工廠。同學們的好奇心很強,春風意氣。當天下午我們就進電廠進行了學習了解,通過參觀我們知道電廠的發(fā)電機組是進口美國十九世紀的設(shè)備,隨后我們分崗并與工人師傅進行了對接,第二天我們各自就跟著師傅們上崗。我和樊仙桂同學一組,分配跟一位姓吉的師父,還有一位師傅是知青出身,大個子,我已記不起他的名字了。每隔半小時抄記一次運行表,工作性質(zhì)不算繁忙,知識層次也不怎么深奧。吉云德師傅很和氣,我們從他身上得到了啟示,學到了品格。這個崗的責任重,不得含糊。</u></p> <p class="ql-block"><b>星期天我們同樣也休假,第一個星期天郭老師組織同學們?nèi)タ待堥T古渡,那個時候我們很少聽"旅游"這個名詞,″觀光"二字對于我們學生來說都不宜用。從大德堡到龍門古渡也有十余里地的距離,記得只去了一部分同學,少數(shù)同學其中多是女生沒去。我們在老師的率領(lǐng)下,也是排著隊扛著紅旗,步行到秦晉龍門古渡。</b></p> <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的古渡上有座鋼絲木板橋,我們站在橋頭,郭老師津津有味的講起鐵索橋修建于1949年3月,為支援解放大西北,方便兩岸通行,西北野戰(zhàn)軍后勤運輸部在這里建起了一座鐵索橋。鐵索橋飛跨黃河中孤島和山西岸口之間,結(jié)束了禹門口古渡只能行船渡的歷史。<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指著橋面上的木板說:咱們現(xiàn)在看見鐵索橋的橋面木板是隔一出一,這個是科學的管理措拖,平時就這樣,主要是防風。龍門古渡是官方名詞,當?shù)厝朔Q禹門口。這個地方風特別多,也很大,有″無風三汲浪"之說,大風來時迅猛,可以將鐵索橋吹的翻個過,只要隔一抽一片橋板,風就對橋影響不大。哦,原來是這樣的,大家明白了個小知識。</b></p> <p class="ql-block"><b>鐵索橋的旁邊建成了座鐵路橋,公路橋也剛建成,當時叫戰(zhàn)備橋,是座吊橋,不過它是當時由我國科學家自行設(shè)計的先進技術(shù)鐵索吊橋。我們?nèi)r橋已建成,但不能通行,臨時封著。老師帶我們到新橋頭,指著橋兩面的兩根皆由三十二多股的粗鋼絲繩合起來的曲形吊繩,以巨型力學原理吊起的國道橋面,比起老鐵索橋是要先進多了。老師講道:盡管新橋還未使用,但是,國家二十年巨變真是了不起啊。</b></p> <p class="ql-block"><b>郭老師帶著大家站到梁山北頭處龍門山腳下黃河古渡的一方高處,指著山西呂梁山的腳下,講起了鴿子岇(昂)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故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20日,住榮河日軍企圖偷襲禹門渡河;同年12月25日拂曉,榮河日軍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向駐防禹門渡河的國民黨軍61師某營陣地發(fā)起攻擊,守禹門口的一個加強排全部犧牲;同年12月30日,61師師長鐘松命令屬下兩個營由師家灘渡過黃河,一個連進入鴿子岇下,從東龍門山側(cè)翼向日軍發(fā)起攻擊,重新收復了禹門渡口及龍門山陣地,給日軍以重創(chuàng),粉碎了日軍進犯大西北的侵略計劃,61師的271名官兵陣亡。</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18日,為紀念禹門口抗日陣亡將士,國民黨六位軍政要員在禹門口石崖上留下巨幅石刻,從上至下依次為林森的“氣壯山河”,孔祥熙的“精神不死”,閻錫山的“偉績千秋”,于右任的“成功成仁”,宋希濂的“口卻扶?!焙屠钗牡摹皻鈮妖堥T”??上б驗樾聵蛭赐ㄐ?,老師又擔心鐵索橋危險,我們沒有能到渡口的對岸觀尚石崖上的巨幅石刻。在我們站著的身后,正是450、452部隊在挖掘往桑樹坪的山洞,而禹門口新石器藏洞就在我們身后不足百米遠的地方,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老師說:黃河禹門口兩山屹立,<b>西來昆侖,河出中心,上寬百步,下瀉千里,矗立如門,故稱龍門,是黃河的咽喉,古有“鯉魚跳龍門”,可謂家喻戶曉?!度赜洝飞嫌涊d:大魚集龍門數(shù)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下者為魚。</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郭老師彎下腰來指著渡口邊上被黃河水淹了半截的秦磚漢瓦遺址說:漢代的七祠八廟之首大禹廟就在我們腳下,巧奪天工,精美絕倫,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必游之地。郭老師是語文老師,他的語文造詣很深。那天他講了很多歷史知識,對同學們感觸很深,本人尤其記憶深刻,那天看禹門古渡算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外出旅游,為自己后來熱愛漫步祖國山河與古人對話啟示很大。</b></p> <p class="ql-block"><u>又一個星期天,我們在電廠大禮堂里聆聽了450部隊首長的一堂革命傳統(tǒng)教育講課。今天我已經(jīng)記不起這位師長姓名了,但他是我當年見到的最高首長。同學們都認真的聽,首長從解放戰(zhàn)爭講到抗美援朝,聯(lián)系實際又講到韓城開山洞。</u><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首長講話好懂,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他講到進入韓城后首先想到了他的老領(lǐng)導黨忠實,可是,當他找黨團長時才知道老革命在韓城縣監(jiān)獄中。他就上監(jiān)獄看望老領(lǐng)導,并質(zhì)問陪同的縣委領(lǐng)導?黨忠實犯的什么法?縣上領(lǐng)導的回答是:土匪。這位師長氣憤的怒回道:他若要是土匪,那我們也是土匪!地方父母官吱吱唔唔無可回答,只好將黨忠實先生放出來,并給平反。</b><b>前幾年參與市委寫黨史時,發(fā)現(xiàn)過一點黨忠實的蛛絲馬跡資料,黨忠實早年是我黨地下黨員,當時打入敵大嶺駐軍內(nèi)部任連長,策劃了大嶺兵變,應該是李象久的部下。那么,這位講話的首長是哪里人呢?</b></p> <p class="ql-block"><u>還有個星期天,與我在一起的樊仙桂同學邀我陪她到龍門山上找個人,我們倆一起在龍門山腰尋找她要找的人,結(jié)果跑到人家452部隊的營房陣地,看見戰(zhàn)士們住的簡易帳棚宿舍,還有那些剛從工地回來洗澡的戰(zhàn)士。路過時我到無所謂,可我同學頭都未敢抬,我們倆跑的好累啊,肚子也咕咕的叫。部隊灶房的味道噴香噴香,好令人羨慕啊,我們回到住地大前村后已好餓好困了。</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次校外學習實踐,讓我們都長了見識,見了世面,每一次活動都是刻骨銘心,永生難忘。回首往事憶初心,從前故事皆有義。同學如今滿頭霜,兒孫繞膝風流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9日午于瑯琊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