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去哪玩?聰明的五哥說,要避開人滿為患的旅游景區(qū),去人少景美的小眾地方玩。于是我們就聽他的安排,去泉州市石獅祥芝漁港碼頭和晉江古村落梧林村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汽車駛入祥芝漁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吭诟蹫车臐O船。這些漁船大小各異,整齊排列,船身隨著海浪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漁港的故事。港灣里,海水波光粼粼,海風帶著咸咸的氣息撲面而來,漁港的獨特韻味瞬間彌漫在空氣中。</p> <p class="ql-block">祥芝村是一個小漁村,也是個很出名的漁港碼頭,早在明朝,這里便成為了繁忙的港口,古老的航標塔是小漁村悠久歷史的見證。?燈塔孤獨佇立,為遠航者點亮歸途,也守護著漁港的希望?——它是方向,更是漂泊者心中的港灣。</p> <p class="ql-block">漁村坐落在海岸線旁,碧海藍天相映,詩意與煙火并存。漁村旁, 大海無垠;村內寧靜, 歲月悠然, 生活質樸,房舍風格別致, 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漁港歷經滄桑卻魅力依舊,斑駁的漁船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繁華與沉寂交替,留下永恒的海岸記憶。</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漁船甲板上豎立著一排排燈具,我不知有何作用,就請教船上漁民,原來是用來夜晚打漁時開燈吸引魚群。真的是處處留心皆學問。</p> <p class="ql-block">?漁民忙碌的身影與漁船歸港的喧囂,是漁港最鮮活的風景?——他們用汗水書寫著“討海人”的堅守與傳承。想起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p> <p class="ql-block">這里一半是蔚藍大海,一半是人間煙火,山海相逢處自有永恒?——漁港的浪漫,在于自然與生活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祥芝有“石獅小威海”稱號,坐在海邊的露天咖啡館, 享受漁人碼頭的悠閑時光。 海風輕拂, 心曠神怡,浪花拍打著礁石, 海風輕拂臉龐,浪聲低語呢喃,感受時光流淌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邂逅海風,與風私語,感受生活的甜蜜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碼頭, 烤魚的香氣與冰淇淋的奶香交織, 勾起了味蕾的期待,海風輕拂, 漁船搖曳, 心隨浪濤一起蕩漾。岸邊的小食檔、咖啡車聚集在一起,散發(fā)出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水果汁、魚干、魚丸、石獅知名小吃等紛紛擺上小攤位。在這里可以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海景,感受那份獨特的輕松與愜意。</p> <p class="ql-block">漁港碼頭,是時光的港灣,也是心靈的歸處。在這里,我與大海相擁,與寧靜相伴,忘卻塵世的喧囂,只享受這片刻的寧靜與美好。</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繼續(xù)驅車來到梧林村。?梧林被評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選址堪稱風水寶地——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東北臨泉州灣,東南望臺灣海峽,西南接晉江市區(qū),北部與泉州鯉城區(qū)相連?!氨成矫嫠钡母窬?,體現(xiàn)出閩南人對居住環(huán)境的講究。踏進這個600多年歷史的村子,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那種古色古香的氛圍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梧林村跟我們福清市一樣也是著名僑鄉(xiāng),全村戶籍人口1800多人,海外僑胞就有15000余人。明清時期,梧林人從家門口的溪流泛舟至泉州港,再搭乘商船下南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經商創(chuàng)業(yè),事業(yè)有成后就匯款在家鄉(xiāng)修造具有異國他鄉(xiāng)風情的房子,這里保留著完整的百年建筑群,涵蓋了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羅馬式建筑共兩百多幢。歷史的滄桑,留在這里的一磚一瓦一物,詮釋古早的閩南記憶。</p> <p class="ql-block">這是村口的標志性建筑“朝東樓”,哥特式尖頂。</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番仔樓</p> <p class="ql-block">這是最有特色的全村最高的三層樓“槍樓”,據介紹是村里一個大戶為了抵御劫匪來村里搶劫,出錢修建這棟崗樓并且購買槍支組織村民自衛(wèi)隊站崗放哨。</p> <p class="ql-block">這是羅馬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白石紅磚燕尾脊的閩南古厝</p> <p class="ql-block">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qū),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p> <p class="ql-block">在梧林最出名的自然就是”娘惹”。所謂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華人后裔,是明朝時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所生的后代,大部分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qū)。明朝時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1405~1433),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留在當地。這些人定居后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 </p> <p class="ql-block">很多女同胞穿“娘惹裝”打卡梧林村,感受南洋風情,我抓拍了好幾張??“娘惹裝”作為一種修身上衣,制作工藝高度講究,通常搭配紗籠,以精致的刺繡圖案到搭配的巴迪布顏色,每一個細節(jié)都展示了娘惹文化的優(yōu)雅。其設計既體現(xiàn)了華人傳統(tǒng)手藝的細膩,又融入了馬來文化的自然圖案,成為東南亞文化融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厝活化利用,辦起了咖啡屋、閱覽室、非遺文化表演廳等。</p> <p class="ql-block">五哥和云朵兩個人偷偷溜到古厝里面悠閑自得喝咖啡。</p> <p class="ql-block">閩南古厝和歐式建筑和諧共處。</p> <p class="ql-block">我和五哥幾個人特地去觀賞泉州著名的非遺文化“南音”和“提線木偶”,開闊眼界長見識。</p> <p class="ql-block">云朵在看完表演后,拉著兩個演員合影留念,她說怕時間久了會忘記??</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在祥芝漁村還是在梧林華僑村,我都深深感受到外出的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盡管旅途匆匆,但那份與家人的深情厚誼,卻在我心中久久回蕩。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日子里,人們渴望的不僅僅是那一扇門的開啟,更是那份深深的歸屬感。當回家的路途變得短暫,心中的期待卻愈發(fā)強烈。每一個踏上歸途的人,都懷揣著對家的思念與對親人的眷戀。想起多年前滿文軍演唱的歌曲《望鄉(xiāng)》,正是游子心情的寫照:“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臉龐,月之故鄉(xiāng)親人是否安康?捧一盞鄉(xiāng)酒陪伴著你喲,無論我身在他鄉(xiāng)與遠方?!睘榇?,我特選用周深唱的《親愛的旅人啊》這首歌作為本美篇BGM,以此表達對為了生計去遠航或遠渡重洋的游子的深深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