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八天的嶺南行結(jié)束了,休息了幾天,整理旅行日記發(fā)在美篇里,記錄我的旅行生活,記錄我所遇見的美好,獻給七十歲的我……</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嶺南行 日記</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 大理 沙溪古鎮(zhèn) ??</p><p class="ql-block"> 坐巍山到大理的高鐵,下車直接去客運站,買票即上車到沙溪古鎮(zhèn),時間剛剛好,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偷笑]</p><p class="ql-block"> 這里不通高鐵,從距離最近的大理到這也要坐兩個小時的大巴。汽車開進這條古鎮(zhèn)走不快,只能一顛一巔的慢慢行駛。沙溪古鎮(zhèn),就是這樣一個讓時光慢下來的茶馬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寺登街的巷子里,窄窄的紅石板路兩邊的鑲嵌著鵝卵石,鵝卵石上留下馬蹄踏過的印記。一千多年,山間鈴響,馬蹄聲聲,攪擾了古鎮(zhèn)的寂寥,掀翻了田園的寧靜,往來在滇藏線上的馬幫,在這個茶馬集市里卸下重重的皮毛和藥材,把食鹽和放在馬背上,歇歇腳,喝一杯茶,在古戲臺前看一場大戲,曾經(jīng)沸騰的沙溪古鎮(zhèn)就是馬幫心里最溫柔的異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隨著最后一批的馬幫走出寺登街古老的東寨門,馬蹄踏踏漸漸逝去,馬蹄聲帶走了沙溪古鎮(zhèn)的靈魂,茶馬古道在歷史中畫上了句號。從此,散盡繁華的沙溪古鎮(zhèn)只剩一條小小的街,只剩下一窄窄河,還有和古戲臺相對無語的玉津橋……</p><p class="ql-block"> 2002年沙溪古鎮(zhèn)和長城被列為世界建筑性遺產(chǎn)被保護的名錄,沙溪古鎮(zhèn)起風(fēng)了!</p><p class="ql-block"> 起風(fēng)的沙溪古鎮(zhèn)千年的古槐枝葉散開,雨后的海棠紅肥綠,風(fēng)起葉落、花落,落入白色的白族人家,一只粉色的薔薇探出頭來,把春意還回人間。馬蹄聲聲重回沙溪的歷史,滄桑的玉津橋被夕陽涂上金色,陳舊的糧倉蛻變“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書店”,高聳的煙囪化作詩歌塔在沙溪播下文化的種子。沙溪,有風(fēng)有詩有遠方……</p> <p class="ql-block">?????♀? 嶺南行 日記</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8號</p><p class="ql-block"> 劍川古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劍川,一個名字里藏著持劍仗天崖,做盡武俠夢的地方?!短忑埌瞬俊防锒巫u失足掉進了山崖,無意中闖進劍湖宮,小說是虛構(gòu),但是劍湖就在劍川。劍川也是云南歷史文化名城,距離沙溪古鎮(zhèn)二十五公里,只是低調(diào),不為眾人所識。</p><p class="ql-block"> 早晨,從沙溪古鎮(zhèn)坐鄉(xiāng)村小巴到劍川,司機極力推薦我去劍川的千獅山看看。千獅山上有三千多只精工雕琢的石獅子??,這些石獅子匯集自東漢時期以來九個朝代石獅雕刻藝術(shù)。山很高,有三千多級石階,石獅子或依巖石而臥,或立在路旁迎客,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千獅山松濤云海,鳥鳴山澗,明代徐霞客游歷至此,寫下:“愛其幽靜,為息閣中做記半日”。因為山陡,我半路折返,3260只獅子我?guī)缀醵伎吹?,但是因為沒有到山頂,沒看見最大的獅子王。最美的風(fēng)景一定在頂峰。</p><p class="ql-block"> 劍川古城不大但是很緊湊,劍川雖然有一個刀光劍影的名字,其實它作為文獻名邦有著六百多年的文化底蘊。山下的景風(fēng)公園是劍川博物館,靈寶塔建于明代,塔下文廟武廟并宿。大成殿前三百年的圓柏根深葉茂,武廟紅臉關(guān)公仗義天下,財神廟里香火最旺,古戲臺上白族老人對唱的是古老的白族民歌。一棵白色香水月季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p><p class="ql-block"> 景風(fēng)公園連著西街,劍川古城始建于元朝,西街是歷史文化名街,其實我并沒有刻意的去找這條街,是去投宿客棧。</p><p class="ql-block"> 西街口從甲馬驛棧開始,是這座建筑屋頂上的瓦貓吸引了我。在巍山工藝店里我看過瓦貓,但那是作為工藝品。這只民間的瓦貓凸起眼睛,張開大嘴蹲在屋檐下。瓦貓是云南一種民俗,建房時安放一只瓦貓立于屋脊,驅(qū)邪鎮(zhèn)宅納福。這是一座明清古建筑,木雕的門欞,飛檐下鏤空雕刻的門頭,是白族建筑的特點。外墻上一幅斑駁的手繪地圖,提示著劍川作為茶馬驛道,絡(luò)繹不絕的馬隊曾經(jīng)過這里往來南北。</p><p class="ql-block"> 這個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很有特點,三條石板中間分別鑲嵌鵝卵石,劍川重文輕商,石板路的中間走的是讀書人和老人。文廟中儒家的文化思想沉淀在劍川,劍川登科及第者累計五百多人。重文輕商的劍川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文廟前不準擺攤,讀書不行就去學(xué)手藝。</p><p class="ql-block"> 劍川西街名人故居很多。武侯寺前一幅攻心聯(lián):</p><p class="ql-block">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p><p class="ql-block">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后來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 作者趙藩的故居就在西街。在劍川隨意推開一扇門,就會跨越六百年。門上的對聯(lián)和手繪的桃符更是一場美式中文的盛宴,一貼桃符就是一幅水墨丹青,一副對聯(lián),寫盡小巷的古往今來:老街還見仁里風(fēng) 古道猶聞蹄馬韻。對聯(lián)不只是喜慶的紅色,還有守孝三年的白、黃、綠聯(lián)。走街串巷,停停走走看人家大門的墨青,我足足走了一個下午,最后走到劍陽樓。</p><p class="ql-block"> 劍川不跟風(fēng),沒有文物博物館,劍川修志,重建的劍陽樓是國家方志館和絲綢之路分館。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通過賡續(xù),不斷編修……</p> <p class="ql-block">攝 影 高海鷗</p><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 高海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