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23 在回家過春節(jié)的途中彎道來到瑤里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訂的民宿還不錯,在房間的陽臺可以看到瑤河。</p> <p class="ql-block">瑤里古鎮(zhèn),位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東部,地處皖、贛兩省的交界處,群山環(huán)繞,瑤河穿村而過,一個風光秀麗的千年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瑤里舊稱“窯里”。南北朝時期,因這里遍布陶瓷作坊和瓷窯而得名。至唐宋時期,這里陶瓷業(yè)盛名遠揚,由此在大山中形成了一座繁榮的集鎮(zhèn)。到宋元時期,制瓷中心遷移至水陸交通便利的景德鎮(zhèn),窯里的制瓷業(yè)才逐漸冷落,窯里之名也漸趨式微,后改為今名瑤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古鎮(zhèn)境內茶、瓷文化底蘊濃厚,故又被稱為“瓷之都、茶之鄉(xiāng)”。</span></p> <p class="ql-block">放好行李去覓食,古鎮(zhèn)夜色</p> <p class="ql-block">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背靠獅山,面臨瑤河,始建于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重新整修過。其建筑風格不同于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筑內磚雕、石雕和木雕的題材豐富、玲瓏剔透、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這里曾是抗日戰(zhàn)爭中新四軍的重要活動基地,1938年初,為推動皖贛邊區(qū)各界人民參加抗日,陳毅領導下的三支紅軍游擊隊遵循黨中央指示,匯集到瑤里進行部隊改編和整訓,華仁寺、程氏宗祠、敬義堂3處古建筑現統(tǒng)稱為“瑤里改編”舊址。</p> <p class="ql-block">這家小店看上去不錯耶</p> <p class="ql-block">聽說這只叫饅頭的小狗是只網紅狗,難怪這么淡定、討喜。</p> <p class="ql-block">農家小菜吃起來,蒸臘肉肥而不膩,紅燒瑤河小魚鮮咪咪,自種的青菜糯糯的,冬筍干絲,筍很鮮嫩,就是有點澀(處理不到位)。</p> <p class="ql-block">木桶悶飯很香</p> <p class="ql-block">在美麗的瑤里古鎮(zhèn)祝大家小年快樂??????</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放起了煙花</p> <p class="ql-block">2024.1.24 清晨</p> <p class="ql-block">瑤里古鎮(zhèn)沿瑤河兩岸而建,古鎮(zhèn)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有明清商業(yè)街、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獅岡勝覽等。同時古鎮(zhèn)還保留了許多革命歷史遺址,如陳毅舊居(原名“敬義堂”)、抗日動員大會會場、瑤里改編紀念碑等。古鎮(zhèn)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派中</span>融入了贛派建筑、客家和西洋等建筑風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粉墻黛瓦、青石板街巷、古樸滄桑,一磚一瓦都透露著</span>鮮明的中國南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吳家祠堂位于浮梁縣瑤里古鎮(zhèn)內,祠堂的前廳是社區(qū)活動中心,后廳是祭祀用的享堂。吳家是瑤里第一大姓,在明朝時期,吳家人于此處建造了吳家規(guī)模最大的祠堂。直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吳家祠堂兼做小學。祠堂門前的石獅被毀,柱子、木頭曾被毀壞。2007年,吳氏族人集資百萬元,共建新祠堂。祠堂面積由原來的七八百平方米擴大到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陳毅舊居原為清代道光年間一家吳氏的“敬義堂”,是吳家為后代設立的書齋。陳毅舊居陳列館通過圖文形式,展示了紅軍游擊隊在瑤里的改編情況以及改編后新四軍的發(fā)展歷程。</p> <p class="ql-block">宏毅祠為木構穿斗式建筑,是吳家祠堂的分祠,規(guī)格低于宗祠,是吳氏家族祭祖的地方。1937年紅軍曾駐扎于此,現為民俗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瑤河兩岸,你在看風景,人家在看你。</p> <p class="ql-block">進士第位于瑤河岸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進士吳從至所建,是典型的贛北民居風格。墻高、窗小、白墻、灰瓦;入口為五花石山門,八字外開,小斗拱,大臺階及正堂采用井字梁架結構,彰顯出官宅的氣勢。此外,大夫第、適可居等都是當地較有特色的民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