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云中鶴】 初識邯鄲

云中鶴

<br>今年自駕從海南去皖南攬春后的返京途中,夫人說想去邯鄲看看。1969年年底國家戰(zhàn)備疏散,夫人隨父母到邯鄲,在邯鄲地委(當年叫地革委)工作了三年,小有感情。我從沒到過邯鄲,也想去看看這座古城,便拐了個彎兒,未做任何功課,增加了四天的邯鄲行。三月底,與滿眼飄綠的南方相比,這里僅僅摸到了春天的邊,所以本文記錄的是筆者第一次到邯鄲的感受,沒有風光秀。<br><br>邯鄲是現(xiàn)代化的地級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國人大多是從戰(zhàn)國時期曾是趙國的都城而知道邯鄲的,我就是小時候讀《東周列國故事》知道這么一個地方。<br><br>到邯鄲住下,首先去了邯鄲市博物館,去補我的知識短板。<br><br>邯鄲從殷商時期建城至今有3100年歷史了,開始就取名邯鄲,至今從未改過。中國春秋戰(zhàn)國天下大分裂,群雄爭霸,百家爭鳴,是人文社會、哲學思想大爆發(fā)的時期。趙國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是戰(zhàn)國后期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前386年,趙國遷都邯鄲,此后的158年是這個古城唯一的高光時刻,曾與秦國展開了數(shù)十年的爭霸。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為屬國,七年后秦滅趙,邯鄲淪為邯鄲郡的首府。<br><br>其實秦趙本是一家人。中國古代上流社會有姓也有氏,戰(zhàn)國時期秦和趙兩國的諸王都是嬴姓,趙氏?!百毙諡橹袊瞎虐舜笮?姜、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后代多為貴族。這八大姓都帶有“女”字,一看就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代表血脈、血緣。中國的“氏”出現(xiàn)在后來的父系社會,是“姓”的分支,代表出身和政治背景。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的長子惡來的后代是嬴秦氏,次子季勝的后代便是趙氏。之所以趙為氏,是因為季勝的后代造父以封地趙城為氏,后來建國仍然以封地為國號。所以,嬴姓是秦國與趙國的國姓,兩國共奉同一祖先。<br><br>邯鄲在西漢時期曾經回光返照,成為趙國(藩國)王都,與洛陽、臨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但從東漢末年開始就走向衰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隋唐時期已成了蕞爾小縣,默默無聞,在歷次改朝換代中,不斷地變換隸屬關系,直到1945年邯鄲城被共產黨解放,直屬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赡苷且驗槭沁厖^(qū)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設立了邯鄲專區(qū),后又把原河南省所屬的涉縣、臨漳和武安三縣劃入專區(qū),1952年邯鄲升為市。<br><br> <font color="#ff8a00">邯鄲市中心一個大型建筑,右側是市圖書館,中間是大劇場,左側是市歷史博物館</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市歷史博物館正面</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博物館內部</font><div><br></div> <div><br></div><div>博物館講邯鄲歷史用了很多篇幅介紹了鄴城。古鄴城在邯鄲市下面的臨漳縣境內。</div>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后占據(jù)鄴城,完全按照王都的規(guī)制在這建造一座新城,開創(chuàng)了中國城市先規(guī)劃后建設的先河,就像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建造圣彼得堡一樣。城市“中軸對稱、分區(qū)布局”,為增加城市功能,曹操先后修建了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三臺,鄴城迅速成為全國文化、經濟中心之一,開啟了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的序幕。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的名諱,又因北臨漳河,鄴城改名臨漳。<br><br>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城起兵反對外戚篡政,旋即失敗,楊堅這位后來的隋朝開國皇帝下令把所有鄴城百姓連同州、郡、縣三級治所一律遷往南邊30公里的安陽,并徹底摧毀了鄴城,加之再無人治理的漳河年年泛濫,像一條睡醒的巨龍,幾個翻身就使這座城市蕩然無存,鄴城就像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br><br>我們開車去了鄴城遺址,當年這座興旺繁榮且面積達14平方公里大小的古城,如今四野全是村莊和田地,連廢墟、殘垣都沒有,唯一能看得見的只有一個土包,有人說這就是銅雀臺,經專家考證是金鳳臺遺址,相傳建安七子常在這里品酒吟詩。如今曹家父子安在?銅雀臺何尋?歲月無情,令人唏噓。<br><br>其實,鄴城三百多年的繁榮和邯鄲沒有絲毫關系,并不算是沒落邯鄲的中興,邯鄲那時只是魏郡下面的一個普通縣城,博物館里展覽這一段歷史,不過是因為臨漳現(xiàn)在隸屬邯鄲市而已。<br><br>博物館里很自豪的介紹了有關邯鄲的成語故事?!吨袊烧Z大辭典》中收錄了22000多條成語,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就有1584條,如"負荊請罪"、"黃粱美夢"、"毛遂自薦"、"完璧歸趙"等等,所以邯鄲也被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這個土包就是金鳳臺遺址,也是整個古鄴城留下的唯一一個痕跡。</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金鳳臺遺址</font><div><br></div> <br>叢臺公園在邯鄲市中心,這個文化歷史公園是紀念先秦時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趙國第六代君主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為嬴姓,趙氏,名雍,在位27年,他審時度勢靈活外交,提倡胡服騎射,建立中國第一支騎兵部隊,修筑趙長城,拓地千里,又滅中山國,讓趙國成為當時與齊、秦并列的強國,梁啟超稱其為自黃帝以后的“中國第一雄主”。<br>公園中心的叢臺,是一個高近30米的青磚高臺,上建有亭閣,據(jù)傳是當年趙武靈王閱兵時的檢閱臺??赡苁菍w武靈王的崇敬,以后歷朝歷代君主都對其維護修繕,現(xiàn)在臺上的亭閣就是清朝修建的。不過這位雄主晚年卻因禪位不當,引起宮廷矛盾,在沙丘之亂被圍宮中活活餓死,后葬在山西靈丘,靈丘縣也因此得名。<br><br>在公園的西南角有一個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來之前還真不知道秦始皇就誕生在邯鄲。<br>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了表示友好,互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鄰國作人質。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其父異人作為質子住在當時趙國邯鄲,見到大商人呂不韋的愛姬(史稱趙姬),悅而娶之。前259年正月,趙姬于邯鄲生下始皇,取名趙政,但始皇對于這個生活了九年頗遭冷遇與屈辱的出生之地卻沒有什么好感。前228年,已是秦王的始皇,當聽說秦將王翦破邯鄲,俘趙王,便親駕邯鄲,站在趙王宮廢墟前,望著跪在路邊瑟瑟發(fā)抖的同姓氏的宗兄弟們,冷冷的對秦兵說,坑之。<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公園中的叢臺,相傳是趙武靈王的閱兵臺</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初春的公園</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紀念館內水榭旁,幾個女孩在擺拍宮裝仕女。</font><div><br></div> <br>自古中國瓷文化譽滿世界,宋朝除了五大官窯(汝、官、鈞、哥、定)之外,北方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民窯體系,其中心就在邯鄲磁縣彭城鎮(zhèn),因為當時地屬磁州,故名為磁州窯。<br><br>磁州窯突破了當時流行的單色釉局限,開啟了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運用了數(shù)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以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燒出的瓷器流傳南北各地,故民間有“南景德,北彭城”之說,磁州窯成了北方民窯的代名詞。<br>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器件形態(tài)端莊古樸有氣魄,小器件也制作精美惹人愛。各種器皿注重靈巧實用,比例舒眼,線條干凈,輕重適度。其實磁州燒瓷的土壤遠不如景德高嶺土好,但聰明的磁州人發(fā)明了一種叫化妝土的工藝,就是在燒成瓷器原型后,刷一層白粉,再來上釉,這層白粉就是化妝土,如同當今女孩子化妝打的粉底。當然磁州瓷也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屬于民間瓷,不會因統(tǒng)治者的愛好和朝代的更替而大幅度改變自己的體系,因此反而能自由地傳承。<br><br>近兩年年有一個巨型山體雕塑群的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這個雕塑群就在邯鄲峰峰礦區(qū)新義公路的邊上,四、五百米長,平均高度約25米,用浮雕和立體雕的手法,塑造了磁州窯千年瓷都彭城鎮(zhèn)的市井風情,從制作工藝,到東出大海,西走沙漠,一幅幅雕塑無縫連接,栩栩如生,氣勢恢宏。<br><br> <font color="#ff8a00">磁州窯博物館</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館藏展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館藏展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新義公路(現(xiàn)在已改名磁州窯路)邊上的磁州窯主題文化廣場</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無人機為我們拍照</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浮雕和立體雕相結合的巨型山體雕塑群</font><div><br></div> <br>除了山體雕塑群,峰峰礦區(qū)還有一個值得一看的景點,就是響堂山石窟。石窟分為南響堂、北響堂和水浴寺三處,我們去了前兩處。<br>響堂山石窟為佛教石窟,浮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包括佛經故事、歷史傳說等。佛像造型既有北齊時期的古樸莊重,又融入了隋唐時期的圓潤豐滿,雕刻精美,神態(tài)各異,尤其北響堂南洞刻經洞、中洞釋迦洞和北洞大佛洞最為雄偉。<br>從游覽環(huán)境而言,北響堂石窟規(guī)模較大,輔以塔、閣、寺,景色優(yōu)美。<br>石窟最初開鑿于543年,北齊皇帝高洋為彰顯功德而開鑿,與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皇家石窟。<br><br> <font color="#ff8a00">鼓山山腰上的石窟</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響堂大佛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響堂大佛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釋迦洞</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南響堂石窟</font><div><font color="#ff8a00">敦煌石窟以壁畫為絕,龍門、云岡石窟以石刻為特色,響堂山石窟兩者兼有。</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石窟內飛天的拓印</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響堂山石刻經是中國刻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推動了北京房山云居寺的刻經的發(fā)展,被稱為中華第一刻經。</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保留下來的瓦當,左邊刻的是“大趙萬歲”,右邊刻的是“富貴萬歲”。</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北響堂山下的宋塔</font><div><br></div> <br>夫人當年在邯鄲地(革)委宣傳部工作,下鄉(xiāng)基層蹲點,到的是邯鄲當時最窮的涉縣下面的王金莊,前前后后呆了小半年,印象深刻,所以去王金莊看看,是這次邯鄲之行必須的行程。<br><div><br>到了涉縣,我們先看了一個5A級景區(qū)媧皇宮,這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女媧祭祀地,也是全國五大祭祖圣地之一。<br>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有關摶土造人、補天的故事國人皆知。女媧其實是上古時期母系社會某一部落的杰出首領,被后人演化為女神。女媧造人,被稱為人祖,又相傳她是人面蛇身,也被稱為妖祖。歷史考證,女媧出生地在甘肅省,在河北涉縣建媧皇宮,主要是因為傳說,女媧在這里的鳳凰山一帶煉五色石補天。<br><br>媧皇宮為明朝天啟6年(1626年)所建,純木結構的媧皇閣建在中皇山山腰上,很像山西省的懸空寺,但遠比懸空寺宏偉。閣有三層,一層清虛閣,二層造化閣,三層補天閣,分別是不同面目的女媧,同時各層也供有眼光奶奶、碧霞元君、送子觀音等諸神,一看就知道媧皇宮已是道教廟觀。山下也有朝元宮,廣生宮等一群建筑。傳說農歷三月十八為女媧生日,當?shù)卦谵r歷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開廟會,舉行結索、披紅、壘石子、綁娃娃等活動,也叫“擺社”,讓我們正好趕上。進了里頭,山上山下全是烏泱烏泱的人,個個手持紙香、點心、紅綢等祭品,穿紅帶綠,喜氣洋洋,主要是來求子、求福、求前程的,撒在階梯上的粟米、欄柱上的餅干,都成了鳥類的盛宴。這些看手機、聽耳麥的人有多少相信女神的神力,我覺得主要還是傳統(tǒng)使然。<br></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腰上的媧皇宮</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下廣場內的女媧石像不是《山海經》所描述的人面蛇身,而是典雅端莊的中國古典淑女形象。</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上媧皇閣有三層,一層清虛閣,二層造化閣,三層補天閣。</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清虛閣內女媧供像</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由于媧皇閣三層閣樓像積木一樣搭建在石條寶券頂之上,根基不深,背后與山崖也沒有連接,當閣樓上人多了會非常危險,聰明的工匠拉起了九根鐵索鏈,每根索鏈一頭系在崖壁上的拴馬鼻上,一頭系于閣樓的柱子上,故而被譽為“活樓”、“吊廟”。</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在旁邊的鐘樓上看媧皇閣</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下山,我和夫人坐著滑車順著軌道滑下來的。這兒的景區(qū)很人性,70歲、80歲都讓滑。</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山下還有一尊巨大的伏羲石像</font><div><font color="#ff8a00">伏羲為中華三皇五帝之首,與女媧是兄妹,后結為夫妻,其女宓妃,淹死于洛水中,成了洛神</font></div><div><br></div> <br>涉縣還有一個值得一看的,就是129師師部舊址。<br>1937年9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下,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師部就設在涉縣赤岸村,直到1945年底離開。<br>赤岸村是中國北方傳統(tǒng)的山村,我們參觀了一二九師師部舊址和一二九師紀念館。<br>抗戰(zhàn)八年,一二九師師部在這駐扎近六年,并以涉縣為中心,創(chuàng)建了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鞏固的抗日根據(jù)地,一二九師也從最初的9000人發(fā)展到30萬人和40萬邊區(qū)地方部隊。除了一二九師師部,晉冀魯豫軍區(qū)指揮部、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邊區(qū)政府以及各部門都在涉縣,另外,《人民日報》前身《新華日報》、《人民畫報》前身《華北畫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銀行總行等都誕生在涉縣,這里紅色旅游資源極為豐富。<br>我問講解員,村名是一二九師來了以后改的吧,她回答,這里自古以來就叫赤岸村。漳河由上游的清漳河與濁漳河合流而成,始建于北宋時期的村子就位于清漳河西岸,因村西高處有一道紅土嶺,故名赤岸村。不知當初劉、鄧為何把師部設在赤岸村,我也不相信宿命論,但總感覺冥冥之中有某種因果關系。<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一二九師紀念館</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一二九師領導群像</font><div><font color="#ff8a00">從左到右,依次為蔡樹藩、徐向前、鄧小平、劉伯承、李達、黃鎮(zhèn)</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將軍嶺石碑</font><div><font color="#ff8a00">“將軍嶺”三字由鄧小平題寫。下面紅色大理石上“犧牲換來勝利,貢獻迎來幸福。偉哉雄哉,一二九師!勤哉儉哉,涉縣人民!”字由原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副主席戎子和題寫。</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之所以稱將軍嶺,是因劉伯承、徐向前、黃鎮(zhèn)、李達、王新亭等原八路軍一二九師領導人的骨灰葬在這座山上,這里是除北京八寶山之外,安葬共和國將帥最多的地方。</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紅色記憶</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鄧小平宿舍兼辦公室</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春天的花朵,革命理想的繼承者</font><div><br></div> <br>柏油路在大山里七拐八繞,過了一個四百米長的隧道之后,就進入了夫人當年蹲點來過的王金莊。這是太行深山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山村,元朝末年王金一家從北關遷此立村。<br><br>王金莊周邊,環(huán)境特點是山高、坡陡、石多、土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村黨支部書記王全有帶領村民修通13華里長的盤山公路,讓汽車開進了王金莊,后開始修建梯田。為防止水土流失,梯田周邊壘起雙層石堰,再從遠處挑土平墊。整整七年,在村周圍57條大小山嶺上,壘起了250公里長的雙層石堰,與荒石山爭出千余畝高標準梯田,獲得來這考察的世界糧食署評估團專家的高度贊揚。<br>王金莊1969年開始修建梯田,夫人是第二年到這蹲點,那時的梯田僅僅修了一點,還看不到基本模樣,難怪夫人看著滿山如云梯的梯田有些激動。夫人對我說,那時涉縣是邯鄲最窮的縣,王金莊是涉縣最窮的村。在這蹲點,白天同社員上山修梯田,晚上住在老鄉(xiāng)家里,飯由各家分派,吃的是菜葉、南瓜秧、紅薯葉等熬的菜湯,就著糠餅子,連咸菜都沒有。一開始怕老鄉(xiāng)說干部搞特殊化,偷偷地背著老鄉(xiāng)往自己的湯里撒點自帶的小瓶鹽,以后每次從家回來,都帶一小袋鹽分給各家。夫人在這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是貧窮。<br><br>如今王金莊早就告別了貧困生活,變化得翻天覆地,每年有2000多萬元的收入,被評為省歷史文化名村,鄉(xiāng)村旅游示范地。我們入村漫步,這個緊貼陡坡而建的山村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石屋、石墻、石板路,石桌、石凳、石碾磨,給人古樸厚重的感覺。村民房屋一直遵循著明清始建時期的風格,吸引著眾多畫院師生到這里寫生。<br><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空中俯瞰王金莊</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雙層石堰的旱梯田</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梯田和石庵子</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我和夫人在石庵子前向無人機招手<br>石庵子,雅稱“田廬”,源自《詩經·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意為: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著瓜果菜蔬。王金莊的石庵子是人們勞作休息、燒火做飯、遮風避雨、貯藏農具的場所。</font><br><br> <font color="#ff8a00">石庵、梯田和毛驢,是王金莊人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工具,也是王金莊獨特的三大景觀。</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村中老房子</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和為貴</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石頭的記憶</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下雨時,雨水會從石板路中間的凹槽流走</font><div><br></div> <div><br></div>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原因,夫人和她的家人被疏散到邯鄲,是邯鄲人民善待著他們,至今心懷感激。來到王金莊,也算是完成夫人的一個心愿吧。之后我們就直返北京。<br><br>邯鄲是一個歷史悠久卻又不那么輝煌的城市,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會出現(xiàn)一朵浪花或者一片漣漪,更多的時間和中國大地千百個古城一樣,似海綿吸吮著華夏文明的精髓,像蜂巢孕釀新的生命和蜜漿,共同托起了古老的中華文明。<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