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何管控好情緒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的情緒我做主</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多年以后</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日,一位愛友微我說,我患癌兩三年了,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緒波動的還是很厲害,我非??鄲溃恢辈恢廊绾伟芽睾米约旱那榫w。</p><p class="ql-block">這位愛友的情緒被外界所左右,情緒隨外界而起舞,隨外界而起起伏伏,無法實現(xiàn)我的情緒我做主(即: 情緒的自主),以至于無法把控好自己的情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很多時候,當他人一句無心之言刺痛我們的神經(jīng);當事情的發(fā)展偏離我們的預期;當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橫亙著無法跨越的鴻溝。我們的情緒往往會如脫韁野馬,不受控制地奔騰咆哮。</p><p class="ql-block">這種由外界輕易牽動我們內(nèi)心波瀾的狀態(tài),恰如將情緒的遙控器拱手讓人,任其隨意調(diào)換我們心靈的頻道。</p><p class="ql-block">所以,把情緒的遙控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實現(xiàn)情緒自主,無論外界如何風吹草動,內(nèi)心始終波瀾不驚。是我們修心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我們把控好情緒的一個重要課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緒自主的首要問題是培養(yǎng)覺察力。</p><p class="ql-block">情緒如溪流,覺察力則是岸邊的觀察者。當憤怒如沸水般翻騰,當焦慮如藤蔓般纏繞,我們需要的是暫停下來,然后,像科學家研究標本般審視自己的情緒:"此刻我的身體有何反應(yīng)?這種情緒的核心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困擾人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通過覺察,我們得以在情緒與反應(yīng)之間創(chuàng)造緩沖地帶,避免成為情緒的提線木偶。</p><p class="ql-block">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因直言進諫被貶龍場驛,面對瘴癘之地與生死考驗,他通過靜坐澄心,覺察情緒波動,最終悟出"心外無物"的哲理,實現(xiàn)了精神的超脫。</p><p class="ql-block">當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覺察到情緒的變化,然后,接納它,不抗拒,不逃避,認真分析情緒背后自己的需求,然后,轉(zhuǎn)識成智,找到去除負面情緒的方法,及時跳出負面情緒的牢籠。</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的愛友聽說到別的愛友發(fā)生了復發(fā)轉(zhuǎn)移,于是也焦慮起來,神情恍惚。這時候,一定要及時覺察到自己的焦慮,只要及時覺察到焦慮,就不會陷在焦慮中不能自拔,然后,找到焦慮背后的原因,自己安慰自己,“我為啥要焦慮呢,別人復發(fā)轉(zhuǎn)移,不代表我也復發(fā)轉(zhuǎn)移啊,我好好練功,我一定有信心拯救自己的身體,不讓它復發(fā)轉(zhuǎn)移,再說了,假如真的出現(xiàn)復發(fā)轉(zhuǎn)移,現(xiàn)在醫(yī)學不斷發(fā)展,我還有治療的機會,我何苦焦慮呢,這不是自我折磨自己嗎?”不斷安慰自己,慢慢將焦慮化解。</p><p class="ql-block">這樣,就由外界引起的焦慮情緒,轉(zhuǎn)變?yōu)樽约褐鲃涌刂谱约旱那榫w,情緒不隨外界而起舞。</p><p class="ql-block">化解焦慮的第一步就是及時覺察到它。所以,我們要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情緒覺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緒自主的進階之道在于認知重構(gòu)。</p><p class="ql-block">同一件事,視角不同則天地迥異。當同事的批評讓你面紅耳赤時,不妨將其視為改進的契機;當孩子的頑皮使你怒火中燒時,何不理解為生命力的綻放?當被檢查出癌癥悲觀絕望時,何不理解為一次重生的開始?</p><p class="ql-block">北宋文豪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種豁達源于他將政治迫害重構(gòu)為領(lǐng)略山河的機遇。</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心理學中的ABC理論揭示:不是激活事件(A)導致情緒結(jié)果(C),而是我們對該事件的信念(B)決定了情緒走向。學會用建設(shè)性思維替代災(zāi)難化想象,我們就能在情緒風暴中錨定心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緒自主的最高境界是修得如如不動之心。這并非壓抑情緒,而是通過長期修煉達到的內(nèi)在平衡。禪宗講求"八風吹不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境遇都不能擾動心性。東晉陶淵明面對官場傾軋,選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日本武士在生死對決前仍能靜心茶道,體現(xiàn)的正是這種高度情緒自主。日常中可通過正念冥想、藝術(shù)陶冶等方式培養(yǎng)此境界,如錢鐘書在困頓時期仍堅持每日閱讀,構(gòu)筑起豐富的精神世界作為情緒緩沖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緒自主的價值遠超出個人心理舒適區(qū)。醫(yī)學研究顯示,長期情緒失衡會損害海馬體,加速認知衰退;社會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情緒穩(wěn)定者人際關(guān)系更和諧,職業(yè)成就更突出。如德國詩人里爾克所言:"要對你內(nèi)心尚未解決的問題保持耐心,試著去愛問題本身。"當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便獲得了應(yīng)對世事變遷的內(nèi)在韌性。這種韌性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分寸,在壓力環(huán)境下理性決策,最終達成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和諧共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和穩(wěn)定的情緒,對于廣大愛友們來說至關(guān)重要。在這個充滿紛雜,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旅途中,我們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我的情緒由我自己做主。讓自己活的快樂,活的坦然,活的有激情,活的有希望。不讓自己在負面情緒中沉浮,減少精神內(nèi)耗,減少負面情緒對身體的傷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心之路漫漫,情緒自主非一日之功。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打磨心性的機會,每一個外在刺激都是檢驗修為的考題。當我們學會在言語的利箭前保持從容,在命運的顛簸中維持平衡,便真正擁有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灑脫與自由。這或許就是古今智者追求的情緒自主的最高境界——不讓外界成為心情的遙控器,而讓自己成為心靈的掌舵者。</p><p class="ql-block">不做情緒的奴隸,要做情緒的主人,我的情緒我做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