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前的惠山古鎮(zhèn),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qū),以完備的祠堂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山泥人及無錫惠山廟會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在這片核心區(qū)域不足0.3平方公里的老街內,至今仍保存著自唐代到民國時期的118處祠堂建筑和一些明確的祠堂遺址。祠堂群中有欽定官設祠堂、民間聯宗立廟所建祠堂兩大類別,共分有神祠、先賢祠、墓祠、寺院祠、貞節(jié)祠、宗祠、專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十大類共二十二種祠堂的完整系列、以及七十多個姓氏,主祀、配祀人物,其數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類型之齊全,為國內外所罕見。</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惠山古鎮(zhèn)的傳統建筑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神秘迷人。抬頭望去,“惠麓鐘靈”秦園門的牌匾(“惠麓鐘靈”四個大字,是馬寅初于民國十九年來錫時書寫的)高懸其上,金色大字熠熠生輝,仿佛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游客們三三兩兩漫步其間,不時駐足欣賞美景,用相機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走進古鎮(zhèn)入口,迎面便是“惠麓鐘靈”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兩側樹木郁郁蔥蔥,與湛藍的天空相映成趣。游客們或緩步而入,或匆匆離去,每個人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在“秦園門”牌樓的背面,有四個篆書大字“三吳勝跡”,高雅而古樸。但是沒有落款。</p> <p class="ql-block">進直街處有牌坊,朝外的一側題“九峰翠嶂”(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另一側題“五里香塍”(晚清竇承焯書)?!熬欧濉笔腔萆降拇福蚧萆揭嘤芯琵埳街Q;“塍”為田埂、田間小路之意,謂此道原為到錫山惠山風光處的必經之地。</p> <p class="ql-block">沿著青石板路前行,一座清代道光十七年建造的張明公祠映入眼簾。這座祠堂不僅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更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吸引著無數游客駐足。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無不彰顯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匠心。</p> <p class="ql-block">推開一扇古樸的大門,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展現在眼前。屋檐下懸掛著兩塊黑色牌匾,上面刻寫著白色的文字,與精美的木窗格子相得益彰。室內古色古香的家具與擺設,仿佛將人帶回了那個遙遠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壽康堂內,布局考究,中央擺放著一張木質長桌,桌上文房四寶散發(fā)著淡淡的墨香。四周環(huán)繞的古典家具,雕花椅凳等傳統物件,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柔和的吊燈光線灑滿整個空間,更添幾分莊重與舒適。</p> <p class="ql-block">墻上懸掛的書法作品筆力遒勁,旁邊展示的兩位著名學者的文字資料及畫像,則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穿過庭院,“蔭澤壽康”四個大字懸掛在門楣之上,兩側磚石砌成的墻壁古樸典雅。遠處,一位行人正緩緩穿過庭院,身影與建筑融為一體,仿佛穿越了時空。</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一座傳統中式建筑的入口處,“張明公祠”的牌匾引人注目。兩側墻壁上的雕刻圖案精美絕倫,門口左側的介紹文字和右側的歷史資料,讓人對這座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鎮(zhèn)景區(qū)的地圖指示牌詳細標注了各個景點的位置,為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上方的小圖標指向北方,電話號碼等聯系信息則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幫助。</p> <p class="ql-block">一塊指示牌上列出了多個景點的方向及距離,右側的文字介紹讓人對許顯謨祠有了初步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木制牌匾上刻著“許顯謨祠”字樣,歷史背景簡介詳細介紹了許顯謨的事跡與成就,讓人不禁對這位先賢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門上方懸掛著兩個紅色燈籠,門口兩側墻壁上的牌匾寫著“許顯謨祠”四個大字。右側墻上掛著的小牌子則進一步介紹了這座建筑的歷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楊四褒祠的介紹牌匾詳細記載了其歷史沿革與文化背景,讓人對這座祠堂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傳統風格的小院落,“楊四褒祠”三個大字懸掛在門楣上方,門前擺放的石鼓裝飾品為庭院增添了幾分古韻。樹木蔥郁,環(huán)境寧靜祥和,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貞義單姬門樓裝飾精美,兩側懸掛的對聯彰顯著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貞義單姬介紹牌匾上詳細記載著關于這位歷史女性的故事與生平事跡,讓人對這位巾幗英雄有了更深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展示柜里陳列的歷史文獻資料及文物照片,背景墻上貼著的介紹某位古代官員生平事跡的歷史板報,詳細記錄了他的貢獻與成就,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展示的單氏家族起源的歷史展板,詳細介紹了單氏家族的文化背景與重要事件,并配有相關的文物展品,讓人對這個家族的歷史有了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祠的大門兩側懸掛著對聯,正中間掛著“人倫正始”牌匾,莊重而肅穆。</p> <p class="ql-block">刻著錫山單氏族賢名錄的黑色牌匾,詳細記錄了許多家族成員的名字及其事跡,讓人感受到這個家族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一個房間內擺放著一臺電視機和其他家具設備,墻上掛有書法作品《貞義》及其相關文字說明,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p> <p class="ql-block">傳統風格的祭壇上擺放著一幅畫作以及一些供品,包括蠟燭等物品,并配有詳細的解說文字說明其用途與意義。</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展示的多幅描繪古代生活場景的手繪插畫與文字說明板,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遙遠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的大門古樸典雅,石雕精巧,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的一則石碑銘文記錄了該園林的歷史變遷與發(fā)展過程,旁邊的解說文字讓人對這座園林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朝房門樓上的牌匾醒目地顯示“寄暢園”三個大字,紅色燈籠作為點綴,更添幾分喜慶。</p> <p class="ql-block">這座曾作為官員等待皇帝召見時休息的地方,在清朝康熙年間被多次南巡至無錫惠山期間所利用過。如今已恢復原貌并對外開放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一座牌坊矗立于古街入口處,“人杰地靈”四個大字高懸其上,彰顯著這片土地的非凡氣質。</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靈”牌坊是惠山標志性的建筑,這一座石牌坊又叫“千人報德坊”。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二年進士、后任湖廣提學副使的無錫人鄒迪光在掌管科考時,選拔了大批人才,卻罷官回籍,于是一千多員門生集資建造了這座大石坊,所以又叫“千人報德坊”。鄒迪光擅書法,牌坊正面“人杰地靈”四字即是他本人所書。</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牌坊矗立于古色古香的小巷入口處,“巖壑夔龍”四個大字懸掛其上,紅色燈籠與黃色燈飾增添了節(jié)日氣氛,行人穿梭其間,享受著這寧靜而富有歷史韻味的城市風光。</p> <p class="ql-block">“巖壑夔龍”喻示惠山乃藏龍臥虎之地,是明朝權奸嚴世蕃所題,嚴世蕃是有名的奸臣嚴嵩之子,嚴氏父子是當時的書法家,但因他們是奸臣,無錫人諱言這四字是嚴世蕃所題。</p> <p class="ql-block">一座傳統中式建筑上,“出則忠”四個大字醒目地懸掛在正門上方,燈籠點綴其間,增添了節(jié)日氣氛,行人穿梭其中,享受著悠閑時光。</p> <p class="ql-block">“出則忠”三字系集朱熹墨寶,該語源自曾國藩語錄“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在該樓的另一側是“入則孝”三字。</p> <p class="ql-block">一扇中式木門被精心布置成一個充滿趣味的空間,門口掛滿了紅黃相間的燈籠,并貼上了卡通形象的人物剪紙海報,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室內陳設典雅大方,墻上掛著一幅宋儒朱子畫像及多幅書法作品,彰顯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一條寧靜的小河蜿蜒穿過古鎮(zhèn),兩岸古建筑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在夕陽下顯得格外美麗和諧。</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時分,古色古香的房子沿河而建,屋檐下的燈籠隨風搖曳;遠處山巒起伏,天空被染成了金黃色與藍色交織的顏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溪山第一樓位于龍頭河與燒香浜的交匯處,為兩層歇山頂式,以過街樓跨越上河塘而成瀕河之筑,使整座樓十分引人注目。此樓屬紫陽書院,亦即朱文公祠,祀南宋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同時也是無錫遠近各縣朱氏的總祠及儒生公祀的場所。溪山第一樓原屬元代古華山莊,明代賈應璧在此筑棲隱園,池亭假山布置極佳,有聯贊“西神繡出金芙蓉、俯視溪南百尺松”;清乾隆年間改為紫陽書院,民國成為鹽務公所。</p> <p class="ql-block">夜晚時分,裝飾華麗的傳統建筑上掛滿了紅色燈籠,在燈光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小橋流水人家,兩岸掛滿了紅黃相間的燈籠,營造出一種喜慶氛圍。人們或坐或站于岸邊交談,享受著這悠閑時光。</p> <p class="ql-block">一條古色古香的小河蜿蜒流淌,在兩岸的傳統建筑映襯下顯得格外寧靜美麗;紅色與黃色的燈籠懸掛兩旁,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樹木郁郁蔥蔥,倒影在水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畫面中央懸掛著一塊寫有“愛蓮亭”三個大字的牌匾;下方有一塊刻滿文字的石碑,背景墻壁上裝飾有精美的雕刻圖案與花紋。</p> <p class="ql-block">如今周祠正堂還懸有周恩來“愛蓮堂”墨寶的匾額,或有同門宗親之意。</p> <p class="ql-block">一座裝飾華麗的傳統建筑矗立于水邊,夜晚燈光璀璨,紅色燈籠高掛,周圍樹木繁茂。</p> <p class="ql-block">一個傳統的中式門樓結構,上方掛著兩塊木制牌匾,“光霽祠”及“濂溪周夫子祠”,字體古樸典雅,并配以金色邊框點綴其上。</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筆“光霽祠”額碑,是2009年7月施工人員在清除該祠堂天井地坪的渣土時,感覺有一處地塊特別堅硬,于是刨去石塊泥土,竟然發(fā)現地下橫有一大型石板,去除泥土雜物,再用清水洗刷,發(fā)現原來是一塊石制額碑。用卷尺一量,額碑長1.5米,寬0.80米,青石材質。額碑正中刻有“光霽祠”3個大字,上側刻有方形篆體“乾隆御筆”印章一枚,額碑的左右兩側分別刻有三行小字,右側為“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左側為“賜宋先賢周敦頤給后裔周汝遠”“惠山祖祠懸掛”。經考證辨認,“光霽祠”確是乾隆所賜的御書匾額。</p> <p class="ql-block">一扇古樸的大門緊閉著,上方雕刻精美的牌匾上寫著“黃斗南先生祠”,墻壁斑駁,顯得歲月滄桑。</p> <p class="ql-block">夜晚時分,在一條古色古香的小巷里,紅色燈籠高掛于兩旁樹木間,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氛圍;小巷盡頭是一家名為“老米記”的店鋪,吸引著路人的目光;行人穿梭其間,享受著這寧靜而溫馨的城市夜景。</p> <p class="ql-block">白天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同樣的一條街道顯得更加熱鬧非凡——人們或坐或站,悠閑地欣賞著這條充滿歷史韻味的老街;兩側商鋪林立,各式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清澈見底的小河靜靜流淌其中,倒映著兩岸建筑與天空中的云彩,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小河旁,樹木繁茂,燈籠點綴其間;沿岸設有露天餐廳,人們在此用餐或散步,享受寧靜時光。</p> <p class="ql-block">傍晚時刻來臨之際,“龍溪古鎮(zhèn)”牌坊矗立于入口處,雕刻精美細膩,展現出濃郁的文化底蘊;游客們絡繹不絕地涌入這片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地方,體驗著這里獨有的風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古華山門右側,惠山橫街上聳立戲樓一座,名繡嶂閣。繡嶂閣為典型的閣式建筑,底層架空,被辟為戲臺;上層則設隔扇和欄桿回廊,兩重飛檐翼然。戲臺額懸吳昌碩所題“天然神均”匾。</p> <p class="ql-block">先賢施子祠,主祀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的施之常,清同治十二年由裔孫請建。施之常字子恒,春秋魯惠公第八世孫;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施之常名列第六十五位,唐玄宗開元年間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加封“臨濮侯”,從祀圣廟。</p> <p class="ql-block">倪云林即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梅里柢陀村(屬今梅村鎮(zhèn))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廿八年(1689),康熙帝二次南巡,云林裔孫倪鳳來等稟呈江蘇巡撫鄭端,請旨賜建專祠,帝賜給帑建祠,春秋致祭。祠址在秀嶂街原明代王大益(王問之孫)廢園。專祠始建于康熙廿八年,三十年(1691年)落成?,F在的祠堂是在惠山古鎮(zhèn)整修中重新修復的。</p> <p class="ql-block">惠山橫街上的“山色溪光”照壁,照壁背面就是錫惠公園古跡區(qū)里的寄暢園。據傳清朝康熙帝南巡,下榻惠山腳下的江南著名園林秦園(寄暢園),見泉水叮咚,山澗淙淙一派仙境景象,欣然題寫“山色溪光”四字。</p> <p class="ql-block">秦園街上還有一座單間雙柱的石牌坊,鐫有“孝友傳家”四字。據說是乾隆帝旌表秦家的御賜之物。寄暢園傳至乾隆時期已非一房之產,均靠秦氏兄弟乃至整個家族合力維持,“孝友傳家”自是最佳褒揚之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