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棠古鎮(zhèn)位于甘洛縣城西。古鎮(zhèn)包括大街、中街、正街和幾條巷,四周古城墻周長約900多米,并開有東西北三門。海棠古鎮(zhèn)為南方絲綢之路(靈關古道)的重要驛站之一,明清至民國時是較為繁華的商品集散地和屯兵之地,同時這里還建造了諸多廟宇,當時堪稱成都出南門至寧遠府道上的第一座廟林古城。該鎮(zhèn)歷經(jīng)滄桑,部分古城墻、北街(部分民居、客棧、店鋪)、北城門“將源”石刻、千佛寺、關押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遺址和城西部分古墓群尚存。</p> <p class="ql-block">南絲綢之路靈關古道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墻北門矗立于藍天白云下,大紅燈籠高高掛增添喜慶氣氛。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魅力的時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這家店鋪展示了許多懸掛晾曬中的腌制肉類食品,整齊地掛在架子上。店內(nèi)還擺放著一些陶罐和其他物品,讓人們感受到了古鎮(zhèn)居民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鳳凰閣位于德昌城北的安寧河畔,是新晉的網(wǎng)紅地標。閣樓工藝精湛,仿古的建筑風格美輪美奐,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鳳凰閣內(nèi)有一個博物館講訴了德昌的歷史變遷。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無論艷陽高照還是華燈初上,鳳凰閣都是最亮眼的風景線。鳳凰閣不遠處就是倉圣宮,碧瓦朱甍,雕梁畫棟,有著曲徑通幽處的別致雅靜。</p> <p class="ql-block">德昌字庫塔。</p> <p class="ql-block">倉圣宮為供奉中華造字始祖?zhèn)}頡的祠廟,位于涼山州德昌縣小山峰鳳凰嘴上。德昌倉圣宮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六月,由地方紳耆毛穎、周愛蓮、曹興德、江允明、方履中等人發(fā)起,號召眾紳士捐資建廟,廟址選在邛都六名勝之三“鳳浴寒潭”之鳳頭上(今縣城東北鳳凰嘴小山上),并于7月“12日興工架馬,9月24日豎柱上梁”,道光十六年三月建廟工程告竣,廟內(nèi)裝塑倉頡、魁星、文昌帝君等神像,并將其廟取名“倉圣宮”。倉圣宮外有磚石結構字庫一座,仿樓閣式,三級六角攢尖式,高11.5米,三層逐級上收。每一層都有燒陶龍、鳳和浮雕裝飾,底層環(huán)周鐫刻有 “鳳、凰、鳴、矣”四個大字。字庫又稱字庫塔、惜字塔,是古代崇文敬字思想意識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德昌圣心堂又名天主堂,坐落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縣城上翔街北段東側,于1895年由法國傳教士建造,是德昌縣境內(nèi)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早期西式古建筑,是川西大涼山州的天主教宗教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一堵古老的墻面上鑲嵌了一個鐵柵欄的小窗洞口,這是教堂的酒窖。</p> <p class="ql-block">魁星閣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縣城上翔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年),同治初年(1862年)太平軍經(jīng)過時毀于戰(zhàn)火。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三十一年又遭火焚。宣統(tǒng)二年至民國元年再次重修。該建筑為條石、青磚城樓式基座,占地142.8平方米,座高7.9米,四周起卷拱,通其往來。座上起建閣樓3層,二、三層逐級上收,為六角攢尖式青筒瓦屋面木結構建筑。早年閣內(nèi)曾裝塑有魁星神像,供文人學子祭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