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 凡是到西藏來旅游的人都會到拉薩的布達拉宮廣場來拍照留念。布達拉宮被游人拍照過的照片估計要超過千萬次。</p> <p class="ql-block"> 這是早晨、傍晚、不同角度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不同游客均會在這里拍照、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攝影人在布達拉宮廣場上的攝影姿勢,知道為什么要以這樣的姿勢拍照嗎?</p> <p class="ql-block"> 只為能拍出有倒影的效果來,有人特意帶來純凈水澆在花崗巖地磚上用來拍照,其實這樣的效果并不理想。廣場上有幾塊黑色的大理石地磚,下圖就是利用大理石地磚用手機拍出來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布達拉宮廣場的西側(cè)有個小山包(藥王山),那里聚集了很多人在排隊拍照,為的是拍出和50元人民幣相同角度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由于布達拉宮內(nèi)部是禁止攝影攝像的,所以只能在外面拍攝幾張。</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布達拉宮后面的一個人工開挖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 從布達拉宮后面出來的下山的小道旁,墻壁上有些佛像壁畫,有些人會在壁畫前虔誠地用額頭觸碰墻壁,以示對佛主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朝著布達拉宮方向磕長頭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 昭 寺</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拉薩市內(nèi)的一所藏傳寺廟,始建于七世紀土蕃王朝鼎盛時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由松贊干布建造,最初叫"羊土神變寺",1904年宗喀巴大師舉行傳昭大法會,后改名為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門外專門辟出一片空地作為"磕長頭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一個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寺院內(nèi)部也是不允許拍照,所以大家都遵守寺院的規(guī)定,只能在進門后的院子里拍照。</p> <p class="ql-block"> 進院子后,排隊進入寺院的內(nèi)部參觀、朝拜。</p> <p class="ql-block"> 寺院內(nèi)部一間間的佛堂和莫高窟的洞窟很像,但規(guī)模要小一些,莫高窟的洞窟里一般中間是一尊佛像,四壁及頂部都是與佛教有關(guān)的壁畫。而大昭寺內(nèi)的佛堂里幾乎供奉的都是佛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 廓 街</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是圍繞在大昭寺院外的一條街,街道兩邊幾乎都是藏式建筑,商業(yè)氛圍濃重。</p> <p class="ql-block"> 這里旅游打卡的游客眾多,也有外國朋友在這里參觀。</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上有一處"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1750年農(nóng)厲十月初三,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以宣詔為名,將悖逆不道的西藏郡王珠而默特那木扎勒誘至衙門口擊殺。但二位大臣也在之后的變亂中罹難。為彰揚和紀念二位駐藏大臣的事跡,乾隆皇帝將駐藏大臣衙門搬遷至珠而默特那木扎勒舊宅,并將衙門改建為雙忠祠,并勒石立碑以記之。</p><p class="ql-block"> 民國政府時期,駐藏大臣衙門先后用作政府郵局、警局和不丹政府駐藏機構(gòu)。</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拉薩市委、市政府對"衙門"進行了修繕、展品征集,這座歷經(jīng)滄桑、設(shè)立最早、且唯一幸存下來的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舊址再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上還有一處陳列館"朗孜夏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郎孜”藏語意為光輝的頂峰,“夏”藏語為府邸。“郎孜夏”系堆龍德慶區(qū)郎孜家族駐拉薩的府邸。位于八廓街,已有600年左右的歷史。從十七世紀起這里成為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薩市政務(wù)的機構(gòu)、司法機關(guān),也是舊西藏在拉薩市內(nèi)設(shè)立的一所監(jiān)獄。</p> <p class="ql-block"> 這所監(jiān)獄在解放前平均每年抓捕600名所謂罪犯,其中入獄人員大多為農(nóng)奴。</p> <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28日,國務(wù)院發(fā)布命令解散夏地方政府,朗孜夏也同時關(guān)閉。1999年正式成立為朗孜夏陳列館,同年被列為拉薩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朗孜夏陳列館內(nèi)有關(guān)押犯人的監(jiān)房、官員審判處及獄卒的住地。在這里你可以大致了解舊西藏農(nóng)奴制下農(nóng)奴遭受的殘酷制度。</p> <p class="ql-block"> 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和朗孜夏陳列館規(guī)模都不大,但是都值得一看,對我們了解西藏有一定的幫助。</p> <p class="ql-block"> 在八廓街你還能看到幾個髙髙的經(jīng)幡柱,每個經(jīng)幡柱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例如下面這個經(jīng)幡柱,是拉薩民眾對六世達賴喇嘛的轉(zhuǎn)世期盼多年,公元1720年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從四川理塘輾轉(zhuǎn)抵達拉薩,在布達拉宮順利舉行坐床慶典,民眾心愿遂成,在大昭寺旁建立格桑達爾欽經(jīng)幡柱,以此慶祝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 在八廓街上你能看到從早到晚都有人在順著同一個方向在行走,他們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轉(zhuǎn)經(jīng)。</p> <p class="ql-block"> 對于這種傳統(tǒng)習俗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我更愿意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來進行解讀。</p> <p class="ql-block">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p><p class="ql-block">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 閉目在經(jīng)殿香霧中</p><p class="ql-block"> 驀然聽見 你頌經(jīng)中的真言</p> <p class="ql-block"> 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p><p class="ql-block">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p><p class="ql-block">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p> <p class="ql-block">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p><p class="ql-block">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p><p class="ql-block">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p> <p class="ql-block">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p><p class="ql-block">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p> <p class="ql-block">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p><p class="ql-block">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喜樂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