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庭堅在郁山:洗墨池畔的貶謫歲月與文化遺澤</p><p class="ql-block"> 蘇 兵</p><p class="ql-block">在郁山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黃庭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萬卷堂旁,那一方黃庭堅洗墨池靜靜佇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明朝彭水縣貢生錢世貴曾為其題詩《洗墨池》:“萬卷書開一草堂,溪云常帶墨花香。功名謫降人千載,遺跡飄零字數(shù)行。水面文章添遠思,池邊草木丏遺芳。臨流棖觸當年事,又覺江天近晚涼?!贝嗽娛珍浻凇队详栔彪`州總志》,《四川通志》亦有相同記載,為洗墨池增添了幾分詩意與歷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黃庭堅,這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字魯直,號山谷、涪翁、摩圍閣老人,出生于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生于公元1045年,卒于1105年。23歲高中進士后,他踏上仕途,在當時的北京(今河北大名)擔任了七年的國子監(jiān)教授,又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用六年時間主持編修《神宗實錄》。在文人云集的兩京之地,他憑借獨特的“黃庭堅詩體”,成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其書法造詣更是卓越,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大家”,四人以各自獨特的書風,引領(lǐng)著北宋書法界的風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命運總是變幻無常。宋紹圣初年(公元1094年),黃庭堅遭到政敵章惇、蔡卞等人的惡意彈劾。他們誣陷黃庭堅在纂修《神宗實錄》時“修實錄不實”,蓄意歪曲史實,損害了神宗皇帝的形象。就這樣,哲宗皇帝將他貶為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并遣往黔州(今重慶郁山)安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紹圣二年二月,黃庭堅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開封,一路南下。渡漢水,至江陵后,他改走水路,逆江而上。當船行至三峽時,兩岸凄厲的猿啼聲,仿佛是對他蒙冤受屈的同情與訴說,讓他百感交集。最終,他棄舟登岸,取道陸路直奔巫山。作為當時聲名遠揚的大書法家和大詩人,黃庭堅受到了當?shù)毓賳T的熱情款待,也得以游覽峽中的奇山秀水。但身為被貶之臣,他內(nèi)心深處的抑郁憂悶始終如影隨形,難以排解。在巫山,他寫下了《醉蓬萊》,其中“盡道黔南,云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的詞句,道盡了心中的無奈與哀愁。離開巫山后,他又經(jīng)建始、恩施,翻山越嶺,歷經(jīng)千辛萬苦,于四月二十三日抵達黔州,寓居在郁山的開元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開元寺,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坐落于郁山鎮(zhèn)202省道東側(cè),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故而得名。歷經(jīng)多次修繕與重建,它頗具規(guī)模。堂殿三重,兩旁是禪室和庫房,中間是天井,構(gòu)成了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各殿均為重檐歇山式頂,琉璃碧瓦覆蓋其上,鰲角卷曲外挑,古樸而莊嚴。下殿前左側(cè),曾有唐代宗時期(763—779)黔州都督趙國珍所鑄的大型銅鐘,如今收藏于黔江重慶民族博物館。大廳內(nèi)高懸著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黔中第一山”牌匾。右側(cè)有一排長廊走道和吊腳樓房,是住寺僧人的食宿之地。四周八株古榕,枝繁葉茂,蔭蔽四方。旁邊還有花圃、魚池,環(huán)以石欄。歲月流轉(zhuǎn),如今雖已不復(fù)往昔全貌,但仍留存著山門、下殿及中殿,建筑面積達372平方米。清代乾隆辛丑年(1781),巡檢黃銑對其進行培修;同治丁卯年(1867),住持僧原汲又進行了重建。這座寺廟與山西省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一樣,是唐代僅存的珍貴寺廟建筑,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據(jù)《四川通志》記載:“開元寺在郁山鎮(zhèn)。案:在郁鎮(zhèn)鳳凰山丹泉井之上。自唐開元時已有此寺…?!秉S庭堅在《與秦世章文思》一書中也曾提到:“某黔中尚未有生計,方從向圣與乞得開元寺上下兩段,既募兩戶蔬圃矣。”可見,開元寺在黃庭堅的郁山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在這里,他過上了亦耕亦讀的生活,還與黔州的學子們講學授業(yè),雖身處困境,卻也能自得其樂。他在《與太虛書》中自嘲道“是黔中一老農(nóng)耳” 。而離開元寺不遠的“山谷井”,便是因黃庭堅曾在此澆禾苗取水而得名,成為他那段生活的一個小小見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摩圍閣,同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據(jù)明彭水知縣曹棟《丹泉井記》記載:“山谷氏游摩圍,居洞中者久之,得其趣,建摩圍閣于郁山之陽,即今開元寺后佛閣是已?!秉S庭堅著名的草書作品《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中也有提及:“……己而自觀之,誠如錢公語,遂改度,稍去俗氣,既而人多不好,老來漸懶慢,無復(fù)堪事,人或以舊時意來乞作草,語之以今已不成書,輒不聽信,則為畫滿紙,雖不復(fù)入俗,亦不成書,使錢公見之,亦不知所以名之矣。摩圍閣老人題?!边@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黃庭堅對書法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與自我反思,也讓摩圍閣成為了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思考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怡偲堂,位于開元寺內(nèi),也是黃庭堅留下足跡的地方。他在《跋自作草后》中寫道:“余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痹谶@里,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仿佛得到了江山靈氣的滋養(yǎng),揮毫潑墨間,融入了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清以來,開元寺不僅是僧人的修行之地,更成為了郁山設(shè)館課讀的場所,書香四溢。清光緒年間(1875—1908),兵部主事、郁山人支福田曾作《開元寺讀書》一詩:“寺插碧云邊,書生夜未眠。空庭孤月皎,古殿一燈圓。睡鳥啼高樹,村雞鳴曉天。數(shù)聲清磬響,旭日到窗前?!鄙鷦拥孛枥L了當時開元寺的靜謐與讀書人的勤奮,展現(xiàn)了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1983年3月,縣人民政府將開元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設(shè)立了保護標志,讓這座古老的寺廟得以更好地保存與傳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丹泉井,同樣與黃庭堅有著不解之緣。據(jù)宋書《輿地紀勝》記載,為黃庭堅親筆題寫。明萬歷二十九年,彭水知縣曹棟所題《丹泉井記》中詳細闡述了丹泉井的由來:彭邑郁山開元寺前,以泉為井,黃庭堅取意于《易經(jīng)》,“井冽寒泉可用汲”“無喪無得往來井”。井在山下出泉,取象于蒙水游至,取象于坎,故鑿石為池,名為井,既可用以汲水,又方便往來,還能從其中領(lǐng)悟卦象之意。而以“丹”名泉,則是因為黃庭堅曾游摩圍山,在洞中居住許久,得其樂趣,在郁山之陽建摩圍閣(即現(xiàn)在開元寺后佛閣)。他在此棲息、修煉,故而將泉命名為“丹泉”。丹煉于火,成于火,而名泉,取意于“龍從火里出,虎向水中生,水火不相射”,源于《易經(jīng)》的離坎二卦。也有人說,丹需白礬,取自離郁山約三十里的巖山,丹成后,便能憑虛御風于霄漢之間。但清鄞縣貢生邵墪認為這種說法荒誕虛幻。周茂叔說:“讀書如煉丹”,這或許才是黃庭堅命名“丹泉”的真正寓意。邵墪游歷至此,也曾題五古一首,原注:井在郁鎮(zhèn)開元寺傍,黃山谷謫黔中時,煉丹于此。詩中贊道:“名勝紀開元,寺傍得深穴。厥名曰丹泉,迥與凡井別。憶昔黃公來,坐此嘆奇絕。適與學養(yǎng)生,雅慕長生訣。暮暮與朝朝,爐中火不輟。公本濟世人,匪在神仙列。聊寄物外心,詎欲遺遺一切。斯人去已遙,芳蹤不磨滅。至今渝泉者,名以山谷設(shè)。汲之飲一杯,清風仰前哲。”晚清四大名臣軍機大臣張之洞題丹泉井楹聯(lián)集宋句云:“文章已入華嚴谷,下筆能為魯直書?!庇旨?jīng)云:“井以辨義,泉流既清?!钡と粌H是一處實用的水源,更承載著黃庭堅的文化理念與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萬卷堂及丹泉書院,是黃庭堅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他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明彭水知縣曹棟《萬卷堂碑記》中記載:“山谷謫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可百里里許曰郁山鎮(zhèn),人物蕃衍,貿(mào)易云集,稱彭水諸鎮(zhèn)之最。層巒聳翠,鳳山右峙,郁水繞其前,由山趾至水濱,四圍平田可數(shù)十頃,民咸粒食之,稱郁山一鎮(zhèn)之最。山谷博極群書人也,依山為盧,名曰,萬卷堂” 。清代,云貴總督勞崇光題丹泉書院(萬卷堂)院額曰:“文瀾挹秀”,并題楹聯(lián)曰:“青燈黃卷,結(jié)習難忘,到此地暫停使節(jié);蔬圃墨池,流風未遠,愿諸生勉紹前修。”川東道臺錫珮也為萬卷堂題楹聯(lián)曰:“從渝州按部而來,喜聞巖邑弦歌,真不愧祠列三賢,堂開萬卷;是山谷讀書所在,守得墨池楷范,又何難詩雄四海,文冠一時?!笨上?,“萬卷堂”在元代因年久失修而破敗,后由郁山人向午鳳出資維修改造。據(jù)康熙版本《彭水縣志》記載,向午鳳是元代狀元,“元狀元向午鳳之墓,在鳳凰山丹泉井之右,型如小邱,石槨天成,有神道碑,因亂為土酋所毀,按地俗稱狀元堡”。萬卷堂雖歷經(jīng)滄桑,但它所承載的文化教育意義,卻一直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摩尼洞,位于伏牛山右,萬卷書堂之左,小溪旁。土穴寬八尺,洞內(nèi)可容納七八人,相傳是黃庭堅曾經(jīng)憩息的地方。宋進士魏汝功曾為摩尼洞題詩:“涼影桐陰護草堂,洞云漠漠夜珠光。何時石壁題名姓,惟見秋山映夕陽?!痹娋渖鷦拥孛枥L出摩尼洞周邊清幽的環(huán)境,以及那種歲月悠悠、物是人非的感慨。摩尼洞如今還留存著魏汝功的題刻,在后照河岸,前面有壯觀的瀑布群景觀,自然景色優(yōu)美。在這里,黃庭堅或許曾在靜謐中思考人生,在自然的懷抱中尋找心靈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九月,黃庭堅逝世的訃聞傳到黔州,郁山市民悲痛萬分。他們尋來黃庭堅在彭水時的舊衣物數(shù)件,用棺木收斂,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了衣冠冢。彭水的官民們還在縣城和郁山鎮(zhèn)分別建了“三賢祠”,將黃庭堅與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唐朝太傅長孫無忌一同供奉,表達對他的敬仰與懷念。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檢許承之將舊冢用磚封起,并重立石碑,名為“宋史官黃文節(jié)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縣人民政府將此冢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庭堅雖已遠去,但他在郁山留下的足跡和文化遺產(chǎn),如洗墨池、開元寺、摩圍閣、怡偲堂、丹泉井、萬卷堂、摩尼洞等,卻永遠被后人銘記和敬仰。他的文學才華、書法藝術(shù)以及在困境中堅守自我、傳播文化的精神,成為了郁山乃至中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p>